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芳芳的科普
肾俞的准确位置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肾俞穴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其位置可精准确定, 位于腰部,准确表述为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位此穴有两种关键途径,一是腰眼区域,二是与髂骨相对,适当刺激肾俞穴对肾脏相关病症疗效显著。 位置 肾俞穴在人体后腰部,处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之处,其恰在腰部两侧,大致对应日常系腰带的水平高度,与肾脏的生理联系极为紧密,是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关键穴位。 定位方法 1、腰眼区域: 将双手放在腰部,拇指自然落在腰眼处,该位置即为肾俞穴的大致位置,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自我按摩或寻找穴位时参考。 2、与髂骨相对: 肾俞穴与髂骨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找到髂骨最高点,向脊柱方向水平延伸,即可找到肾俞穴,这种方法结合了人体解剖学,有助于更准确地定位肾俞穴。
736
2024-12-24
人体太冲位置图片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太冲穴是中医经络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穴位, 位于足部,大致位置在脚背侧 ,它不仅对调节肝脏功能有着显著作用,还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大概位置 在足部的整体轮廓中,太冲穴处于足背的中上部区域,与周围的穴位如行间穴等在经络线上相互衔接,形成了连贯的穴位分布体系,便于在中医实践中进行穴位的准确触诊与刺激操作。 解剖学位置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在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从解剖学层面深入探究,其处于足背的特定骨骼结构间隙之中。 此处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临近足背动脉分支以及腓深神经的终末支,其周围的组织结构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太冲穴发挥生理功能的解剖学基础。 太冲穴的功效及作用 1、疏肝理气: 当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时,按摩此穴可以疏散郁结的肝气,有效缓解胸闷、胁痛、烦躁、抑郁等症状。操作方法为用拇指指腹按压太冲穴,力度适中,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持续3-5分钟,并可重复多次。 2、平肝潜阳: 太冲穴能够调节肝经的气血,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高血压等症状有良好疗效。可采用点揉法,即用手指尖在太冲穴上轻轻点按并旋转揉动,每次操作3-5分钟,有助于平复上亢的阳气。
323
2024-12-24
丘墟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丘墟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 位于足外踝前下方,具有治疗颈项痛、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及辅助治疗中风偏瘫等功效 。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刺激操作,以确保安全有效。 丘墟的准确位置 1、体表定位: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位或正坐位垂足,在足外踝前缘垂直线与足外踝下缘水平线的交点处,按压有凹陷感,即为丘墟穴。 2、解剖结构: 丘墟穴下有腓骨短肌,前方为趾长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有跗外侧动、静脉分支及腓浅神经分布。 丘墟的功效 1、治疗颈项痛、胸胁痛: 丘墟穴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颈项痛、胸胁痛等疼痛性疾病。通过刺激丘墟穴,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2、缓解下肢痿痹: 丘墟穴位于下肢,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疏通下肢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下肢痿痹等症状。 3、治疗外踝肿痛: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前下方,对于外踝肿痛等症状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通过刺激丘墟穴,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4、辅助治疗疟疾、疝气: 丘墟穴还具有辅助治疗疟疾、疝气的功效。虽然这些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但刺激丘墟穴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5、缓解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丘墟穴与眼睛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缓解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眼部疾病症状。 6、辅助治疗中风偏瘫: 丘墟穴还具有辅助治疗中风偏瘫的功效。中风偏瘫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方法。刺激丘墟穴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之一,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587
2024-12-24
阳白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及功效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阳白穴是中医针灸学中重要的穴位之一, 位于面部,作为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关键穴位,阳白穴在明目、通络止痛以及改善面部气色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 ;日常生活中刺激阳白穴时,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准确位置 1、解剖定位: 阳白穴位于前额正中线旁开约1.5寸,即从鼻尖到发际线连线的中点向上测量一横指宽的位置,此穴位处于眶上神经分布区,与眼轮匝肌和额肌相邻。 2、体表标志: 首先找到眉心,然后沿眉毛向两侧延伸至眉毛中部,垂直向上一横指宽即可触及该穴位,此处通常有一个轻微的凹陷,便于识别。 作用及功效 1、明目: 阳白穴对眼部疾病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可缓解眼睛疲劳、干涩,对于因长时间用眼导致的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有改善效果;其通过疏通眼部经络气血,滋养眼部组织,促进眼内津液的生成与循环,达到明目的功效,有助于保护视力,预防眼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2、通络止痛: 当人体因气血不畅、经络阻滞而引发头部疼痛时,刺激阳白穴能够调节头部气血运行,疏通阻滞的经络,缓解疼痛症状,尤其是对于阳明经头痛以及眼周附近的疼痛,阳白穴的止痛效果更为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3、改善面部气色: 阳白穴对整个面部气色有积极影响,它能够促进面部气血的流通与濡养,使面部肌肤得到更好的滋养,长期刺激阳白穴有助于改善面部的色泽,减少皱纹、暗沉等问题,让面部肌肤更具光泽与弹性,呈现出健康活力的状态。
647
2024-12-24
