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当患儿与主要依恋人或家庭分离时出现明显的焦虑。5~8岁儿童常不切实际地担心父母或主要依恋者被伤害,拒绝上学;9~12岁在分离时表现过分的苦恼;而在青少年期最常见的是躯体主诉和拒绝上学。年幼儿的症状比年长儿多,男孩和女孩症状相似。本病主要依靠父母的教育和引导缓解,如果引导无效,可以考虑采用药物治疗。随着治疗和年龄的增长,本病一般可治愈。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多认为该病具有遗传倾向,同时也和环境的变化和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
患有该疾病的父母所生的孩子发病的概率明显要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孩子,其中女孩的遗传率更高,并且同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的概率可达半数以上。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出现与环境突变、同依赖对象分离有关,包括一些社会环境恐怖事件的影响,因为失去依靠和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家庭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育、教养孩子的模式和方法,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调查显示,父母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与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关系最为密切。
多项研究表明,专制型的养育方式会对儿童成功应对其能力范围内的困难和挑战形成障碍,致使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延长。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一般多见于七个月至学龄前的儿童,其中女孩、有家族史者发病率较高。
该疾病遗传的可能性很高,如果直系亲属有此病,患病率会大大提升。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典型症状是在和家庭分离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可能出现经常做噩梦、害怕独处等。除此之外,还会伴随一些身体上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儿童会变得烦躁不安或者哭泣,不易安抚,还会做和分离有关的噩梦。
表现为担心父母或自己在分离后会遇到伤害,如出车祸、被绑架、被杀害等。
患儿除了心理上的症状外,还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胃痛、头痛、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儿除焦虑症状,也可出现过度安静、淡漠等表现。
不愿自己一个人待着,晚上睡觉时需要亲人的陪伴等。
儿童在经历分别时经常焦虑,晚上会做噩梦,一段时间仍无法好转时,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以确诊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
儿童在经历分别后经常焦虑,晚上会做噩梦,一段时间仍无法好转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儿童在分离时表现严重焦虑,害怕自己和家人会受伤,经常哭闹时,应及时就医。
若儿童有此病的家族史,经常表现出严重焦虑情绪,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等,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如呕吐、头痛、胃痛等,可考虑去内科就诊。
因为出现了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这种情况持续了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晚上做噩梦、害怕独处等)
是否遭受到与父母分离、亲人生病、环境改变等生活事件?
家里人有没有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病史?
有学前儿童焦虑量表(PAS)、分离性焦虑量表(SAI)、分离性焦虑评估量表儿童版(SAAS-C)等,可根据患者表现选择合适的量表。该项检查可以对病人的焦虑状况进行评估,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通过询问患儿及家属,了解患儿的家族史、既往病史,判断是否出现本病相关的临床表现,如焦虑、担心受到伤害等。
本病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等进行确诊。
分离时表现为严重焦虑、暴躁不安、恶心、呕吐等典型症状。一般起病为六岁以前,时间已经持续四周及以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
包括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分离性焦虑量表、分离性焦虑评估量表儿童版等,对病人的焦虑状况进行评估,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儿童时期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恐惧情绪。一般表现为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了过分的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治疗原则和儿童焦虑症诊疗基本相同,可通过心理测评量表加以鉴别。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需要父母的共同参与以调节患儿的情绪,如果效果不好,还可考虑应用药物治疗。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父母教育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和父母沟通,进行教育指导,给患者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包括阿普唑仑、氯硝西泮、艾司唑仑、地西泮等,具有很好的抗焦虑作用,剂量不宜过大,一方面避免过度镇静,另一方面要防止形成依赖。
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用于伴有广泛性焦虑或抑郁症的患儿。
包括丙咪嗪、去甲咪嗪、氯丙咪嗪等,治疗焦虑的效果较好。
此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尽快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引导孩子逐步接受新事物,放松心情以缓解焦虑。对于婴幼儿采取抚摸等非语言的方式进行安抚,减少患儿的抵触心理。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可以多进行言语上的沟通,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流。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患者,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规范、有效的治疗基本都可治愈,不会对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需2~4周复诊一次。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能治愈。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在治疗后,需注意2~4周进行复诊一次。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的饮食护理,但由于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年龄阶段,一定要保证营养的均衡搭配以及丰富合理。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护理应注意精神状况、心理状况,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逐步引导、安抚患儿,多观察患儿在每次分离时的症状有无变化。
父母应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避免过度保护。
日常多带孩子出门,多参加集体性的活动,鼓励孩子与他人多交流。
多观察患儿在每次分离时的症状有无变化。
父母多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通过改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达到改善患儿焦虑状态的目的。
服用抗焦虑的药物后,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如有震颤、头痛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到医院就诊。
对于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预防,家长应注意儿童心理的正确引导,关注心理健康,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
父母学习并掌握正确、科学的育儿方法。
父母间有矛盾冲突时尽量避开孩子。
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多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些小事。
[1]吴国连,王惠梅.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06):601-603.
[2]陈瑞婕,上官芳芳,闫欣欣,米静茹.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44(07):436-440.
[3]亓高超.新编临床精神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42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