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科室相关科普
3岁孩子脾气暴躁易怒怎么办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3岁孩子脾气暴躁易怒较为常见,其成因多样,处理此问题需多管齐下,包括情绪识别引导、建立规则意识等,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与正确表达,这对其性格塑造与心理健康发展极为关键。 1、情绪识别引导: 此阶段孩子可能难以准确表达情绪,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识别情绪,帮助孩子将感受与具体事件联系起来,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而非哭闹或发脾气。通过绘本、故事等形式,向孩子展示不同情绪的表现及应对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情绪概念,提升情绪认知能力。 2、建立规则意识: 为3岁孩子制定简单易懂且一致的家庭规则,当孩子违反规则时,采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如孩子不肯收拾玩具,家长可陪伴并引导其一起收拾,而不是强行命令或打骂。规则的建立有助于孩子明白行为边界,增强自我控制感,减少因无规则导致的混乱与暴躁情绪。在孩子遵守规则时及时给予肯定与奖励,强化其良好行为。 3、提供安全环境: 确保孩子生活在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避免家庭冲突在孩子面前爆发,家长自身也要控制情绪。为孩子打造一个专属的活动空间,放置适量的玩具和书籍,让孩子在熟悉、舒适的环境中有安全感,能自由探索与玩耍,减少因环境不适引发的烦躁情绪。并且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释放过剩精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要保持耐心,不要期望孩子能迅速改变。观察孩子脾气暴躁是否与身体不适有关,如饥饿、疲劳、生病等,及时满足孩子生理需求。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轻易妥协,以免强化不良行为,但也不要过度惩罚。如果孩子的暴躁易怒持续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可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更深入的评估与干预。 如何引导脾气暴躁易怒的3岁孩子 沟通时,家长要把重点放在倾听孩子的观点和感受上。停下手中的其他事情,用眼神交流和点头等方式表示自己在认真听孩子说话。不要中途打断孩子,即使孩子的观点和自己不同,也先让孩子把话说完,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是被尊重的。 当孩子面临问题或者犯错误时,家长可以分享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历,而不是直接说教。这样的分享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也能从家长的经历中得到启发。 避免使用只需要孩子回答是或不是的封闭式问题,而是多问一些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能够激发孩子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沟通更加顺畅,也不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被审问。 家长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对话。可以找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和孩子坐在一起,如在孩子的房间里,坐在床边或者地毯上,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感觉放松。
694
2025-01-09
为什么孩子多动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孩子多动的现象较为常见,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且多动程度存在差异,从轻微的活泼好动到较为严重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都有可能。需要家长仔细区别并正确对待,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调皮的标签而进行打骂。 1、生理因素: 孩子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平衡,容易导致多动。尤其是在幼儿时期,大脑对行为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如学前儿童的大脑额叶发育尚不完善,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表现出活动较多、注意力易分散。随着年龄增长,大脑逐渐发育成熟,多动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家长可多给予耐心引导,帮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控制。 2、营养不均衡: 一些营养素缺乏或过量可能影响孩子的神经功能,如铁缺乏可导致贫血,影响大脑供氧,使孩子出现烦躁、多动。锌对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有重要作用,缺乏时也可能引发多动症状。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大,引起孩子情绪不稳定、多动。家长应关注孩子饮食营养均衡,保证富含铁、锌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坚果等,控制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取量。 3、心理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或孩子经历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多动,如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氛围紧张,孩子会感到焦虑不安,通过多动来释放情绪,或者孩子在学校遭受欺凌、批评等,也可能出现多动行为。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感受,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4、疾病因素: 抽动秽语综合征也会使孩子出现多动表现,还伴有不自主的抽动动作,如频繁眨眼、咧嘴、耸肩,甚至发出异常声音或秽语。其病因与遗传、神经生理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孩子由于身体的抽动和发声抽动,往往在社交和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治疗上,需在医生指导下综合运用药物、心理辅导以及康复训练等方法,帮助孩子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当发现孩子有多动表现时,家长应冷静观察孩子的行为特点,记录症状出现的频率、场合等。