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科室相关科普
大型血小板比例偏低是什么原因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大型血小板比例偏低主要包括骨髓造血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还可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情况有关,需要注意观察自身情况,及时处理。 1、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血小板的生成减少。在血小板生成不足的情况下,大型血小板比例可能偏低,因为正常情况下,骨髓中会生成不同成熟阶段的血小板,当整体造血功能受抑制时,大型血小板的产生也会相应减少,使大型血小板比例下降。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特点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克隆性增殖,骨髓细胞的发育存在病态造血现象,血小板的生成出现紊乱,可能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且成熟障碍,大型血小板不能正常发育为成熟血小板,进而使大型血小板比例降低。 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会破坏血小板,当血小板被大量破坏时,骨髓会代偿性地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更多地生成相对不成熟的血小板,使得血小板的整体分布发生改变,大型血小板过早地被消耗或转化,导致大型血小板比例偏低。 4、脾功能亢进: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具有清除衰老血细胞的功能,在脾功能亢进时,脾脏会过度破坏血细胞,包括血小板。血小板在脾脏中被大量破坏后,骨髓会努力生成血小板来补充,血小板的生成和成熟过程会受到影响,大型血小板比例可能出现偏低的情况。 预防大型血小板比例偏低,要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减少药物副作用影响,用药需谨慎并遵医嘱,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影响骨髓造血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等。对于有脾功能亢进风险者,定期体检以便早发现、早干预,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力。
1243
2024-10-12
血小板低早期症状表现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血小板低即血小板减少,是血液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异常情况。当血小板的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会对人体的凝血和止血功能产生明显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血小板低早期症状表现为止血困难、皮下出血、月经不规律、贫血相关症状、发热等。 1、止血困难: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当血小板减少时,血液的凝固能力减弱,导致在出现伤口时难以止血。这表现为伤口包扎和按压时间延长,甚至可能出现小伤口也血流不止的情况。 2、皮下出血: 血小板减少会使得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脆性增强,从而容易发生皮下出血。患者可能会在皮肤上发现红色、暗红色或紫红色的瘀斑,这些瘀斑通常出现在皮肤受到轻微外力撞击或用力按压后。 3、月经不规律: 对于女性患者而言,血小板低还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和月经时间延长。这是由于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减弱,使得子宫内膜剥脱后的出血难以控制。 4、贫血相关症状: 随着血小板的持续减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的症状,如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头晕等。这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影响了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身体各部位供氧不足所致。 5、发热: 部分血小板低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引发感染所致。感染发生后,机体为了抵抗病原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发热等。 血小板低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且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以明确血小板数量是否偏低。一旦确诊为血小板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1343
2024-10-1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表现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其主要特征在于骨髓造血功能的低下,导致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减少,进而引发一系列复杂而严重的临床症状。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包括贫血症状、感染症状、出血症状等。 1、贫血症状: 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容易疲劳,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贫血导致面部及全身皮肤苍白,结膜、甲床等也呈现苍白状。随着贫血的加重,心脏需增加泵血以补偿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导致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2、感染症状: 由于白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患者容易感染,出现发热症状,严重时体温可达39℃以上。感染可发生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多个部位,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尿频、尿急、尿痛等。再障患者感染时,由于免疫力低下,感染往往难以控制,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3、出血症状: 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及黏膜容易出血,表现为皮肤瘀斑、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如呕血、咯血、黑便、血尿等,甚至因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女性患者还可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等。 贫血及脑部供血不足可引发头晕、头痛等症状。贫血及身体不适可影响睡眠质量,导致患者睡眠差。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通过输血、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763
2024-10-11
淋巴细胞偏高的原因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淋巴细胞偏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药物因素、感染因素、肿瘤性疾病等。当发现淋巴细胞偏高时,应进一步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生理性因素: 在儿童发育时期,特别是4-6岁以后的年龄阶段,淋巴细胞多会出现生理性增多,此为正常现象。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红霉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抗结核药、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磷酸奥司他韦等,抗肿瘤药物以及某些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能导致淋巴细胞计数升高。这可能是由于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刺激或影响所致。 3、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汉坦病毒、水痘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病毒性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这些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增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也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偏高,但相对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引起淋巴细胞升高的情况较少见。 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真菌感染,也可能导致淋巴细胞计数升高。 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感染,可直接破坏红细胞并刺激脾脏内巨噬细胞,引起淋巴细胞增生。 4、肿瘤性疾病 淋巴系统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这些疾病均表现为淋巴细胞数目大量增多。 其他肿瘤:某些非淋巴系统的肿瘤,在晚期或接受放化疗后,也可能出现淋巴细胞偏高的情况,这可能与肿瘤对免疫系统的刺激或治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有关。 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导致淋巴细胞计数增加。
532
2024-10-10
FDP医学名词解释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FDP在医学上代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于评估纤溶系统活性、诊断相关疾病以及了解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FDP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发生降解后所产生的产物,在医学上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用于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状态。 FDP的水平可以反映纤溶酶的活性,帮助判断机体抗凝系统是否正常。当FDP升高时,通常意味着纤溶活性增强,这可能是由于原发性纤溶亢进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溶栓治疗及器官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等原因导致的。 FDP的升高在临床上常见于多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这些疾病往往伴随着纤维蛋白的过度降解,导致FDP水平的升高。 除了作为纤溶系统的指标外,FDP还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它可以参与心肌细胞的能量生成,增强红细胞供氧能力,改善心脏功能,还可以改善组织器官和大脑因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缺氧情况,促进伤口愈合等。 FDP的检测通常是通过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以避免食物摄入对结果的影响。检测过程中会利用特定的生化方法测定血浆中FDP的含量。 当FDP升高时,应及时就医并查明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患病风险。
