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颅内积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脑损伤并发症,一般是在颅脑外伤后,外界气体经骨折与脑膜裂隙处进入颅内,聚集在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脑脊液漏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的症状。患者常在用力咳嗽、打喷嚏后症状加重,严重时可因脑疝形成而导致偏瘫、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该病预后与颅内积气量相关,少量积气可自行吸收,大量积气时易并发脑疝而压迫周围组织结构,造成脑组织及神经功能受损,往往预后不良。如积极治疗,多数可治愈。
根据病情程度和CT表现,外伤后颅内积气主要分为两大型,即单纯型和复杂型。
即只有颅内积气而无其他并存损伤。根据颅内积气的范围又可分为局限型(颅内积气只局限于外伤骨折处)和弥漫型(颅内大量气体广泛聚集或弥散分布于颅内多个部位)。
即不但有颅内局限或弥散分布的气体,还并存脑组织损伤。主要分为硬膜下型(气体和硬膜下血肿挫裂伤并存)和硬膜外型(气体和硬膜外血肿并存)。
外伤后颅内积气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脑部在受到外伤后形成开放性颅骨骨折,气体通过自然腔道或骨折线及脑膜裂隙进入颅内,也可因为火器穿透伤直接带入气体导致。该病不具有传染性,好发于颅底骨折者,鼻旁窦、乳突、后筛窦、蝶窦骨折患者及颅脑手术后排气不彻底患者可发生,情绪激动、增加腹压的动作如用力排便在以上患者可作为诱发因素。
外伤后颅内积气主要是由于颅部在受到外伤后形成开放性的颅骨骨折,骨折一般累及副鼻窦或乳突气房,外界气体通过骨折线进入颅内之后,积聚在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内或脑室内,单侧居多,部分可在双侧;也与患者脑脊液漏后颅内压力减低,在患者变换体位时,外界空气可因液体动力学进入颅内;火器穿透伤时将气体直接带入颅内的情况目前较为少见。
颅骨骨折后,局部硬膜同时破裂形成活瓣,当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时腹压一过性增加且颅内压一过性增高,之后瞬时下降,形成瞬时巨大负压,而窦腔内气体压力相对颅内升高,外界空气则可经过骨折裂缝、硬膜裂口被吸入颅内;活瓣由于颅内外压力增加而自行关闭,颅内气体不能排出。
外伤后颅内积气是一种较常见的颅脑损伤并发症,临床该病发病率占头颅损伤的9.7%,而发病趋势不详。
颅底骨折易累及鼻窦或乳突气房,外界气体可通过鼻窦或乳突气房处骨折缝进入颅内,引起颅内积气。
颅脑术后气体如果没有完全排出,会引起颅内积气。
外伤后颅内积气主要表现为脑膜刺激征、头痛、恶心、有气过水声等,咳嗽、打喷嚏时病情加重,严重者可导致昏迷、呼吸困难甚至持续脑脊液漏。部分患者因积气较少,临床上可无明显异常表现。
脑脊液鼻漏、耳漏:口鼻处流出澄清不黏稠液体。
当颅内积气较少时,可听及颅内有咕噜的水冒泡声,即“头部气过水声”。
颅内高压:头痛、恶心、呕吐。
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后颈部不适,脑膜刺激征阳性。
大部分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后症状加重,如突然昏迷、呼吸困难、持续脑脊液漏等。
少量积气时患者常无明显症状。
外伤后颅内大量积气时,若形成张力性气颅导致颅内高压,则主要表现为头痛明显、恶心、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外伤后颅内大量积气时,周围组织结构受压可形成脑疝,根据压迫的位置和程度不同,可表现为偏瘫、瞳孔散大、昏迷等表现,也可表现为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外伤后颅内积气在早期易被遗漏,有颅脑外伤史(尤其是颅底骨折史)的患者应加强重视。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迁延不愈时,应及时就诊做进一步头颅X线或头颅CT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病情延误引发其他疾病。
如在外伤后出现头部持续疼痛、恶心、呕吐、头部气过水声、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脑膜刺激征及咳嗽、打喷嚏后病情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疑似外伤后颅内积气的患者建议就诊神经外科。
患者从事什么工作?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最近是否有外伤?是否进行过颅部手术?
患者的精神状态如何?
目前有哪些症状?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发生这些症状有诱因吗?比如过于兴奋或者愤怒?
