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是指一组源自上腹部、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的症侯群,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上腹胀闷或早饱感或餐后饱胀、食欲缺乏、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但上消化道内镜、肝胆胰影像学和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功能性消化不良起病缓慢,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多超过1个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经综合治疗后,多预后较好,严重时可发展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并发症。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因素目前认为主要包括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
运动功能障碍是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发病基础,约40%的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延缓。此外,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受损,顺应性下降,致使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异常;胃中间横带面积增宽,胃排空延迟,食物潴留于胃远端;这些均可引起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胃扩张刺激产生不适感的严重程度高于健康对照者,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对化学性刺激或机械性扩张的阈值降低,如对酸、温度感觉过敏,近端胃对机械扩张的敏感性增加等。内脏高敏感可解释患者餐后出现的上腹饱胀或隐痛、早饱等症状。
在年轻的患者中,胃酸分泌异常通常表现为基础胃酸分泌在正常范围,但刺激可引起酸分泌增加,临床上可表现为胃酸相关症状,如空腹时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进食后减轻等。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老年人仍有良好的泌酸能力,甚至代偿性增加。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部分老年人因退休后社会角色变化、患多种慢性疾病,加之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心理障碍者明显增加,而消化不良症状迁延不愈又会加重精神心理负担,精神心理因素与消化不良症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因素尚存在争议,老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中青年人。
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遗传、急性胃肠炎史及老年人消化酶分泌减少等因素可能也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有关。
有一部分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用药较为复杂,长期用药,由于药物的不良作用,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不适症状的发生。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食辛辣、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吸烟等均会加重本病的发生。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不同性别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年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50~59岁患病率最高。老年人上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存在生理性退化,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高危人群,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随增龄升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4.4%。发达国家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15%~41%,亚洲不同地区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8%~23%,我国报道的发病率为18%~35%。本病发病率、复发率高,且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年老患者由于机体脏腑亏虚,各项生理机能均处于下降的状态,加之生活习惯较差,饮食不规律,机体免疫力下降,最容易导致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是老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
本病多表现为慢性消化不良,症状多起病缓慢,病程持续或反复,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上腹胀闷、早饱感或餐后饱胀、食欲下降、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乏力、失眠、焦虑等表现。
餐后食物较长时间存留于胃中,出现胃胀而不适的感觉。
进食较平素量少的食物后即感觉胃饱胀不适,以致不能完成正常进餐。
上腹部主观疼痛和不适的感觉,部位主要集中于脐周或剑突下胃脘部。
上腹部灼热不适的主观感觉,伴有反酸、烧心、嗳气等不适。
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表现。
少数患者可能会同时出现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体重减轻、乏力、纳差等表现。
慢性胃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部位的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h~2h后症状逐渐缓解。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的症状是失眠、过度紧张、恐惧、头晕、头痛等表现。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年老患者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若患者反复出现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胃脘部烧灼感等表现时,要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
年老患者定期的健康体检尤为重要,若出现反复的胃脘部不适时,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若患者反复出现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胃脘部烧灼等表现。
对于反复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老年患者,若近期突然出现体重减轻、纳差、乏力等表现时,为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发生,要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绝大数患者优先考虑前往消化内科、脾胃病科进行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焦虑抑郁,可前往精神心理科进行治疗,如胃肠道出血,可前往急诊科进行诊治。
症状持续的时间及发作的频率?
症状的发生与进餐的关系,夜间是否加重及症状与体位、排便的关系?
进食量有无改变,有无身体质量下降体重下降以及基本营养状况?
症状的发生是否与情绪改变相关?
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胃灼热、反酸、腹泻、便秘、发热、乏力等?
院外是否进行相关检查及用药经过?
有无胃肠道肿瘤家族史、食管胃恶性肿瘤史、消化性溃疡史?
既往是否有其他疾病、过敏史?