不要盲目给孩子使用所谓的聪明药,或其他未经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若怀疑孩子患有疾病,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配合医生做好各项评估测试,以便准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何帮助有多动表现的孩子成长 作息规律: 帮助孩子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睡觉、吃饭、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孩子大脑发育和情绪稳定至关重要,一般小学生每天应保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学生9-10小时。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物钟,减少因作息紊乱导致的多动加重。 学习环境优化: 为孩子打造一个安静、整洁、光线适宜的学习空间。书桌上只摆放与学习相关的物品,避免过多杂物分散孩子注意力。在孩子学习时,尽量减少周围的噪音干扰,如关闭电视、避免大声喧哗等。可以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目标,让孩子分段完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给予适当休息和奖励,提高孩子的学习专注度。 兴趣培养: 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如绘画、音乐、体育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程中,锻炼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如学习绘画需要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察和描绘,参加体育活动能帮助孩子释放过剩精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规则意识。
962
2025-01-09
自闭症症状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且程度不一。从轻微的社交互动和沟通困难,到严重的行为刻板重复以及对环境变化的极度敏感,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学习和社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社交沟通障碍: 轻度自闭症患者在社交方面可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较低,不太主动与他人互动交流,但在熟悉环境下能有一定回应。如与人目光接触短暂,对话时语言简单生硬。随着病情加重,会几乎完全回避他人目光,对他人呼唤名字无反应,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无法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甚至对家人的亲近也表现出抗拒,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2、重复刻板行为: 起初患者可能只是偶尔出现一些重复性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等,行为相对单一且频率不高。病情发展后,重复刻板行为会增多且变得复杂,如必须按固定顺序排列物品,路线固定不能改变,对物品的某些部分过度关注,一旦被打断会极度烦躁不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并且这些行为会持续很长时间,难以自行停止或纠正。 3、兴趣狭窄: 轻度时,可能只是对某一类事物有较浓厚兴趣,如只喜欢某种特定的玩具或活动。到了中度,兴趣范围进一步缩小,专注于事物的细节,如只关注玩具的某个小零件。重度自闭症患者则几乎只对单一事物着迷,对周围其他事物毫无兴趣,且这种兴趣异常强烈,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其上,当被迫转移注意力时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攻击等。 4、感觉异常: 部分患者初期可能对一些声音、光线有轻微不适,如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敏感,会捂住耳朵。随着病情进展,感觉异常加剧,可能对多种感觉刺激过度敏感或迟钝。如不能忍受正常的衣物材质接触皮肤,对疼痛、温度感知不明显,对环境中的微小变化如家具位置变动都能察觉并产生强烈情绪波动,导致生活难以适应,需要特殊的环境安排来减少刺激。 当发现身边有人有自闭症症状时,不要歧视或误解这些人。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尊重其特殊行为和需求。在与患者互动时,保持温和的态度和简单明了的沟通方式。如果怀疑是自闭症,应及时联系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诊断,以便尽早开展干预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自闭症的治愈情况 对于自闭症患者,尤其是儿童,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在早期,患者大脑仍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社交故事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社交沟通能力、减少重复刻板行为、拓展兴趣范围。许多轻度自闭症患者在早期持续干预后,能够逐渐融入学校和社会,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自闭症的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有了明显进步,也不能停止干预。病情可能会出现反复,随着年龄增长和环境变化,会面临新的挑战。干预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阶段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家庭训练、学校教育支持以及社区康复服务等多方面的配合,以维持和提升治疗效果。 不同自闭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一些患者对某种治疗方法反应良好,而另一些则可能效果不佳。如有的患者通过音乐治疗能较好地表达情感和改善社交,而有的则需要更密集的语言训练才能取得进步。患者家属需要与专业人员密切合作,不断尝试和探索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也要做好心理准备。
857
2025-01-09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宝宝不听话往往有着多种原因,可能是宝宝处于特定的成长阶段,自我意识萌发;也可能是家长的沟通方式或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家长应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合适的应对举措,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 1、及时满足需求: 宝宝的需求多种多样,当基本需求如饥饿、口渴、困倦、身体不适等未得到及时满足时,就可能表现出不听话。家长应学会敏锐察觉宝宝的需求信号,及时喂奶、喂水、安排休息或检查身体状况,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与照顾,让宝宝感受到安全与舒适,减少因需求未满足而产生的不听话行为。 2、培养保护意识: 在成长过程中,宝宝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和好奇心。其可能会触摸危险物品、在不该攀爬的地方攀爬等。这并非是故意不听话,而是在认知世界。家长要理解这一阶段特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宝宝提供适宜探索的环境,如安全的玩具、专门的游戏区域等。当宝宝做出危险行为时,用温和的语气引导,告知危险后果,而不是简单制止,培养宝宝的自我保护意识。 