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巨结肠是指急性结肠炎出现节段性或者全结肠扩张伴有全身中毒症状的疾病,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并发症。其主要致病原因有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肠炎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手术治疗是中毒性巨结肠关键,同时还需要采取禁食、静脉补充营养、肠道的减压、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等措施防止肠穿孔、腹腔脓肿、脓毒血症。
中毒性巨结肠是一种罕见的肠胃疾病,目前尚不清楚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可能由于其他肠胃疾病,如感染性结肠炎造成。中毒性巨结肠好发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克罗恩病患者、假膜性结肠炎患者,药物、特殊检查等因素容易诱发。
炎症是中毒性巨结肠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侵犯人体黏膜下层而向肌层和浆膜发展。溃疡性结肠炎是造成患者患病重要原因,该症属于炎症的一种,其特点是炎症反应局限于黏膜表面。但是当肠胃溃疡后,炎症可能会深入平滑肌层面,并逐渐破环人体内细胞,最终导致中毒性巨结肠的发生。
感染性肠炎有很多种类别,如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感染性因素多是外界物质侵犯人体肠胃导致疾病发生。当上述三种类别物质侵入人体后,将引起肠黏膜上皮屏障破坏、细胞死亡,进而导致人体内某些物质失衡,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结肠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正常的肠胃功能无法实现,最终使人体错误吸收细菌、病毒等物质,造成疾病发生。
与炎症性和感染性因素有关,但是其发病过程、发病机理又有别于上述两种因素。目前已知的导致中毒性巨结肠的其他因素有卡波西肉瘤(多病灶恶性新生血管增生症),医源性假膜性肠炎、肠扭转、缺血性肠炎、憩室炎、结肠癌性肠梗阻等。
炎症性肠病和感染性结肠炎这类严重的炎症破坏了正常肠道的神经,与肌肉调节机制肠腔内压力,使肠腔壁扩张超过其正常活动度,使患者患上中毒性巨结肠。
某些抑制胃动力的药物,抗胆碱能、抗腹泻药物降低肠肌张力,抑制肠运动也会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过程中气体注射或导管操作失误也可能导致该疾病。
中毒性巨结肠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率为1.6%~3.0%,其次见于克罗恩病患者,发生率为1.0%~7.8%,小于20岁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发生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性约为5%。
炎症性肠病容易引发并发症患上中毒性巨结肠。
炎症性肠病容易引发并发症患中毒性巨结肠。
假膜性结肠炎患者中,中毒性巨结肠发病率为0.4%~3%。
中毒性巨结肠的患者一般表现出腹泻、脓血便血等症状,同时伴随腹痛,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等症状,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患者病发时有严重的腹部疼痛,同时伴随严重的腹泻血便发生。
具体表现为患者心跳明显加速,体温升高伴随发烧,严重或有精神上的障碍。
患者体感腹胀,在检查时可能感受到压痛和触痛。
病人会出现呼吸表浅,常伴有高热、上腹剧痛、全腹压痛、反跳痛,同时病人还会出现面色苍白、冷汗、肢体发冷、脉细等休克症状,伴恶心、呕吐。
腹膜炎是腹腔和腹膜因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物理性损伤等原因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一般表现为急性腹痛,伴有发热症状,起病急,进展快。
当疾病长时间未得到有效抑制,可能引发脏腑器官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中毒性巨结肠属于急症,一旦发现需要及时就医,可通过X线、血常规、体格检查快速诊断,患者需要及时送往急诊科手术治疗,注意与结肠膨胀、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相鉴别。
患者出现腹痛、腹泻、血便、发热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前去急诊科就诊。
如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可去往消化内科就诊。
身体有什么不舒服?
排便情况如何?
身体的不舒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之前有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是否做过详细检查?
通过视诊观察腹部观察腹部是否膨隆,通过触诊按压患者腹部了解患者腹痛情况,通过听诊看患者的肠鸣音是否减弱或消失。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增高,核左移并出现中毒颗粒,常有贫血、低蛋白、低血钾及低钙、低镁血症、脱水等
显示节段性或全结肠扩张,以横结肠及脾曲处最为明显,胃、小肠大量积气,若腹腔出现游离气体,则证实有肠穿孔。
高解像度超声波(即高频超声波)检查可较准确地估计严重溃疡性结肠炎的范围、活动度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因此有助于中毒性巨结肠的早期识别。有学者提出中毒性巨结肠的超声波检查表现为:
大肠吸尘器样外观消失。
肠壁增厚、低回声,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内缘不规则。
横结肠直径>6cm并与腹部X线平片检查部位相符。
扩张段结肠壁低回声变薄(<2mm)。
回肠棒轻度扩张(直径>1.8mm)变薄,且肠腔内气体和液体增多。
计算机断层摄影(CT)偶尔有助于寻找中毒性巨结肠的病因。例如,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所致的假膜性肠炎,弥漫性结肠壁的增厚是一个敏感(但非特异)的指标,CT扫描对可能同时存在数个腹腔内病变的艾滋病(AIDS)患者尤其有意义。
对中毒性巨结肠的诊断极有帮助。但是,由于有40%以上的患者,其溃疡仅仅发生于升结肠,单纯局限性结肠镜检查将可能造成中毒性巨结肠的漏诊,而若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则极易造成结肠穿孔,所以临床上该病使用这种检查的人较少。
具体的诊断依据包括:
有急性或慢性腹泻史。
黏液血便或原有的大量血便突然停止。
持续或进行性腹胀和腹痛。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并伴有全身毒血症状和外周血白细胞增高。
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诊断和评估病情的发展变化有重要价值。局限性结肠镜检查并进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有利于鉴别感染性结肠炎,后者不破坏肠黏膜隐窝结构,而炎症性肠病则伴随弥漫性的肠黏膜隐窝结构紊乱,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肠炎则可发现包涵体的存在。
由于巨结肠的远端肠壁内没有神经节细胞,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丧失蠕动和排便功能,致使近端结肠蓄便、积气。而续发扩张、肥厚,逐渐形成了巨结肠改变,会具有遗传倾向。中毒性巨结肠会出现血便腹泻症状,巨结肠症会导致排便功能丧失。