血生化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血生化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基本生理机能是否正常,如血常规、肝肾功、血脂、凝血等,若发现异常时,要积极寻找病因,明确诊断。
老年患者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要及时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因此胃肠道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胃肠道肿瘤标志物不具有特异性,若发现其异常升高,要完善其他相关检查,排除恶性胃肠道肿瘤的可能性。
内镜检查是消化道器质性病变的确诊依据,老年人消化道严重器质性病变,尤其是恶性病变的患病率高于中青年人,故对有消化不良症状的老年患者,特别是新发消化不良症状应高度警惕,建议首先行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无异常表现时,才可以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
腹部彩超作为常规检查手段之一,对于排除腹腔脏器实质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作用,若彩超下发现疑似病变时,可以进一步完善CT、MR等检查。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导致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对于经验性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若发现阳性时,要及早进行规律的根除治疗。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
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
无可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
器质性消化不良是指由于器质性疾病导致的胃肠功能低下,出现饱胀感、腹痛、腹部烧灼、嗳气等表现。常见的疾病主要有胃食管反流、食管癌、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癌、十二指肠肿瘤、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恶性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发生改变为主要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的一组临床病证,病程超过6个月者为慢性便秘。便秘的患者除有排便不畅的表现外,还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表现,通过询问病史及便常规、肠镜检查等可以确诊。
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常见的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紧张或压力过大,均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胃肠道症状,通过询问病史及辅助检查一般可以鉴别诊断。
老年人还需排除慢性心功能不全、肺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导致消化不良的发生,心脏疾病常伴有胸闷、气短、心悸、心前区疼痛等表现,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等检查一般可以确诊。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目的在于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去除诱因,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预防复发为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应依据其病理生理学异常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西咪替丁可用于治疗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消化不良,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本品的不良反应较少见,对本品过敏者禁止使用。
奥美拉唑可以用来预防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道溃疡、胃十二指肠糜烂或消化不良等症状,对于老年消化不良的患者,用量一般较少,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多潘立酮主要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腹部胀痛等,对于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有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胃肠穿孔的患者禁用本品。
莫沙必利分散片是常用的消化道促动力剂,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本品的副作用较少,无明显的禁忌症。
复方消化酶主要用于治疗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包括腹部不适、嗳气、早饱、餐后腹胀等症状,临床疗效较好,应用较广。
米曲菌胰酶片为复方制剂,用于消化酶分泌减少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急性胰腺炎及慢性胰腺炎活动期急性发作的患者禁用。
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导致的消化不良,对于缓解胃肠道不适有较好的疗效。
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之一,对于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使用本品进行治疗,能有效减轻其临床症状。
精神因素与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于抑郁焦虑引起的胃肠紊乱具有较好的作用。
阿米替林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症,镇静作用较强,副作用较多,使用时需要详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以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为主,选用保和丸加减治疗。
以除湿化痰、理气宽中为主,选用二陈平胃散加减治疗。
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为主,选用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治疗。
以疏肝解郁、和胃消痞为主,选用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治疗。
以补气健脾、升清降浊为主,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以养阴益胃、调中消痞为主,选用益胃汤加减治疗。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经内科药物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器质性消化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绝大多数患者经正规治疗后,一般可以治愈,但容易反复,较为顽固。
该疾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根据其不同的病情变化调整其治疗方案,一般在一周左右需要前往医院进行复诊,出现病情变化时,可酌情行相关检查。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要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合理餐次分配,对于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议患者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饮食清淡,忌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生冷之物。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青菜、豆制品、海鲜等。
少食甜腻的食物,容易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腐熟功能,导致症状的加重。
对于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要学会正确的生活护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治疗期间要严格遵照医嘱服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如腹痛、腹泻、恶心、皮疹、瘙痒等不适时,要立即就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及劳累。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中极为常见,属于功能性改变,患者无需过度紧张,需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若反复出现胃肠道不适的症状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排除恶性肿瘤的发生,一旦发现异常表现时,应该及早治疗、定期复查。
未病先防,对于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主要以去除诱因、改变生活方式为主,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定期体检,尤其对于反复发作胃肠不适的年老患者,有必要完善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达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目的。
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有氧运动,如游泳、跳舞、太极拳、八段锦、羽毛球、慢跑等。
注意精神调节,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慎起居,适寒温,注意腹部保暖。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要及早根治,学会分餐,避免集体感染。
4044点赞
[1]郑松柏.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2015,2(03):1-7.
[2]张声生,赵鲁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6):2595-2598.
[3]李军祥,陈誩,李岩.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889-89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