科普知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共收录26位医生,可服务医生数5
基底节区在什么位置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基底节区 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内靠近底部,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团块 。在颅脑的断层扫描图像中,基底节区通常可以通过特定的解剖标志来识别。 位置 基底节区位于大脑半球底部的白质区域,位置相对较深,主要位于额叶和颞叶下方,也常被描述为位于大脑的侧脑室两旁,被内囊分成了三个部分,包括侧脑室前角和内囊前肢之间的尾状核的头部;内囊前后肢之间的屏状核和豆状核(包括壳和苍白球);内囊后肢和侧脑室后角之间的背侧丘脑等区域。 结构 尾状核: 形状类似尾巴,是基底节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豆状核: 由壳和苍白球组成,与尾状核相邻。 屏状核: 位于豆状核的外侧,与豆状核和岛叶皮质有纤维联系。 杏仁体: 也称为杏仁核,是基底节区的一个情感相关结构。 丘脑: 是基底节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囊相邻,负责接收和整合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息。 功能 运动控制: 基底节区与大脑皮层和小脑协同工作,共同调节自主运动、肌肉张力和姿势反射。接收来自大脑皮层的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权衡和控制,以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 感觉处理: 当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刺激信号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并在基底节区进行处理,产生感觉。 语言功能: 基底节区与语言中枢密切相关,特别是当大脑左侧半球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影响语言中枢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失语等情况。 精神活动: 基底节区还涉及精神活动的调节,当大脑右侧半球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影响精神状态,导致患者出现精神抑郁、精神错乱等症状。 认知功能: 基底节区在认知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当大脑右侧半球受到损伤时,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记忆力、执行能力和判断能力。 注意事项 1、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脑部检查,如CT、MRI等,有助于及早发现基底节区的病变,如梗死、出血等,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2、避免头部外伤: 头部外伤可能会对基底节区造成损伤,因此应尽量避免头部受到撞击或摔倒等外伤情况。 3、适度运动: 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维护基底节区的健康。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对大脑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763
2024.12.05
基底动脉是哪个位置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基底动脉是 位于脑干后方的一条主要动脉 ,由左、右两个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后,沿延脑的前外侧面上升,在脑桥下缘中线处汇合而成。 位置与形成 位置: 基底动脉位于脑干前方,是颅内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 由左、右两个椎动脉汇合而成。椎动脉从颈椎穿过颅骨大孔(枕骨大孔)进入颅腔,沿脑干的前方上行,最终汇合形成基底动脉。 供血区域 脑干: 包括延脑、桥脑、中脑等部分。 小脑: 为小脑提供血液供应。 部分脑神经: 如动眼神经等。 脑底的一部分: 为大脑后部的某些区域供血。 主要分支 小脑下前动脉: 自基底动脉起始段发出,向后外侧行至小脑下面,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布于小脑下面的前外侧部。 迷路动脉: 从基底动脉下段发出,细长,伴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经内耳门入内耳道,供应内耳迷路。 脑桥动脉: 起自基底动脉的细小分支,分为旁正中动脉、短环旋动脉和长环旋动脉3组,分布于脑桥基底部。 小脑上动脉: 在脑桥上缘水平由基底动脉的末端发出,绕大脑脚向后转至小脑上面,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布于小脑上部和半球上面,并供应小脑髓质和齿状核。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末端的两个分支,为背侧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供血。 如何预防基底动脉病变 1、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避免高脂肪、高盐分食物的摄入,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适量运动: 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或骑自行车,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但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头晕或其他不适症状。 3、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基底动脉病变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应遵医嘱进行治疗,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以控制病情发展。
879
2024.12.05
基底节区属于脑的哪个部位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基底节区属于大脑的一个重要部位, 具体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内靠近底部,也就是大脑半球底部的白质区域 ,在运动和认知等功能中具有关键作用。 位置 基底节区位于大脑半球底部的区域,位置相对较深,主要位于额叶和颞叶下方,也常被描述为位于大脑的侧脑室两旁,被内囊分成了三个部分,包括侧脑室前角和内囊前肢之间的尾状核的头部;内囊前后肢之间的屏状核和豆状核(包括壳和苍白球);内囊后肢和侧脑室后角之间的背侧丘脑等区域。 结构 基底节区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包括壳和苍白球)、屏状核以及杏仁核等结构。这些结构被众多神经纤维束和脑室所环绕,与大脑皮层、丘脑、下丘脑等结构有着密切的纤维联系。 功能 1、运动控制: 基底节区与大脑皮层和小脑协同工作,共同调节自主运动、肌肉张力和姿势反射。接收来自大脑皮层的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权衡和控制,以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 2、感觉处理: 当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刺激信号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并在基底节区进行处理,产生感觉。 