期门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期门是足厥阴肝经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具有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等作用 。 准确位置 1、体表位置: 在体表取穴时,可以采取仰卧位,先找到第四肋间隙的乳中穴,然后向下数两个肋间隙(即第六肋间),再从前正中线向外侧旁开4寸(约等于五个手指的宽度,但需注意个体差异),此处即为期门穴。对于女性患者,由于乳房的影响,可以乳头为标志,向下数两个肋间隙,并在锁骨中线与第六肋间隙的交点处取穴。 2、解剖位置: 期门穴下有腹直肌、肋间肌、肋间动静脉以及第六、七肋间神经,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期门穴的解剖基础,也是针灸治疗时针刺的层次和深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主要作用 1、疏肝解郁: 期门具有疏肝理气、解郁的作用,能够帮助缓解因肝气郁结而引发的胸胁胀痛、乳房胀痛、乳癖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2、和胃降逆: 期门还具有和胃降逆的功效,对于治疗肝气犯胃所致的呃逆、反酸、腹胀、胃痛等消化系统症状有良好效果。 3、健脾消食: 通过刺激期门穴,可以健脾助消化,有助于改善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4、活血化瘀: 期门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血瘀所致的胸胁疼痛、痛经、闭经等症状。
465
2024-12-24
胃不舒服按摩哪个部位最好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胃不舒服时, 没有按摩哪个部位最好的说法,一般按摩足三里穴、中脘穴、章门穴、内关穴能有助于缓解症状 ,在按摩过程中,务必注意正确的按摩方法和力度,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足三里穴 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离胫骨前缘有一横指间隔。犊鼻穴在髌骨下缘,可在屈膝时于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部位取穴。 功效: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摩此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对于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有显著效果。 按摩方法: 用手指指腹推按足三里穴1-3分钟,需长期按摩。 中脘穴 位置: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部,即脐中上4寸。 功效: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按摩此穴位可以调节胃的功能,促进消化,缓解胃部不适,如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此外,按摩中脘穴还可以改善食欲,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食欲。 按摩方法: 用食指、中指指尖推揉中脘穴3-5分钟。也可用双手掌心相对,交叉叠放在脐上方约4指宽处,用掌心以适度的力量做旋转按摩,每次约1-2分钟。 章门穴 位置: 位于人体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功效: 章门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等功效。按摩此穴位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等症状。此外,章门穴还可以调节气机,促进气血流通,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胁部刺痛、痞块等症状也有良好疗效。 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章门穴100-200次,每天坚持。也可用微重力度通过面刮法从上而下刮拭穴位,以出痧为度,可缓解腹胀、腹泻等不适。 内关穴 位置: 在前臂前区的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 内关穴具有宽胸理气、和胃止呕等功效。按摩此穴位可以缓解胃痛、呕吐、呃逆等不适。此外,内关穴还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有助于宁心安神。 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尖或指甲尖垂直掐按内关穴1-3分钟,可出现酸、胀、微痛的感觉,能缓解不适。
411
2024-12-24
咳嗽扎针灸什么部位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咳嗽患者可以由专业医生进行针灸治疗,推荐 列缺穴、合谷穴、天突穴 ,通过这些穴位疏风解表、宣肺理气、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等作用,起到止咳作用。 列缺穴 位置: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简便的取穴方法是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的凹陷处即为列缺穴。 原理及功效: 列缺穴是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此穴具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的作用。对于外感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针刺列缺穴可以帮助驱散外邪,缓解咳嗽。同时,它还能调节肺气的升降,对咳嗽伴有气喘的情况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合谷穴 位置: 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手自然伸展时,以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缘,拇指按下时指尖所指处即为合谷穴。 原理及功效: 合谷穴是常用的保健和治疗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清热利咽等多种功效。对于咳嗽伴有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合谷穴可以起到清热解表、缓解咳嗽的作用。而且合谷穴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帮助身体抵抗外邪,减少咳嗽的发生。 天突穴 位置: 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原理及功效: 天突穴是任脉上的穴位,位于咽喉下方,接近气管。针刺天突穴可以起到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的作用。对于咳嗽痰多、咽喉不利等情况效果显著。它能够调节气道的通畅程度,使痰液易于咳出,减轻咳嗽症状。不过,由于天突穴位置特殊,针刺时需要专业医生操作,避免损伤气管等周围组织。
666
2024-12-24