简称溃结,原因不明的直肠或结肠炎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其疾病特征为黏膜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晚期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并伴有息肉形成。但此病属于慢性长期疾病,而中毒性巨结肠属于急症。
合理的内科治疗,以及及时的外科干预有利于治疗中毒性巨结肠。早期手术是该疾病治疗的关键,同时也要进行及时的抗感染治疗,迅速去除病因及诱因,防止结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中毒性巨结肠患者早期需要严密监护,有条件者需在重症监护(ICU)病房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血流动力学改变,保护各重要脏器的功能。定时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尤其要注意低血钾症、低蛋白血症。定时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早期阶段每12小时摄腹部平片一次,待病情有所好转后改为每天一次。贫血、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症)将加重结肠动力障碍,应该加强相应的治疗。同时应尽早明确病因,避免一切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内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以及一切可能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药物。
用于一般的抗生素或消炎药所不及的病症,如败血症等,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
环孢素为免疫抑制剂,适用于难治性顽固性炎症性肠病,对环孢素或辅料中任何成份过敏,如对聚氧乙烯化蓖麻油具有高敏感性者禁用,禁用于3岁以下儿童,环抱素不能与他克莫司同时服用。
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先进的一类药物,通过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而达到快速治愈溃疡的目的,用于治疗酸相关性疾病,在本病中主要防止应激性溃疡。
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控制感染的扩散,中毒性巨结肠患者常需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以减少败血症的发生及减轻结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对严重巨细胞病毒及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所致的中毒性巨结肠患者,首先应停用相关的抗生素,并给予静脉注射甲硝唑和经鼻胃管给予万古霉素,但内科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者,术式包括全结肠切除+回肠造瘘术、次全结肠切除+回肠造瘘术等。
临床上常用的结肠切除术有右半结肠切除术和左半结肠切除术,根据术中发现结肠局部病变的位置、性质和大小,选择结肠部分切除术或结肠次全切除术。术前要注意注意检查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凝血机制及有无远处转移,术前3~5日准备肠道,术中根据病变切除部分结肠。
多用Brooke的黏膜外翻法,造口部位以肚脐水平腹直肌外缘为最佳,将造口部位的皮肤与肌膜切除一小圆块,以免造瘘口处发生狭窄。
当患者确诊患中毒性巨结肠后需要立刻禁食,保证胃肠道处于休息状态。避免患者病情加重,若情况严重可用鼻胃管降低胃部压力缓解肠扩张,待患者病情改善可逐渐补充肠内营养。
间断转动患者身体,协助患者减压排气。转动患者身体使气体移动,有利于患者排气,此方法由适合于中毒性巨结肠疾病且结肠不断扩张的患者。
高压氧治疗是治疗中毒性巨结肠的很好的方法,利用高压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无副作用,常作为手术以外的治疗方法使用。
中毒性巨结肠大多能痊愈,及时正规的进行治疗,预后良好,不影响正常生活。
中毒性巨结肠患者大多能够治愈,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中毒性巨结肠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中毒性巨结肠术后需根据原发病情况决定是否复诊及复诊频率。
中毒性巨结肠本身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故在饮食中需要注意饮食种类均衡,摄入足量的维生素,帮助疾病康复。患者平时应该多饮水,平时忌烟忌酒、不吃刺激性食物,多吃含铁和叶酸的食物,另外日常护理要注意对患者居住环境消毒,日常起居的床品要勤清洗。
平时多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帮助机体内部平衡,使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
少食油腻、烤制、对肠胃刺激性大的食物,保证体态的健康。
不应饮酒,避免对肠道造成过分刺激。
中毒性巨结肠的患者要加强基础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可适当做些舒缓运动,并且注意监测病情恢复情况。
了解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适当运动可以缓解焦虑,调节免疫系统,利于恢复肠道免疫系统平衡。炎症性肠病患者不适合剧烈运动,可进行太极、瑜伽等舒缓运动。
患者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电解质和肠镜,查看病情恢复状况,查看是否影响到肝功能。
中毒性巨结肠患者在术后要进行感染预防,避免感染进而引发并发症。同时要给予实行保护性隔离,选择通风良好的单间病房作为隔离区。
预防中毒性巨结肠应该先保证自己的饮食质量,多做运动,增加免疫力,使生活规律,学会放松心情,保持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旦出现腹痛、腹泻、血便、发热等症状时要及时前往医院,通过X线片、腹部CT和血常规检查来筛查是否患上中毒性巨结肠。
经常运动,增强免疫系统,维护肠道免疫系统平衡。
放松心情,保持身心愉快,减少疾病的发生。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内环境的稳定。
慎用止泻剂和抗胆碱能药。
积极、严格、全面、系统的基础疾病内科治疗。
5129点赞
[1]赵姣姣,王玉平,周永宁.中毒性巨结肠发病机制及内科治疗新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04):445-448.
[2]俞力.人巨细胞病毒和中毒性巨结肠在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相关性评价[J].北京医学,2016,38(10):1096-1098.
[3]朱永林主编,新编急危重症诊断与处理措施,下[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3:319
[4]刘德培总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消化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07:278
[5]范红云,王竞主编,消化内科急症与重症诊疗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06:15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