3、语言功能: 基底节区与语言中枢密切相关。特别是当大脑左侧半球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影响语言中枢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失语等情况。 4、精神活动: 基底节区还涉及精神活动的调节。当大脑右侧半球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影响精神状态,导致患者出现精神抑郁、精神错乱等症状。 5、认知功能: 基底节区在认知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当大脑右侧半球受到损伤时,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记忆力、执行能力和判断能力。 注意事项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脑部检查,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基底节区的健康状况。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红柿、猕猴桃、火龙果等,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瘦肉等。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和盐分,减少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适度运动: 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维护基底节区的健康。
724
2024.12.04
脑瘤早期头疼位置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瘤早期头疼的位置多与肿瘤的生长位置有关,可能会出现在 前额、颞部、顶部、枕部 。但需注意头疼并不是脑瘤的特异性症状,许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头疼。 前额头疼 当肿瘤位于大脑的前部,如前额叶区域时,可能会压迫或刺激该区域的神经和血管,导致前额部位的头疼。 前额头疼可能表现为钝痛或胀痛,有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颞部头疼 颞部头疼通常发生在太阳穴附近,当肿瘤位于颞叶区域时,可能会引发此类头疼。 颞部头疼可能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等听觉相关症状,因为颞叶与听觉功能密切相关。 顶部头疼 顶部头疼可能发生在头顶部,当肿瘤位于顶叶区域时,可能会压迫或刺激该区域的神经组织,导致头疼。 顶部头疼可能伴有感觉异常、肢体无力等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 枕部头疼 枕部头疼通常发生在头部的后部,即后脑勺周围。当肿瘤位于枕叶区域时,可能会引发此类头疼。 枕部头疼可能伴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觉相关症状,因为枕叶与视觉功能密切相关。
998
2024.12.04
脑瘤一般头疼是哪疼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瘤患者的头疼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取决于肿瘤在脑部的具体位置。脑瘤可能在前额叶、颞叶、顶叶或枕叶等区域生长,因此,脑瘤患者的头疼可能发生在 额部、颞部、顶部或枕部 。 头疼部位 额部疼: 如果肿瘤位于前额叶区域,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和血管,导致前额部位的头疼。 颞部疼: 颞叶区域的肿瘤可能导致太阳穴附近的疼痛。 顶部疼: 顶叶区域的肿瘤可能表现为头顶部的疼痛。 枕部疼: 枕叶区域的肿瘤可能引发枕部疼痛。 头疼特点 持续性钝痛: 脑瘤导致的头疼一般是持续性偏钝痛感,与普通头痛的搏动性跳痛或剧烈疼痛有所不同。 进行性加重: 随着肿瘤的增大,头疼会逐渐加重,从隐痛发展为明显的胀痛或刺痛。 清晨加剧: 部分脑瘤患者的头疼在早晨醒来时更为明显,可能与夜间睡眠时颅内压相对增高有关。 体位相关: 在咳嗽、用力、打喷嚏、排便等动作时,头疼可能加剧,卧位时加重,站立位时减轻。 注意事项 1、及时就医: 对于不明原因的头疼,特别是伴有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头颅MRI、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专业治疗: 脑瘤的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包括手术切除肿瘤、放疗、化疗等。 3、生活调理: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等,有助于缓解头疼和其他不适症状。
818
2024.12.02
枕骨在哪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枕骨位于 颅的后下部 ,呈勺状,即后脑勺骨头突出的地方。在仰卧睡觉时,枕骨可直接与枕头接触,日常可直接用手触摸到,是头颅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大脑、连接颈椎等多种功能。 位置与形态 枕骨是颅骨中的一块,位于脑颅的后部,形状大致呈勺状或瓢形,和额骨、顶骨共同构成颅盖,是颅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仰卧睡觉时,枕骨可直接与枕头接触,日常可直接用手触摸到。 结构特点 枕骨前下部有枕骨大孔,这是颅腔与椎管相通的通道。 枕骨大孔前部为基底部,后部为枕鳞,两侧为侧部。侧部的下方有椭圆形关节面,称为枕髁。 枕骨大孔后方有枕外嵴延伸至枕外隆凸,隆凸向两侧延伸为上项线,其下方有与之平行的下项线。 功能与作用 枕骨是颅腔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护大脑中的神经、血管及脑组织,在大脑遭受外力时起到缓冲的作用。 枕骨与颈椎相连,对于头部的支撑和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枕骨上的枕骨大孔是脑疝中一种尤为危急的类型——枕骨大孔疝的发病部位,此病很容易导致生命中枢的功能障碍而引起患者死亡。
432
2024.12.02
脑垂体微腺瘤会自愈吗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垂体微腺瘤一般不会自愈。这是一种直径小于10毫米的垂体腺瘤,虽然体积相对较小,但仍然是一种肿瘤性病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脑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调节多种激素的分泌,而脑垂体微腺瘤可能会影响垂体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脑垂体微腺瘤的形成通常与基因突变、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旦形成,这种肿瘤并不会自行消失,而是可能会继续生长,甚至可能发展为更大的腺瘤。即使有些患者的症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有所缓解,也不能认为是自愈了。这可能是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暂时波动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而瘤体本身仍然存在。 