913
2024-10-10
血小板低吃什么好得快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血小板低可通过饮食调节,多吃富含蛋白质、富含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K以及富含铁、锌等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提升血小板数量。 1、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瘦肉:牛肉、猪肉、羊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及铁、锌等微量元素,可提升身体免疫力。 鱼类:三文鱼、鳕鱼等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含丰富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 蛋类:营养丰富,含高质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奶制品:牛奶、酸奶等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还富含钙等营养物质,利于维持骨骼健康。 2、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维生素B12:对血液细胞生成极为重要,缺乏维生素B12可能引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主要有肉类、蛋类、奶制品等。 维生素C:可增强血管弹性,降低出血风险,还能促进铁的吸收,对预防和治疗贫血有一定帮助,柑橘类水果、草莓、猕猴桃、青椒、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 维生素K:在血液凝固中起重要作用,绿叶蔬菜如菠菜、甘蓝、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K,摄入足够维生素K可帮助身体维持正常凝血功能,减少出血风险。 3、富含矿物质的食物 铁:缺铁性贫血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摄入充足铁对提升血小板数量很重要。可多吃菠菜、芹菜等绿叶蔬菜,不仅含铁丰富,还含有维生素C和纤维素,利于铁的吸收和消化。 锌:对免疫系统正常功能至关重,摄入足够锌可帮助身体抵抗感染,减少疾病对血小板的影响,如牡蛎、虾、蟹等海鲜富含锌,还含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身体健康有益。 除饮食调节外,血小板低还可通过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并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若血小板过低,需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等。
1244
2024-09-27
嗜碱性粒细胞偏高说明什么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嗜碱性粒细胞偏高可能由过敏反应、药物作用、寄生虫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因素引起,了解上述原因有助于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1、过敏反应: 当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如花粉、尘螨、食物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过程,数量会升高。 2、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反应等也可能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偏高,如某些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寄生虫感染: 部分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可刺激免疫系统,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如蛔虫、钩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会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对寄生虫的抵抗。 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属于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体内代谢水平降低,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出现紊乱,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可能发生变化。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异常增殖,包括嗜碱性粒细胞,导致其数量明显升高。 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偏高,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个人卫生,预防寄生虫感染。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嗜碱性粒细胞水平。
1241
2024-09-25
缺铁性贫血吃什么补血最快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缺铁性贫血可通过饮食调整改善,动物肝脏、动物血、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食物有助于补血,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 1、动物肝脏: 富含铁元素,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如猪肝,可炒食或煮汤,为身体补充足够的铁,但要注意适量食用,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 2、动物血: 如鸭血、猪血等,铁含量丰富,所含的铁为血红素铁,吸收率高,可做成血豆腐汤等菜肴。动物血还含有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对贫血患者有益。 3、红肉: 牛肉、猪肉、羊肉等红肉中含有大量的铁,如瘦牛肉,不仅含铁量较高,还富含蛋白质,可炖煮或炒菜食用,但应选择瘦肉部分,避免摄入过多脂肪。 4、豆类: 如黄豆、黑豆等,含有一定量的铁,豆类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可以制作豆浆、豆腐等食品。豆类中的铁虽然吸收率相对较低,但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一起食用,可提高铁的吸收率。 5、绿叶蔬菜: 菠菜、苋菜等绿叶蔬菜含铁量较高,如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叶酸等营养成分,可清炒或做汤,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 在日常生活中,缺铁性贫血患者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挑食和偏食,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草莓等,促进铁的吸收。注意减少影响铁吸收的食物摄入,如咖啡、浓茶等。如果贫血症状严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782
2024-09-25
红细胞压积低怎么回事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红细胞压积低意味着血液中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降低,可能由营养不良、贫血、失血、慢性肾衰竭等多种原因引起,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 1、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造血功能,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使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红细胞压积降低。 2、贫血: 当身体缺乏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时,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从而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红细胞压积降低。 3、失血: 急性或慢性失血可使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起红细胞压积降低,如外伤导致的大量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大量失血后,身体来不及补充足够的红细胞,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下降,红细胞压积随之降低。 4、慢性肾衰竭: 肾脏疾病可能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如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受损,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压积降低,还可能导致血液中的毒素积累,破坏红细胞,进一步加重红细胞压积降低的情况。 如果发现红细胞压积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由特定疾病引起的红细胞压积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红细胞压积的变化。
1316
2024-09-25
淋巴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淋巴细胞偏低可能是由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等原因引起,了解这些病因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是一种先天性或获得性的免疫球蛋白缺乏病,患者体内丙种球蛋白水平低下,影响了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患者容易反复感染,需要定期补充丙种球蛋白来维持免疫功能。 2、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异常活跃,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在疾病活动期,患者的淋巴细胞数量可能会减少,患者除了有皮肤、关节、肾脏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3、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严重缺陷,淋巴细胞生成减少,后天性免疫缺陷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攻击免疫系统,导致淋巴细胞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下降,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和肿瘤。 4、放射病: 人体在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后,可引起放射病,骨髓等造血器官受到损伤,淋巴细胞生成减少,患者会出现造血功能障碍、出血、感染等症状,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疗法,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对于淋巴细胞偏低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减少的诱因,如长期或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接触放射线等。
1499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