3、建立规则意识: 宝宝由于年龄小,尚未形成明确的规则意识,不知道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家长需要为宝宝建立简单易懂且一致的规则,如轻声说话、排队等待等。通过日常的重复强调和示范,让宝宝逐渐理解并遵守规则。当宝宝遵守规则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违反规则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纠正,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于严厉。 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发脾气或打骂宝宝。尝试站在宝宝的角度去理解行为和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用温和、耐心的语气与宝宝交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宝宝树立榜样。如果宝宝的不听话行为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到家庭生活或宝宝自身发展,可寻求专业育儿专家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如何正确引导宝宝 当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时,家长要停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倾听,用眼神和语言给予回应。这能让宝宝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增强其自信心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使宝宝更愿意听从家长的引导。 每当宝宝做出正确的行为或听从指令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正面激励,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让其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更积极地重复这些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给宝宝提供有限的选择。这既满足了宝宝的自主需求,又能让其感受到自己有一定的决定权,更愿意配合家长的安排,也有助于培养宝宝的决策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1151
2025-01-09
抽多动症的孩子能治好吗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抽动多动症孩子的治愈情况存在差异,取决于多种因素。轻度且单纯的抽动多动症,在早期干预与系统治疗下,治愈希望较大;而重度、伴有多种共患病或治疗不及时、不规范的情况,虽难以完全根治,但通过综合治疗可控制症状。 1、轻度单纯抽动多动症: 若孩子属于轻度单纯抽动多动症,仅表现出轻微的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且无其他伴随病症,在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治疗后,是能够治好的。通过行为矫正训练帮助孩子识别并抑制抽动行为;结合心理支持治疗,缓解孩子因抽动产生的心理压力;再遵医嘱配合适当的药物辅助,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疗,抽动症状可逐渐消失,孩子能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2、重度抽动多动症伴共患病: 对于重度抽动多动症且伴有共患病,如同时患有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等的孩子,治愈难度显著增加。这类孩子抽动症状往往频繁且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学习。尽管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长期联合药物治疗、密集的心理行为干预以及特殊教育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改善社会功能,但难以彻底消除所有症状。 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的抽动多动症表现,尽快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精确诊断与评估。治疗过程中,务必严格遵医嘱用药与执行治疗方案,定期带孩子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与抽多动症孩子相处的注意事项 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耐心,不要因为孩子的抽动症状而责备或歧视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鼓励孩子分享内心感受,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增强其面对疾病的信心。 健康生活习惯培养,保证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和大脑的恢复,减轻抽动症状。饮食方面,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含咖啡因、人工色素等可能加重症状的食物。 教导孩子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当孩子面临压力源,如考试、社交冲突等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防止抽动症状因心理压力而恶化。
1101
2025-01-09
怕见人不敢出门这是啥精神病
张丽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怕见人不敢出门可能是由多种精神疾病引起的,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社交恐惧症、被害妄想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孤独症等。 1、社交恐惧症: 是最常见的导致怕见人不敢出门的精神疾病之一。患者会对社交场合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合理的、持续性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他们害怕别人的注视,恐惧对象可能是生人、熟人,甚至是自己的亲属、配偶等。由于这种恐惧心理,患者会尽量避免社交场合,若被迫进入则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反应。长时间发展下去,患者可能会产生自我社会隔离,对社交充满恐惧。 2、被害妄想症: 这是一种精神障碍的症状,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坚信周围有人在做一些对自己或家人不利的事,因此会害怕出门见人。这种想法通常与事实不符,但患者却对此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纠正其错误认识。患者还可能会由于这种错误认知而出现拒食、逃跑、报警、自杀、伤人等行为。 3、精神分裂症: 这是一种慢性的严重精神疾病,以感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特征。部分患者可能会由于妄想身边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害怕出门见人。