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科室相关科普
大人体温37.3℃正不正常
姜立胜
副主任医师
感染科
成人的体温37.3℃处于临界状态,可能是正常情况。对于女性来说,在排卵期身体会受到激素变化的影响,基础体温会升高0.3-0.5℃。如果成年女性正好处于排卵期,体温达到37.3℃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另外,在月经前期,部分女性也会出现体温略微升高的情况。
剧烈运动后,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肌肉收缩产生热量,身体会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体温达到37.3℃是比较常见的。这是因为身体在运动后需要通过散热来恢复正常体温,而在散热过程尚未完成时,体温可能暂时处于较高水平。一般在适当休息、补充水分后,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
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如紧张、兴奋、焦虑等情绪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使身体的代谢率提高,进而导致体温上升。比如在参加重要考试、面试或者遇到紧急事件时,情绪波动可能会引起体温升高到37.3℃左右。这种情况下,当情绪平稳后,体温通常也会随之恢复正常。
但要注意,成人体温37.3℃也可能是一些异常情况。最常见的是病毒或细菌感染,例如感冒初期,病毒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白细胞等免疫细胞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除了感冒,像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等炎症疾病,也可能在早期出现低热的情况,体温可能维持在37.3℃左右,并且可能会伴有相应的症状,如咳嗽、尿频、尿急等。
身体局部的炎症,也可能导致体温上升。例如患有牙周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时,炎症部位会释放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引起身体的全身性反应,其中包括体温升高。如果是这种情况,除了体温37.3℃外,还会有局部的疼痛、红肿等症状,如扁桃体炎患者会出现咽喉疼痛、吞咽困难等。
如果体温37.3℃持续时间较短,且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但如果体温持续保持在37.3℃或者进一步升高,同时伴有头痛、乏力、咳嗽、呕吐等其他症状,就很可能是疾病引起的,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就医。
大人维持正常体温的方法
1、产热与保暖:
通过肌肉运动和骨骼肌颤抖产生热量。在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促使肾上腺素分泌,促进脂肪分解转化为能量,帮助机体取暖。增添衣物,特别是保护好头部、手部、脚部等易散热部位,以维持体温稳定。
2、散热调节:
在环境温度较高时,通过皮肤散热,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大脑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以调整机体的散热速率。
3、日常生活调理:
适量饮用温水,保持身体代谢正常,避免体温过低。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使用暖气、空调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摄入高热量食物,如蛋糕、巧克力等,增加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体温。
1223
SAA说明是什么感染
陈晓蓓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SAA,即血清淀粉样蛋白A,是一种在人体中产生的急性反应蛋白。当SAA水平升高时,通常意味着机体正在遭受某种感染的侵袭,比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
1、细菌感染:
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身体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SAA水平显著上升。这些细菌感染往往伴随着红肿、疼痛等症状,而SAA的升高可以作为感染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2、病毒感染:
如流感或腺病毒感染,同样会引起SAA的升高。这类感染常伴随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SAA在病毒感染中的升高,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性和判断治疗的效果。
3、支原体感染:
特别是肺炎支原体,不仅会引起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和咳痰,还会导致SAA的显著增高。这种感染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SAA的升高可以作为诊断支原体感染的一个重要参考。
4、寄生虫感染:
如蛔虫或钩虫感染,也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SAA水平上升。这些感染通常伴随着腹痛、腹泻等症状,而SAA的升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其他感染:
除了上述常见的感染类型外,SAA的升高还可能与其他类型的感染有关,如真菌感染等。这些感染往往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程,但SAA的升高都可以作为诊断的一个重要线索。
当发现SAA水平升高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和病史,医生会根据SAA水平以及其他临床信息,综合判断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如有任何不适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
预防SAA异常的注意事项
预防SAA(血清淀粉样蛋白A)异常,关键在于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和增强身体抵抗力,其中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是基础,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支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调节免疫系统至关重要,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修复。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极端天气或污染环境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也有助于减少感染的机会。
615
36度5是正常体温吗
陈晓蓓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36度5,即36.5℃,在医学上通常被认为是正常体温。体温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稳定性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36.5℃不仅符合大多数人在常态下的体温范围,也是临床上衡量体温是否正常的一个常用标准。
体温的维持受到多种生理机制的调节,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皮肤血管和汗腺的协同作用。当人体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时,比如处于寒冷或炎热的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会迅速作出反应,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体温波动范围一般较小,通常维持在36-37℃之间,而36.5℃正好处于这一范围的中值,因此被视为正常体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36.5℃被视为正常体温的参考值,但不同个体的体温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受到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儿童和老年人的体温可能稍高于或低于成年人;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体温也可能会有所波动。此外,一些疾病或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对体温产生影响,导致体温的异常升高或降低。
因此,在判断体温是否正常时,除了参考具体的数值外,还需要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感到身体不适或体温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维持体温稳定的日常注意事项
1、合理穿着:
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增减衣物,避免在寒冷环境中暴露过多皮肤,同时在炎热天气中注意防晒和通风,防止中暑。
2、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特别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它们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帮助维持体温。
3、适量运动:
通过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有助于体温的调节。
4、充足睡眠:
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调节体温。睡眠不足可能导致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5、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体温调节的疾病,如甲状腺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1008
乙肝可以吃羊肉吗
陈晓蓓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乙肝患者如果肝功能正常可以适量食用羊肉。羊肉作为一种常见的肉类食品,对乙肝患者的营养补充和能量提供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乙肝患者在食用羊肉时也需要谨慎,避免某些潜在的风险。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患者的肝脏功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羊肉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可以为乙肝患者提供必要的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一旦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已受损,代谢和排泄功能可能减弱,食用过多羊肉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乙肝患者在食用羊肉时,应选择新鲜、卫生的食材,并尽量避免过度加工和油腻的烹饪方式。适当的烹饪方法,如清蒸、炖煮等,可以更好地保留羊肉的营养成分,同时减少油脂的摄入,降低肝脏的负担。此外,乙肝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饮食的多样化,摄入其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确保身体获得全面的营养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乙肝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对食物的耐受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在食用羊肉之前,乙肝患者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肝功能严重受损、肝性脑病或高脂血症等,可能需要限制蛋白质或脂肪的摄入,此时就需要谨慎食用羊肉。
