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科室相关科普
小孩尿路感染症状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小孩尿路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呕吐、尿急尿痛、腹痛等。如果小孩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尿常规检查以明确诊断。 1、全身不适: 尿路感染时,细菌在尿路中繁殖并引发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小孩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如精神萎靡、面色苍黄、全身酸痛等。这些症状是由于炎症因子在体内的扩散和免疫系统的反应所致。 2、发热: 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小孩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这种发热通常是中等程度或高热,体温可能超过38.5℃。发热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正常反应,旨在提高体温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3、呕吐: 在某些情况下,尿路感染可能伴随恶心和呕吐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炎症扩散到消化系统或由于小孩因全身不适而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呕吐可能会加重小孩的不适感,并影响其进食和水分摄入。 4、尿急尿痛: 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尿路刺激症状,包括尿急和尿痛,这些症状是由于细菌在尿道和膀胱中繁殖并刺激尿道黏膜所致。尿急是指小孩突然感到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尿痛则是在排尿时感到尿道疼痛或不适。 5、腹痛: 尿路感染还可能引起腹痛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炎症扩散到腹膜或由于膀胱充盈过度而导致的下腹部不适。腹痛的程度和性质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但通常是持续性的或阵发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小孩的卫生习惯,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用品。同时鼓励小孩多喝水、多排尿,以冲刷尿道并减少细菌在尿路的停留时间。
1284
2024-10-14
每个小男孩都要割包皮吗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并不是每个小男孩都要割包皮。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包皮会经历一定的生理变化。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包皮通常较长,包裹着整个阴茎头,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包皮会逐渐向后退缩,露出阴茎头。所以对于大多数小男孩来说,割包皮并不是必须的。 但是当小男孩的包皮过长,且难以翻起清洗时,包皮内易积聚污垢,形成包皮垢。这些污垢不仅容易引发细菌感染,导致包皮炎、龟头炎等炎症,还可能增加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割包皮可以有效解决清洁难题,降低感染风险。 若小男孩存在包茎的情况,导致包皮无法上翻露出阴茎头。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卫生,还可能影响排尿和阴茎的正常发育。在包茎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包皮嵌顿、阴茎缺血等严重后果。所以对于存在包茎问题的小男孩,割包皮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清洗生殖器。对于包皮过长但能够翻起的小男孩,应教会孩子正确翻起包皮清洗的方法。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殖器健康状况,一旦出现红肿、疼痛、排尿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对于是否需要割包皮的问题,家长应咨询专业医生或儿科专家的意见。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年龄进行评估,给出合理的建议。如果医生建议割包皮,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1041
2024-10-14
婴儿小鸡包皮红肿怎么办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婴儿小鸡(阴茎)包皮红肿时,家长需密切关注并排查可能的原因,如未及时更换纸尿裤、不注意局部卫生、龟头炎等,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如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未及时更换纸尿裤: 婴儿的皮肤娇嫩,若长时间穿戴湿润的纸尿裤,尿液和粪便中的细菌会滋生并刺激皮肤,导致包皮红肿。家长应定时检查并更换纸尿裤,保持婴儿生殖器部位的干爽。 2、不注意局部卫生: 婴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细菌,若家长不注意及时清洁婴儿的生殖器部位,尤其是包皮内侧,就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发红肿。家长应每日为婴儿清洗生殖器,特别是包皮内侧,以去除污垢和细菌。清洗时手法要轻柔,避免损伤婴儿娇嫩的皮肤。同时选择适合婴儿肌肤的清洁用品,确保彻底冲洗干净。 3、龟头炎: 龟头炎是婴儿生殖器部位常见的炎症之一,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婴儿包皮过长、清洁不当或受到摩擦等因素都可能诱发龟头炎,导致包皮红肿。若婴儿出现龟头炎症状,家长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保持婴儿生殖器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使用不透气的纸尿裤或紧身衣物。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为婴儿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和纸尿裤,避免过紧的衣物对生殖器部位造成摩擦和挤压。若婴儿小鸡包皮红肿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家长应及时带婴儿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遵医嘱为婴儿用药,并密切关注婴儿的症状变化。
1292
2024-10-14
儿童尿频尿急的原因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儿童尿频尿急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尿道炎、外阴炎、包皮炎以及神经发育问题等方面。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排尿情况,一旦发现尿频尿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 1、尿道炎: 尿道炎是尿道黏膜的炎症,通常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儿童患上尿道炎后,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这是由于病原体刺激尿道黏膜,导致尿道充血、水肿,进而引起排尿不适。 2、外阴炎: 对于女童而言,外阴炎也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外阴炎是由病原体感染或受到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外阴皮肤或黏膜的炎症。当外阴炎发生时,炎症可能蔓延至尿道,引起尿路感染,进而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 3、包皮炎: 男童的包皮过长或包茎容易引发包皮炎,这也是导致尿频尿急的一个原因。包皮过长或包茎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引发包皮和龟头的炎症。炎症蔓延至尿道后,同样会引起尿频尿急等排尿不适症状。 4、神经发育问题: 儿童尿频尿急还可能与神经发育问题有关,儿童神经性尿频又称儿童日间尿频,通常是指儿童白天出现尿频、尿急现象,但入睡后症状可消失。这可能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包括正常抑制排尿反射中枢的不健全,以及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等导致的排尿控制中枢失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清洁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用品。对于男童,家长还应关注其包皮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处理包皮过长或包茎问题。