头颅X线表现为颅内局限或弥漫的极低密度影,优点是直观简便,不足点在于积气定位不够准确,可能会有其他遗漏。
头颅CT表现为颅内不同部位单发或多发极低密度影,伴或者不伴有血肿的存在。优点是可多方位多层面观察积气所在部位和气体量,明确病因及其他并发症,对临床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了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患者有头颅外伤史,出现反复头痛、恶心、呕吐,伴有鼻腔、口腔自发流出澄清液体。
头颅X线或CT扫描示颅内不同部位单发或多发的极低密度影。
此病结合病史,辅助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无须与其他疾病鉴别。
外伤后颅内积气的治疗与颅内积气量相关,颅内存在少量积气时,气体可自行吸收,应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当颅内大量积气或者脑脊液持续外漏时应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少量、散在、非张力性气颅者。在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头高位及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及冲洗鼻耳等危险行为,以免大量气体进入颅腔,使颅内压迅速升高。同时也可采用冷敷额部的方法,以缩小气体体积降低颅内压。
当患者只存在少量无张力性散在颅内积气时,气体常能自主吸收,无需特殊处理。主要治疗应针对脑脊液漏和预防性抗感染,可用青霉素、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适用于积气量≥65ml;积气进行性增多,临床症状加重者;CT示中线结构移位超过0.5cm,脑实质和脑室明显受压的张力性颅内积气者。
对于脑脊液漏的患者,应采取头高30度患侧卧位,使脑组织沉落在漏孔处,有利于脑脊液漏口的粘连愈合,防止脑脊液逆流,减少感染发生。对于1个月仍未愈合者,多须行漏口修补手术。因漏液时间越长,发生感染机会越大,同时感染会加重漏液,产生恶性循环。
手术指征是骨折裂隙超过3毫米,持续1周以上漏液不见减少,或漏液持续一个月以上仍不能治愈者,经保守疗法已停止流液后又复发者,或伤后晚期发生脑脊液漏者。可根据不同的骨折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外伤后颅内积气的预后与颅内积气量高度相关,一般少量气体可自行吸收,患者可恢复。但中大量积气存在时,易因脑疝形成而导致偏瘫、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往往预后不良;如患者积极接受治疗,该病可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之后遵医嘱复查即可。
外伤后颅内积气经积极治疗可治愈。
外伤后颅内积气经积极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颅内积气完全吸收一般需要数天至数周,应注意观察病情发展变化。建议颅脑外伤后每1~2周复查头颅CT一次,待积气完全吸收后,建议每年随访一次。
手术患者建议以易消化的流食、清淡营养为主。普通患者建议营养均衡,合理膳食,少食多餐,禁烟酒,保持排便通畅。
宜进食流质食物,如小米粥、稀饭、豆浆、牛奶、皮蛋瘦肉粥、鱼汤等。
宜多摄入优质动物蛋白,如瘦肉、鱼肉、鸡蛋,对伤口的康复很有好处。
禁忌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尽量不要吃羊肉、狗肉,此类食物不适宜伤口恢复。
宜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利于康复。
外伤后颅内积气术后易继发感染,因此本病的术后护理主要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注意体位要求,以避免病情加重为主。而日常生活管理,则以预防感染、饮食补充营养和加强对脑的保护为主。
术后注意平卧休息,避免频繁变动体位以及用力咳嗽、打喷嚏、排便等。
实施心电监护、血压监护,防止术后继发感染。
保持外伤部位卫生清洁,及时更换清洁纱布,促进伤口愈合。
术后6小时禁止饮食,术后半天可饮水,第二天可吃流食。
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用药剂量、频次不可自行更改。服药过程中,如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症状,应及时就诊。
注意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出现脑脊液持续外漏或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
避免用力打喷嚏、咳嗽、用力排便,防止症状加重或脑疝形成。加强对脑的保护,避免二次外伤的发生。
由于外伤后颅内积气主要发生在颅脑开放性伤口后,因此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在对有颅底骨折病史的患者,应定期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头部发生外伤或行颅脑手术后,应密切关注发生颅内积气的可能。若出现头痛、恶心、脑脊液漏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发生颅底骨折后尽量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大动作。
行颅脑术后注意引流条有无脱落,是否通畅。
4270点赞
[1]毕洁瑞,门杰.CT对外伤性气颅的诊断价值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年(24):58.
[2]韩清.外伤性气颅42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4年(03):93-9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