乙肝患者除了饮食以外的日常注意事项
1、作息规律:
乙肝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肝脏的修复和再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避免饮酒:
酒精会直接损害肝细胞,导致肝功能恶化。乙肝患者应坚决避免饮酒,包括啤酒、红酒和白酒等含酒精的饮品。
3、合理用药:
乙肝患者在用药时需谨慎,避免长时间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4、定期体检:
乙肝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等指标的检查,以及肝脏彩超等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5、个人卫生:
乙肝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衣物,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传播病毒的物品。
546
一直低烧是什么原因
陈晓蓓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一直低烧,即持续性低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炎症、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等。
1、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低热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当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时,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以对抗病原体,往往伴随体温升高。例如,结核病、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等疾病都可能引发长期低热。这些感染可能反复发作,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2、非感染性炎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能导致机体内部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发低热。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免疫系统异常,使得身体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从而引发炎症和低热。
3、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等,也可能导致低热。这些疾病会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从而引发体温升高。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到血液中,引起一系列高代谢症状,包括怕热、多汗及低热等。
4、肿瘤性疾病:
部分肿瘤性疾病也可能引起低热。肿瘤组织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一些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此外,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或化疗过程中,由于药物反应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也可能出现低热症状。
5、功能性低热:
除了上述器质性病变外,功能性低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类低热通常与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如过度紧张、焦虑、长时间处于高热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低热。这类低热通常无需特殊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压力等措施即可缓解。
面对持续低烧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对于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不应滥用退烧药,而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持续性低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持续性低热患者的护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于患者而言,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至关重要,应多喝温热水或蜂蜜水,以促进新陈代谢,避免体内水分过度流失。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营养为主,避免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同时多吃牛奶、肉类、鱼类、蔬菜类食物,保证食物的多样性,营养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
物理降温也是关键一环,可以使用温毛巾擦拭腋下、手心和脚心等处,或用退热贴贴在额头上,也可选择冷敷,帮助身体散热。患者应注意休息,每天保证高质量睡眠,让身体进行自我修复。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卫生和健康,减少再次受到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1301
乏力是什么病的前兆
陈晓蓓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乏力,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实则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前兆,比如内分泌疾病、电解质紊乱、呼吸系统疾病等,可能预示着身体某些系统或器官的功能出现了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1、内分泌疾病:
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率降低,能量产生不足,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此外,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也会出现乏力症状,这是因为高血糖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来产生能量。
2、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低血钠等电解质紊乱状态,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导致肌肉收缩无力,从而使人感到疲惫不堪。这种情况多见于剧烈呕吐、腹泻或长时间未进食的患者。
3、呼吸系统疾病:
当肺部功能受损,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疾病时,患者呼吸不畅,机体缺氧,从而引发乏力。此外,肺部感染如肺炎,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
4、心血管疾病:
低血压、心功能不全等疾病,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血液循环不畅,机体缺氧,从而引发乏力。此外,心律失常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
5、其他疾病:
除了上述疾病,贫血、营养不良、慢性肝病、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例如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全身组织缺氧,从而引发乏力。恶性肿瘤患者则可能因为肿瘤消耗大量能量,导致身体能量不足,出现乏力。
当出现乏力症状时,切勿掉以轻心,应尽快就医,通过专业医生的检查和诊断,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乏力患者的护理措施
对于乏力患者的护理措施,需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因乏力导致的跌倒等二次伤害。同时,患者应得到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维持规律的作息,有利于恢复精力、提升警觉性以及维持正常生物钟节奏。
在饮食方面,乏力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的瓜果蔬菜和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羹、牛奶等,这些食物能够补充体内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913
细菌感染一般多久能恢复
陈晓蓓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细菌感染的恢复时间因个体差异、细菌种类、感染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方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在1天至6周的时间范围内。
细菌感染的恢复时间取决于多个因素,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如轻度的皮肤感染或尿道炎,且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较强,经过及时的抗生素治疗,恢复时间可能非常短,有的患者甚至在1-7天内就能明显好转,甚至痊愈。这是因为抗生素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繁殖,减轻炎症症状,促进身体康复。
然而,如果细菌感染较为严重,如肺炎、败血症或脑膜炎等疾病,或者感染部位为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恢复时间则可能相对较长。这类疾病往往伴随着高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观察。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甚至住院治疗,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由于细菌的耐药性或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此外,细菌感染的恢复时间还受到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影响,对于老年人、儿童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由于其身体抵抗细菌的能力较弱,感染后病情可能会更加严重,恢复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当身体出现细菌感染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传染源等,有助于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任何不适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