638
2024-10-14
宝宝反复尿路感染主要原因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宝宝反复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长时间憋尿、护理不当、尿路结构异常、先天性免疫缺陷等方面。如果宝宝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 1、长时间憋尿: 宝宝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玩耍时忘记排尿、害怕上厕所等)而长时间憋尿。长时间憋尿会导致尿液在膀胱内滞留过久,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2、护理不当: 宝宝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尿道较短且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袭。如果家长在护理过程中不够细心,如未及时更换尿布、清洗私处不彻底等,都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并侵入尿道,引发尿路感染。宝宝与带菌的感染者共用卫生用具或接触不洁的物品,也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3、尿路结构异常: 部分宝宝可能存在尿路结构异常的情况,如尿路狭窄、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这些异常结构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使尿液在尿路内滞留,从而增加细菌繁殖的机会,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4、先天性免疫缺陷: 某些宝宝可能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性疾病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宝宝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尿路感染并反复发作。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鼓励宝宝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保持宝宝私处的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并用温水清洗私处,注意从前向后擦拭,避免污染尿道口。尽量避免宝宝与带菌者共用卫生用具,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1034
2024-10-14
男婴尿道下裂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男婴尿道下裂是一种先天性尿道畸形,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基因突变、胚胎发育异常、染色体异常以及内分泌紊乱等。需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等。 1、环境因素: 某些环境因素,如污染物、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暴露等,可能对胚胎期尿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尿道下裂的发生。治疗此类原因引起的尿道下裂,主要遵医嘱依赖于手术治疗,如尿道成形术或尿道重建术,以恢复尿道的正常解剖和功能。同时,孕期妇女应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环境。 2、遗传基因突变: 尿道下裂的发生与遗传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家族中有尿道下裂病史的,其后代患病风险增加。遗传因素导致的尿道下裂同样需要遵医嘱手术治疗。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家庭了解风险,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计划。 3、胚胎发育异常: 尿道下裂是胚胎期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结果,可能涉及尿道沟闭合异常等。针对胚胎发育异常引起的尿道下裂,主要治疗手段是遵医嘱进行外科手术,可以重建尿道并恢复其功能,手术时机和方式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决定。 4、染色体异常: 虽然染色体异常不是尿道下裂的主要原因,但某些染色体异常疾病(如18三体综合征)可能增加尿道下裂的风险。对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尿道下裂,治疗需综合考虑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染色体异常的具体类型。除了手术治疗外,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医学干预和支持。 5、内分泌紊乱: 母体在孕期内分泌紊乱,如雌激素和雄激素比例失衡,可能影响胎儿尿道的正常发育,导致尿道下裂。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尿道下裂治疗同样以手术为主。孕期妇女应保持内分泌稳定,避免使用可能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以降低胎儿发生尿道下裂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男婴的排尿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婴儿生殖器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954
2024-10-14
小孩总尿床是怎么回事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小孩总尿床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年龄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喝水较多、膀胱功能异常等。如果孩子尿床情况持续不改善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1、年龄因素: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神经系统和膀胱控制功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育完全。因此,5岁以下的小孩出现尿床现象较为常见,多属正常现象。若孩子年龄超过5岁,仍频繁尿床,则需考虑是否存在遗尿症等问题。 2、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压力、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小孩尿床,例如孩子白天受到惊吓、睡前看了恐怖内容、或被父母责骂等,都可能引起焦虑、激动情绪,进而影响排尿控制。 3、喝水较多: 孩子在睡前饮水过多,夜间产生的尿液量就会增加,从而增加尿床的风险。家长应控制孩子睡前的饮水量,特别是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过多水分的食物,以减少夜间尿液生成。 4、膀胱功能异常: 膀胱功能异常也是导致小孩尿床的常见原因之一。这包括膀胱容量小、逼尿肌过度活跃、尿道括约肌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孩子在夜间无法有效控制排尿,从而出现尿床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排尿习惯,例如避免在睡前过度兴奋和疲劳,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在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多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同时鼓励孩子进行自主排尿训练,提高排尿控制能力。
