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含有敌意性地伤害别人或破坏物体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受到心理因素、教育因素、遗传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若有发现,建议及时制止,必要时需就诊治疗。
1、饮食因素: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与饮食摄入过多糖分有一定关系,摄入大量的糖,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对情绪产生影响。儿童易表现为易怒、疲惫,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2、心理因素: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儿童有情绪但没有正确引导时,如不开心、焦虑或者压力过大,都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
3、教育因素:教育因素也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常由于生活中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等原因导致。例如儿童受到家长偏袒溺爱,在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了保护,儿童会产生攻击人欲望;
4、遗传因素: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若儿童家长脾气较暴躁,有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也可能会在儿童身上表现出来;
5、环境因素:若儿童成长环境中,家庭暴力、家长婚姻不和、家长犯罪,以及经常观看电视暴力性武打影片,而没有正确教育、引导,都可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儿童,使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6、疾病原因:若儿童患有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受疾病影响,儿童也易发生攻击性行为。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帮助下完善检查后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