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动的现象较为常见,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且多动程度存在差异,从轻微的活泼好动到较为严重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都有可能。需要家长仔细区别并正确对待,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调皮的标签而进行打骂。
1、生理因素:孩子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平衡,容易导致多动。尤其是在幼儿时期,大脑对行为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如学前儿童的大脑额叶发育尚不完善,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表现出活动较多、注意力易分散。随着年龄增长,大脑逐渐发育成熟,多动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家长可多给予耐心引导,帮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控制。
2、营养不均衡:一些营养素缺乏或过量可能影响孩子的神经功能,如铁缺乏可导致贫血,影响大脑供氧,使孩子出现烦躁、多动。锌对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有重要作用,缺乏时也可能引发多动症状。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大,引起孩子情绪不稳定、多动。家长应关注孩子饮食营养均衡,保证富含铁、锌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坚果等,控制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取量。
3、心理因素:家庭环境不良或孩子经历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多动,如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氛围紧张,孩子会感到焦虑不安,通过多动来释放情绪,或者孩子在学校遭受欺凌、批评等,也可能出现多动行为。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感受,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4、疾病因素:抽动秽语综合征也会使孩子出现多动表现,还伴有不自主的抽动动作,如频繁眨眼、咧嘴、耸肩,甚至发出异常声音或秽语。其病因与遗传、神经生理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孩子由于身体的抽动和发声抽动,往往在社交和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治疗上,需在医生指导下综合运用药物、心理辅导以及康复训练等方法,帮助孩子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当发现孩子有多动表现时,家长应冷静观察孩子的行为特点,记录症状出现的频率、场合等。不要盲目给孩子使用所谓的聪明药,或其他未经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若怀疑孩子患有疾病,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配合医生做好各项评估测试,以便准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何帮助有多动表现的孩子成长
- 作息规律:帮助孩子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睡觉、吃饭、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孩子大脑发育和情绪稳定至关重要,一般小学生每天应保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学生9-10小时。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物钟,减少因作息紊乱导致的多动加重。
- 学习环境优化:为孩子打造一个安静、整洁、光线适宜的学习空间。书桌上只摆放与学习相关的物品,避免过多杂物分散孩子注意力。在孩子学习时,尽量减少周围的噪音干扰,如关闭电视、避免大声喧哗等。可以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目标,让孩子分段完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给予适当休息和奖励,提高孩子的学习专注度。
- 兴趣培养: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如绘画、音乐、体育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程中,锻炼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如学习绘画需要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察和描绘,参加体育活动能帮助孩子释放过剩精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