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科室相关科普
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如何自己判断?
许鹏
副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的软骨垫因损伤或退化而向外凸出,可能压迫神经,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碍,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通过一些症状大概判断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 👉腰部及下肢疼痛:腰痛时常伴有下肢放射痛,尤其是在坐立、弯腰或提重物时加剧。疼痛可能是一侧或双侧,有时会从臀部向下延伸至小腿甚至足部。这种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感觉异常或麻木:可能会感到腿部或足部麻木、刺痛,有时像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的感觉。这些感觉异常通常出现在疼痛的同一区域,可能是神经受压的表现,尤其在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后更为明显。 👉活动受限:腰部活动范围减小,弯腰、挺身或扭转时感到困难,甚至疼痛。日常动作如穿鞋、捡东西可能变得困难。这种活动受限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这些症状,只可以大概评估有没有腰椎间盘突出,想要进一步确定可以到医院进行检查。 📍X射线检查:可显示腰椎骨骼结构,虽不能直接看到椎间盘,但能发现椎间隙狭窄等间接征象,帮助初步判断椎间盘问题。 📍核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椎间盘、脊髓和神经根,直接观察到椎间盘突出的具体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断层扫描:提供腰椎横断面图像,精确显示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对诊断椎间盘突出具有高敏感性。 📢如果确诊有腰椎间盘突出,需要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避免变得越来越严重,具体内容可以从图片当中查看。今天分享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如果家人们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331
2024-09-29
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否治愈?权威解答
许鹏
副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加上长期不良姿势或外力作用,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进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硬膜囊等结构,引起腰痛、坐骨神经痛等一系列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是可以治愈的,对于轻度的腰椎间盘突出,通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缓解症状并逐步恢复,包括卧床休息、热敷、按摩、牵引等,以减轻腰椎的压力,缓解神经根的压迫,从而减轻疼痛和炎症。此外,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等药物来减轻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临床治愈。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两种方式,通过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的风险和创伤已经大大降低,一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 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并不意味着疾病永远不会复发,因为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且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姿势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再次发生。因此,在治愈后仍然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姿势,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或弯腰负重等不良姿势,以减少腰椎间盘的压力,预防疾病的复发。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强化腰肌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帮助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风险,详细做法见图!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756
2024-09-29
颈椎不好会引起脑供血不足吗
董健
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
颈椎不好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会引起脑供血不足,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和久坐,注意颈部保暖,适度进行颈部运动。 现代人由于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设备、久坐办公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颈椎肌肉疲劳和紧张,肌肉的紧张状态初期可能只是引起颈部的酸痛和僵硬,但如果持续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颈部的血液循环,颈部的血管在肌肉紧张的压迫下,血液流通可能会变得不顺畅。 当颈椎问题进一步发展,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的退变、骨质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椎动脉是为脑部供应血液的重要血管之一。 一旦受到压迫,血液流动就会受阻,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模糊等症状,尤其是在头部转动或者颈部处于特定姿势时,症状会更加明显,因为头部的运动进一步加重椎动脉的受压情况,从而使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加剧。 颈椎不好还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间接影响脑供血,颈椎的病变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对血管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当神经功能出现问题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如神经的异常信号可能导致血管过度收缩,减少脑部的血液供应。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定期活动颈部,缓解肌肉紧张,通过游泳、瑜伽等全身性运动,以及颈部专项锻炼,如米字操等,有助于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改善颈椎稳定性。
1246
2024-09-20
颈椎病贴膏药贴在什么位置最管用
董健
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