565
2024-10-14
男童睾丸小正常吗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如果男童年龄较小,尚未进入青春期,睾丸发育尚未完全,所以可能相对较小。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需过度担心,可以自行增长至正常大小。 睾丸的大小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家族中有睾丸较小的成员,男童的睾丸也可能相对较小,但这并不表示存在健康问题。部分男童可能由于先天性发育的原因,睾丸本身就偏小,但如果没有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声音尖锐、体毛少等,通常也是正常的。男童进入青春期后,睾丸应逐渐增大,并伴随阴茎的生长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如果此时睾丸仍然较小,且阴茎也未明显生长,可能提示存在异常。 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男童睾丸偏小,如性腺功能不全、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隐睾等。这些疾病会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导致睾丸偏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注男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的变化。如果发现男童睾丸偏小且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可能建议进行性激素六项、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为疾病导致的睾丸偏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同时,家长还应注意男童的饮食营养和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和适当的运动锻炼,以促进男童的健康成长。家长也要避免过度焦虑和担忧,以免给男童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1030
2024-10-14
婴儿尿路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婴儿尿路感染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主要包括尿道口不洁、尿道较短、膀胱膨胀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对于已经发生尿路感染的婴儿,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检查和治疗,以免病情恶化。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遵医嘱给婴儿服药,并注意观察其病情变化。 1、尿道口不洁: 婴儿由于经常使用尿布或尿不湿,尿道口容易受到粪便、尿液等不洁物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会附着在尿道口周围,伺机侵入尿道,引发感染。特别是当尿布更换不及时或清洁不彻底时,感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2、尿道较短: 婴儿的尿道相对较短,尤其是女婴,其尿道开口接近肛门,这种生理结构使得细菌更容易沿着尿道上行至膀胱,从而引发感染。婴儿尿道括约肌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细菌的防御能力较弱,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3、膀胱膨胀: 婴儿的膀胱容量相对较小,且其输尿管末端在膀胱肌层走行较短。当膀胱内尿液充盈时,如果未能及时排出,可能会导致膀胱膨胀。由于输尿管末端未能有效关闭,尿液可能通过输尿管逆行上行至肾脏,引发肾盂感染。 4、免疫力低下: 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细菌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当细菌侵入尿路时,婴儿的身体可能无法有效地抵抗和清除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婴儿还可能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而引发全身性感染,进而累及尿路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重视婴儿的卫生护理,定期更换尿布或尿不湿,保持尿道口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同时鼓励婴儿多喝水、勤排尿,以冲刷尿道内的细菌。
1229
2024-10-14
小孩尿的尿有泡泡是什么原因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小孩尿液中出现泡泡可能由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多种因素引起。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尿液情况,如果发现尿液中经常出现泡泡且不易消散,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1、饮食不当: 小孩如果摄入过多高糖、高蛋白的食物,如含糖饮料、蛋糕、肉类等,这些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多的代谢废物,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浓度,从而在排尿时形成泡泡。食物中的某些添加剂也可能影响尿液成分,导致泡泡产生。 2、缺乏运动: 长时间缺乏运动可能导致小孩身体的代谢功能下降,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使尿液浓缩,增加尿液中的溶质含量,从而在排尿时产生泡泡。 3、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一种肾脏疾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使得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入尿液中。这些蛋白质会增加尿液的表面张力,从而在排尿时形成不易消散的泡泡。肾小球肾炎还可能伴有血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4、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是上尿路感染的一种,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感染会导致尿液中的细菌增多,同时可能伴有白细胞等炎症细胞增多,这些都会改变尿液的成分和性质,从而在排尿时产生泡泡。肾盂肾炎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孩子多吃新鲜蔬果、适量蛋白质食物,并控制糖分和高糖饮料的摄入。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尿液的正常成分。确保孩子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溶质浓度,降低泡泡产生的机会。同时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身体代谢和血液循环,对维持身体健康有益。
1487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