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
医生会根据细菌的种类、感染部位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患者必须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抗生素,以确保疗效并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局部治疗:
对于皮肤、黏膜等局部感染,可以使用外用抗生素药膏、洗剂等,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3、支持治疗:
包括休息、充足的营养摄入、补充水分等,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1371
布病症状及表现
陈晓蓓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布病即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该病的症状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等,会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1、长期发热:
布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长期发热的症状,热型多为波浪热,即体温逐渐升高至39℃以上,然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多次。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不规则热或低热。
2、多汗:
布病患者常伴有多汗的症状,特别是在夜间或凌晨热退时,汗水可能湿透衣裤和被褥。这种多汗现象是布病的一个显著特征。
3、关节疼痛:
布病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发性、游走性的大关节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
4、肝脾淋巴结肿大:
布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的症状,伴有压痛。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及腋下,有时可以从脓汁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5、生殖系统病变:
布病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男性患者可能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症状,女性患者则可能出现卵巢炎、输卵管炎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6、其他症状:
布病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头痛、神经痛、皮疹、厌食、体重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的表现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但都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布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一旦确诊,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预防布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染疫的家畜和畜产品,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习惯。如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方法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要求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并适当补充营养,增强自身抵抗力。饮食方面,应增加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摄入,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盐酸多西环素片、利福平胶囊等,以抑制细菌生长或杀灭细菌。对于重症感染者,可能需要联合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情严重,患者出现脊柱病变、关节畸形或局部脓肿等情况,则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病灶清除术等。
921
登革热是什么
陈晓蓓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发病率较高。我国登革热的传播流行季为每年的5-11月,夏秋季是高发季节,一般自5月份开始逐渐增多,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登革热病毒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这两种伊蚊在国内分布广泛。当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会在伊蚊体内增殖,再经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人体感染登革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数为5-9天,期间患者不发病但具备传染性。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疼痛以及皮肤发红。患者在感染后1-2天内体温迅速升高到39-40℃,持续1周不退,24小时内即可达到高温峰值。同时,登革热患者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肌肉痛和关节痛,这些症状强度很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睡眠。此外,患者还会出现皮疹,皮疹表现为红色斑点或丘疹,主要分布在四肢、躯干和面部,可能伴有瘙痒。
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流感等疾病存在相似之处,但登革热引起的发烧一般是高烧,且常伴随剧烈的疼痛和皮疹等症状。重症登革热患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和消化道出血等,这是病毒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所致。
登革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舒适、通风良好。在饮食方面,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做好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湿毛巾敷额头等,必要时使用退热药物,但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倾向的药物。对于疼痛症状,可根据疼痛部位和程度给予相应的止痛药物。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皮疹等症状,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3、支持治疗:
患者在患病期间需要补充足够的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等溶液来补充。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1308
核心抗体阳性是怎么回事
陈晓蓓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核心抗体阳性,在医学领域,通常是指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个体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有过某种形式的接触或感染,可能是既往感染、现症感染、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等原因导致。
1、既往感染:
个体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但已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在这种情况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通常为阴性,核心抗体阳性是既往感染的标志,意味着个体可能不再具有传染性。
2、现症感染:
如果核心抗体阳性同时伴有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阳性,通常提示为现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此时,个体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3、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
少数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乙肝表面抗原为阴性,但血清和肝组织中仍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DNA。核心抗体阳性可能是隐匿性感染的一个标志。
4、窗口期:
感染乙肝病毒的初期,即窗口期,可能只有核心抗体阳性,而表面抗原尚未出现。窗口期一般持续1-3个月,之后可能会在表面出现抗原的阳性,表明已经感染了乙型肝炎。
5、疫苗接种:
在某些情况下,接种乙肝疫苗后也可能出现核心抗体阳性,但这通常表示免疫应答的产生,而不是病毒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抗体阳性本身并不足以确定个体的乙肝感染状态或是否需要治疗,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乙肝标志物(如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的检测结果,以及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等信息,来综合评估个体的乙肝感染状况。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患者的护理措施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患者的护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患者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减轻肝脏负担。在饮食方面,应遵循清淡、营养丰富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摄入生冷、刺激性及高脂肪食物,同时戒烟戒酒。
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生活用具应与他人明确区分,避免混用,以防交叉感染。适当运动也是必要的,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