颈椎病贴膏药贴在什么位置最管用,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颈椎病的症状和疼痛点可能因人而异。但根据多数患者的经验和医生的建议,疼痛处、大椎穴处等位置,通常是贴膏药比较管用的地方。 1、疼痛处: 颈椎病通常在肩部和颈部有明显的疼痛感,将膏药直接贴在疼痛处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这能够迅速缓解局部的疼痛和不适。 2、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人体第7颈椎棘突的下方,是颈椎的一个重要穴位。贴膏药于此处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劳损所产生的炎症代谢,从而缓解局部的疼痛症状。 3、肩井穴: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是缓解肩部及颈部疼痛的重要穴位。贴膏药于肩井穴可以有效减轻肩颈部的疼痛,特别是对于经常低头伏案工作或受凉的患者来说,效果更为显著。 4、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人体颈椎与颅脑连接,在后正中线旁开约2寸处,有明显的凹陷。按压时有明显的酸胀感。贴膏药于风池穴可以起到疏风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有助于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5、颈夹脊穴: 颈夹脊穴位于颈椎后正中线旁开0.5-1寸左右,是一组奇穴。贴膏药于此处可以疏通经络、通络止痛,对于缓解颈椎病的症状也有一定帮助。 需要注意,贴膏药时应根据个人的疼痛点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或位置。同时,膏药的种类和品牌也会影响其效果,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如果在使用膏药过程中出现皮肤红肿、发痒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除了贴膏药外,颈椎病患者还可以通过热敷、按摩、针灸等方式进行缓解。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956
2024-09-19
脖子疼头疼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
董健
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
脖子疼头疼恶心想吐可能是落枕、颈部肌肉劳损、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等原因引起,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落枕: 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寒等原因可导致落枕,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疼痛有时可放射至头部引起头疼,严重时也可能出现恶心等不适,一般经过休息、热敷等处理可逐渐缓解。 2、颈部肌肉劳损: 长期不良姿势、过度劳累等可使颈部肌肉劳损,患者会感到脖子疼,疼痛可扩散至头部引起头疼,肌肉紧张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导致恶心想吐,需调整姿势,进行适当的休息和康复训练。 3、椎动脉型颈椎病: 由于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压迫,引起脑部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脖子疼、头疼,尤其是后枕部疼痛较为明显,同时可能伴有恶心、想吐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耳鸣等表现。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颈椎的病变刺激交感神经,引发一系列症状,患者不仅有脖子疼,还会出现头疼、恶心、呕吐,同时可能伴有心慌、胸闷、出汗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5、颈椎间盘突出症: 当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时,会产生颈部疼痛,并可能放射至头部引起疼痛,还可能刺激交感神经导致恶心想吐。患者应避免颈部剧烈运动,可进行适度的牵引治疗,加强颈部肌肉锻炼。 由于症状复杂多样,应避免自行诊断,以免延误病情,日常保持良好的坐姿、睡姿,减少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电脑,适当进行颈部运动,学会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缓解疼痛。
1277
2024-09-09
胫腓骨骨折手术方案哪种好
董健
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
胫腓骨骨折的手术方案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方案最好,手术方案包括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髓内钉固定术、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及混合固定术等,应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状况等选择。 1、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适用于骨折端明显移位、骨折粉碎严重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情况。通过切开暴露骨折部位,精准复位后使用钢板和螺钉固定。如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切开复位能确保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治疗时需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2、髓内钉固定术: 对于胫腓骨骨干骨折,尤其是多段骨折、伴有骨质疏松或软组织损伤较轻的患者较为适用。将髓内钉置入骨髓腔来固定骨折端。如长斜形、螺旋形骨折,髓内钉可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允许早期功能锻炼。 3、外固定支架固定术: 常用于开放性骨折、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局部感染的病例。在骨折部位外安装支架进行固定。像伴有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骨折,外固定支架可避免进一步损伤软组织,便于伤口观察和处理。 4、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适用于骨折相对简单、软组织条件较好的患者。利用小切口经皮置入钢板固定。如简单的胫腓骨骨折,此方法创伤小,对骨折端血运影响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5、混合固定术: 在复杂骨折,如骨折累及关节面或伴有骨缺损时,可能结合多种固定方式。如髓内钉结合钢板固定,能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治疗时需根据骨折的具体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 术后需避免过早负重,以防骨折端移位或内固定物松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定期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49
2024-09-04
跖骨骨折多久可以着地走路
董健
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