所以对于脑垂体微腺瘤患者而言,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和激素水平测定。如果症状明显或瘤体有增大的趋势,通常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等。治疗的目的不仅是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保护垂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脑垂体微腺瘤通常无法自愈,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患者处于绝经期或更年期等特殊生理状态时,肿瘤可能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不再分泌过多的激素,也不会进一步增大。但是这种情况非常罕见,而且并不意味着肿瘤已经消失或不需要治疗。 面对脑垂体微腺瘤这一疾病,切勿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其会自愈而延误治疗。只有及时、规范的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病情的稳定。
1176
2024.11.26
脑膜瘤术后可以喝茶吗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术后可以适量喝茶,但需谨慎。因为茶中含有咖啡因等成分,可能对身体有一定影响。患者术后需注意日常护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促使机体恢复。 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其中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等作用,对身体有一定益处。但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情绪。脑膜瘤术后患者身体较为虚弱,需要充足的休息来恢复,因此应注意茶中咖啡因的摄入量。 脑膜瘤术后患者需要良好的睡眠来促进身体恢复,如果摄入过多的茶,尤其是浓茶,其中的咖啡因可能会导致患者失眠、焦虑等问题,从而影响睡眠质量。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恢复速度,增加患者的疲劳感和不适感。 咖啡因还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脑膜瘤术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可能较为敏感,过多的咖啡因可能会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且咖啡因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需要更加谨慎地饮用茶。 脑膜瘤术后患者通常需要服用药物来促进恢复和预防并发症,茶中的成分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如茶中的单宁酸可能会与铁剂结合,降低铁剂的吸收,而咖啡因可能会影响镇静药物的效果。 日常饮食中脑膜瘤术后患者应遵循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原则,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
1359
2024.11.07
眉骨痛什么原因引起的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眉骨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原因包括用眼过度与疲劳、外伤、三叉神经痛、鼻窦炎、眶上神经痛等。 1、用眼过度与疲劳: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或进行其他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会导致眼部及周围肌肉紧张,进而引发眉骨疼痛。这是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得眼部和眉骨周围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造成疲劳和疼痛。 2、外伤: 通常是由于物理性的损伤导致的,如跌倒、撞击或是交通事故等,这类伤害可以直接作用于眉骨区域,造成软组织损伤(如皮肤、肌肉和韧带的挫伤或撕裂)或者骨折。当眉骨受到直接冲击时,可能会引起急性疼痛,这种疼痛通常是剧烈且立即发生的。 3、三叉神经痛: 是面部某一区域突发性的剧烈疼痛,通常描述为电击样、刺痛或烧灼感。如果影响到眼支,就可能导致眉骨区域的疼痛。 4、鼻窦炎: 鼻窦炎是鼻腔内的炎症,可能由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引发。当炎症蔓延至额窦或筛窦时,可能导致眉骨疼痛,并伴有鼻塞、流脓鼻涕等症状。这是因为鼻窦内的炎症刺激了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导致疼痛。 5、眶上神经痛: 也可能引起眉骨疼痛。多与神经受压、病毒感染或神经受损等因素有关,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引发疼痛。 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眉骨疼痛。这些疾病可能压迫或刺激颅内神经和血管,进而引发眉骨区域的疼痛。出现眉骨疼痛时,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723
2024.10.29
脑出血需要开颅手术吗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出血不一定需要开颅手术。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等因素,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争取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脑组织中。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对于一些出血量较小、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通常可以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用力等。 但是,对于出血量较大、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能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开颅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清除颅内的血肿,减轻颅内压力,防止脑疝的发生,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开颅手术可以直接看到出血部位,准确进行止血和血肿清除,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脑出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开颅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手术本身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创伤,可能会引起感染、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而且,手术后患者的恢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1455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