这种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大脑结构、神经递质、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4、孤独症: 也称自闭症,起病于婴幼儿期,一般在3岁前缓慢起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部分患者可因社会交往障碍或语言沟通障碍而不敢出门见人。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主要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出现怕见人不敢出门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针对怕见人不敢出门的情况治疗和干预措施 就医检查后,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也可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逐步克服对外出的恐惧感。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纠正患者错误的想法和信念,同时运用行为干预策略来改变其回避行为。暴露疗法则是将患者逐渐暴露于他们害怕的情境中,以减少对其的回避反应。 患者日常应注意鼓励自己社交,家人也应给予患者爱与关怀。
827
2025-01-09
吃抑郁药身体震颤怎么回事
蒙华庆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服用抗抑郁药物后出现身体震颤,是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种药物副作用。这一现象主要由抗抑郁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影响所致,通常伴随着肌肉痉挛或不受控制的颤抖,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困扰。 1、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部分抗抑郁药物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导致肌肉张力异常,进而引发身体震颤。这是较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2、锥体外系反应: 某些抗抑郁药物中的特定成分可能引发锥体外系反应,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表现为不自主的运动障碍,包括震颤、肌肉僵硬等。 3、个体差异与药物剂量: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在常规剂量下即可出现震颤,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高剂量才会显现。此外,药物剂量的调整也可能影响震颤的出现和程度。 4、合并症与药物相互作用: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可能会与抗抑郁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增加身体震颤的风险。 5、情绪与心理因素: 在服用抗抑郁药物期间,患者的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身体反应。例如,情绪激动或焦虑可能加剧震颤症状。 面对服用抗抑郁药物后出现的身体震颤,患者应首先保持冷静,并注意观察症状的变化。如果症状轻微且不影响日常生活,可在医生指导下继续观察或适当调整药物剂量。若震颤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症状变化,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1438
2025-01-09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 运动应该是自愿的
邓学钦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症患者最害怕的就是不被身边人理解,我们知道运动对抑郁症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于是有一些家属在陪伴过程中,经常会强迫抑郁症患者出去运动,但如果患者身体状态并不好,需要休息,一味鼓励他外出运动,他就会很烦躁,运动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的突破自己。
932
36
2025-01-08
早晨时家属可以这样陪伴抑郁症患者
邓学钦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症患者在早晨时,经常有行动迟缓、懒惰、负面情绪较多的状况,这时我们可以跟他们一起散散步,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再有就是家人情绪稳定很关键,如果家属比患者还焦虑,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作为抑郁症家属,一定要做好长期陪伴的准备,及时的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关心和陪伴是最好的药方,耐心的聆听也是一种培养,切忌在聆听过程中批评或者说教,这样反而会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
1067
93
2025-01-08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服用时间不对?效果大打折扣
禹华良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主要用于治疗轻至中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作为一种复合制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结合了氟哌噻吨与美利曲辛两种成分。要想让这个药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一般在早上空腹服用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人体的生理节律在一天之中会有所波动,早晨往往是人们精神最为充沛、情绪相对稳定的时段。选择在这个时间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可以更好地与人体自然的生理节律相匹配,这有助于发挥药物的效果。而且早晨服用还有助于在白天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减少因情绪波动而引发的不适感。 另外,早晨空腹时胃肠道的蠕动相对较慢,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相对较长,这有利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的充分吸收。同时,早晨服用还可以避免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干扰,确保药物能顺利进入血液循环并分布到全身各处,从而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早晨是一天中比较忙碌的时段之一,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在这个时间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另外,早晨服用也符合大多数人的日常用药习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但也要注意,除了用药时间外,该药使用的时候也有其他的注意点,用药期间也要做好复查。图里也给大家整理了一部分用药注意事项、复查项目~ ​💬希望这篇笔记能解答你的疑惑,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352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