跖骨骨折后着地走路的时间因骨折情况,如稳定性、移位程度、是否多发、是否合并软组织损伤以及患者年龄等而不同,从6-20周不等。 1、稳定性无移位跖骨骨折: 骨折端稳定,没有明显的移位。通过石膏或支具固定,通常在4-6周左右,骨折处会有初步的愈合,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部分着地负重行走。经过2-3周的适应和锻炼,大约6-9周可以正常着地走路。 2、轻度移位跖骨骨折: 骨折有轻度的移位,但通过手法复位能够达到较好的位置。固定后,一般6-8周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可以开始部分着地。再经过3-4周的循序渐进的锻炼,大概9-12周能够正常着地走路。 3、多发性跖骨骨折: 有多根跖骨发生骨折,损伤相对较重,恢复时间会延长,可能8-10周骨折才开始愈合,允许部分着地。之后经过4-6周的康复训练,大约12-16周能够正常着地行走。 4、跖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 除了骨折,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也有损伤。由于软组织的修复也需要时间,部分着地的时间可能要推迟到8-12周,完全正常着地走路可能需要16-20周。 5、老年患者跖骨骨折: 老年人新陈代谢较慢,骨骼再生能力相对较弱。即使骨折不太严重,部分着地也可能要在6-8周以后,完全正常着地走路通常需要12-16周甚至更长时间。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多食用富含钙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定期回医院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029
2024-09-04
脚背小骨折一般休息多少天
董健
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
脚背小骨折的休息时间因骨折类型,如单纯线性骨折、轻度移位骨折、撕脱性骨折等,以及患者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致在3-10周,应根据自身骨折情况和恢复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休息和康复的时间,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1、单纯线性骨折: 骨折线清晰,无明显移位,经过妥善固定,如石膏或支具固定,通常需要休息4-6周,骨折端可初步愈合,之后可逐渐开始进行轻度的活动。 2、轻度移位骨折: 骨折有轻度的移位,但通过手法复位能恢复较好位置。此类骨折在复位固定后,一般要休息6-8周,以确保骨折愈合稳定,之后可以尝试进行负重和功能锻炼。 3、撕脱性骨折: 多由肌肉或韧带的强力牵拉导致。如果撕脱的骨片较小,经过固定治疗,大约休息5-7周,骨折部位开始愈合,可逐步恢复活动。 4、多块小骨折但无明显并发症: 脚背多处小骨折,但未累及重要的血管、神经等。休息时间相对较长,大概8-10周,待骨折愈合有一定进展后,再进行康复训练。 5、儿童脚背小骨折: 儿童生长发育迅速,骨折愈合能力较强。对于轻度的脚背小骨折,经过适当治疗,可能休息3-5周,骨折就能基本愈合,可以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清洁伤口并更换敷料,避免感染,在骨折未完全愈合前,避免患肢负重行走,以免加重骨折损伤或导致移位,定期回医院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75
2024-09-04
跖骨骨折保守治疗多久可以下地走路
董健
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
跖骨骨折保守治疗后下地走路的时间,因骨折情况,如单发无移位、单发轻度移位、多发且移位不明显、是否合并软组织损伤以及患者年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大致在4-13周。 1、单发无移位跖骨骨折: 如果是单一的跖骨骨折,且骨折端没有发生移位。经过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通常在4-6周左右,骨折处会有初步的骨痂形成,可以在拐杖辅助下,尝试轻轻着地。6-8周左右,可逐渐开始部分负重行走。 2、单发轻度移位跖骨骨折: 骨折有轻度的移位,但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保守治疗后,一般6-8周骨折开始愈合,能在拐杖帮助下小心着地。8-10周左右,可以尝试部分负重行走。 3、多发跖骨骨折但移位不明显: 多根跖骨骨折,但移位程度较轻。由于损伤范围较大,恢复时间相对延长。可能8-10周骨折初步愈合,能借助拐杖着地。10-12周左右,开始部分负重行走。 4、跖骨骨折合并轻微软组织损伤: 除了骨折,周围软组织有轻微损伤,7-9周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可着地。9-13周左右,能尝试部分负重行走。 5、老年患者单发跖骨骨折: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即使是单发的跖骨骨折,保守治疗后6-8周骨折可能才开始愈合,能在他人搀扶下着地。8-12周左右,开始部分负重行走。 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多食用富含钙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软组织修复,定期回医院复查,及时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和指导康复锻炼。
1298
2024-09-04
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最佳锻炼方法
董健
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
腰5骶1椎间盘突出患者可通过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小燕飞、平板支撑和倒走等锻炼方法来增强腰部力量和稳定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并持之以恒地进行,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1、五点支撑法: 仰卧在床上,双腿屈膝,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用力将臀部抬高,如拱桥状。每次持续3-5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这种方法能增强腰背肌的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锻炼时要保持呼吸均匀,动作缓慢。 2、三点支撑法: 仰卧位,双臂置于胸前,以头和双足为着力点,将身体向上撑起。此动作较五点支撑法难度稍大,可在五点支撑法熟练掌握后进行。每次练习8-10次为一组,能进一步强化腰部肌肉。注意身体撑起时要保持平衡,避免晃动。 3、小燕飞: 俯卧在床上,双臂放在身体两侧,然后头部、上肢和下肢同时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如燕子飞。每次保持3-5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该动作可有效锻炼腰背肌,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对于腰部疼痛明显者,应谨慎进行。 4、平板支撑: 双肘和双脚支撑地面,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此动作能锻炼核心肌群,包括腰部、腹部和臀部的肌肉。每次坚持30-60秒,重复3-5组。进行平板支撑时,要注意腹部收紧,避免塌腰。 5、倒走: 挺胸收腹,双手自然摆动,步伐适中,向后行走。倒走可以增强腰部肌肉的协调性,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每次倒走20-30分钟,每天1-2次。倒走时要选择平坦、安全的场地,注意观察后方情况,防止摔倒。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加重症状,锻炼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锻炼应与药物、物理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1005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