按哪个部位可以缓解痛经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为了缓解痛经,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部位或穴位来达到一定的效果。可选择的部位较多,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如子宫穴、三阴交穴、气海穴、太冲穴、八髎穴、合谷穴等 。 子宫穴 位置: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2寸至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处。 功效: 此穴位直接对应女性子宫部位,具有调经止带、理气和血的功效。按摩子宫穴能够活血化瘀,对缓解痛经有显著作用。 三阴交穴 位置: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 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经的交汇点,具有活血调经、益气健脾、补脾养血、补肾固精的功效。按摩此穴位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同时对于改善积食、便溏等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气海穴 位置: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央直下1.5寸至2横指处。 功效: 气海穴具有温补脾肾、利水通淋、调经止带的功效。按摩此穴位能够改善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崩漏带下等疾病。 太冲穴 位置: 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功效: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功效。对于因肝气郁结引起的痛经,按摩此穴效果显著。此外,太冲穴还有助于疏肝益胆,对于调节人体气机也有一定作用。 八髎穴 位置: 包括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4对、8个穴位,位于骶后孔中。 功效: 按摩八髎穴能够调经止痛、补肾壮阳。对于痛经而言,按摩八髎穴能够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从而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合谷穴 位置: 属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的第1和第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 合谷穴是常用的保健养生穴位,适当按摩对缓解痛经有益。同时,合谷穴还有助于镇静止痛、通经活络等。 缓解痛经的其他方法 1、非药物治疗 热敷: 使用热水袋、暖宝宝或热毛巾等物品,在下腹部进行热敷。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子宫痉挛,从而减轻疼痛。 调整饮食: 摄入富含钙、镁和维生素B群的食物,如豆类、坚果、鱼类、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喝温热的红糖水、姜糖水、红枣茶等,有助于补血、益气、温经、排瘀。 适当运动: 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代谢和循环。运动还能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自然的止痛物质。 调节情绪: 通过和朋友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消除紧张、焦虑等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缓解疼痛。 2、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 如痛经症状严重,可以考虑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等非处方药来缓解疼痛。服用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处方药: 对于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能需要医生开具的如酮洛芬缓释胶囊等处方药进行治疗。 3、手术治疗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痛经,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608
2024-12-23
关元位置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关元属于任脉上的穴位, 处于下腹部,周围有众多的重要组织 ,通过合理的刺激可以发挥其补肾固本、调理生殖系统、温阳补气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身体健康。 位置 1、体表位置: 关元穴处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准确位置在脐中下3寸处。在找穴位时可将手指并拢,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指横量,以中指中间关节横纹为准,四指的宽度即为3寸,从脐中向下量取该距离,即可找到关元穴。 2、解剖位置: 关元穴下方有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在腹腔内对应的器官主要是小肠,周围还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包括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等,与人体的内脏调节、感觉传导等功能密切相关。 作用 1、补肾固本: 由于关元穴位于下焦,临近肾脏所在区域,与肾经气血相通,刺激关元穴能够补肾气、益精元,对于因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2、调理生殖系统: 其位置与生殖器官在经络气血上相互关联,对于男性,可治疗遗精、早泄、阳痿等男科疾病,对于女性,能调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等妇科问题。 3、温阳补气: 关元穴处于人体的中下部,为人体阳气汇聚之处,在人体阳气不足,出现虚寒之证时,如久病体虚、阳气虚脱等,刺激关元穴可振奋阳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454
2024-12-23
行间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行间是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一个主要穴位, 位于第一、二趾间,具有调节泌尿生殖、调节内分泌、缓解胸闷等多种功效 ,但需注意,该穴位孕妇禁针,且刺激时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方法和强度。 行间的准确位置 位置描述: 行间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上,在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具体来说,它位于第一根大脚趾与第二根脚趾的缝隙间下方大约2寸的位置。 解剖结构: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行间穴下方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以及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行间的功效 1、调节泌尿生殖: 行间穴能够调节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功能,对前列腺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等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病症有一定缓解作用。 2、调节内分泌: 行间穴具有缓解经期不适、调节心情、改善失眠等作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系统。对于女性而言,它还可以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月经过多、闭经、白带异常等妇科疾病。 3、缓解胸闷: 刺激行间穴能够缓解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等心脏疾病症状。 4、缓解腰酸背痛: 行间穴可用于缓解腰酸背痛、腿部酸痛等肌肉骨骼系统问题。它还可以缓解治疗肋间神经痛、脚抽筋等症状。 5、促进血液循环: 行间穴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氧气的运输,从而改善手脚发冷、疲劳等问题。 6、清肝泻火: 行间穴作为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熄风潜阳、和胃降逆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火旺盛引起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口歪眼斜、失眠、呃逆、泄泻、咳嗽等疾病。
551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