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便秘是指便秘是指在1周内排便少于2次,这种症状超过2年者,而且用药物等非手术治疗很难奏效。本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出困难等。治疗需根据引起便秘的病因进行,较难彻底治愈。
是由于大肠功能紊乱,传导失常而导致的排便周期延长和排便困难。属慢性、原发性、功能性、结肠性和传输缓慢性便秘。目前达成共识的是原因有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起居无规律、饮食过于精细、减肥、节食及缺少运动等,均可使肠道受刺激不足,排便动作缺乏,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过久而形成本病。
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直肠肛门功能异常造成粪便排出障碍的疾病。病因包括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等。患者常会感到排便费力、不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若便秘症状持续存在,会严重影响的生活和工作。
为同时具有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及排便障碍型便秘临床特点的一种便秘类型,多属于顽固性便秘,兼有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及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临床表现。
顽固性便秘的病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社会与心理因素等。好发人群为老年人、不良饮食习惯者、患有肛门直肠疾病者。
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或由于结肠冗长所致。
肠肌间神经丛异常和肠神经递质改变,如抑制性神经介质、一氧化氮和血管活性肠肽增多,这些可能与结肠动力障碍有关。
直肠平滑肌动力障碍、肛门内括约肌功能不良、会阴下降综合征等,可能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
便秘的女性多于男性,男性:女性便秘人数为1:2.75,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女性直肠前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女性肠易激综合症较男性为高。
月经周期的激素变化影响肠道运输功能。
子宫切除后直肠前壁失去支撑,易产生直肠黏膜脱垂及直肠前突。
饮食结构不合理,食物中缺少纤维素、欠缺粗粮和水果,以及饮水少,不仅是病因也是重要的诱因。
精神紧张、心情抑郁的老年人多有便秘的症状,一些慢性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衰弱等也会引起便秘。
一些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服药,一些抗高血压的药物也可能引起便秘。
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达到70%,普通人则是25%,便秘人群减少到15%,当有益菌数量大于有害菌数量时,肠道的蠕动才会正常,有益菌会积极分解毒素,促进肠道蠕动。顽固性便秘患者则相反,有害菌数量远远大于有益菌,使得肠道淤积。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提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中,大概每4人中就有1位深受便秘困扰。同时,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患便秘,然而具体到顽固性便秘的患病率及发病情况,尚无权威数据。
随年龄增大,老年人食量和体力活动减少,胃肠道功能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肠管张力和蠕动减弱以及参与排便的肌肉张力低下或长期服用有胃肠道不良影响的药物易发生便秘。
饮食过于精细少渣,缺少水果蔬菜等食物纤维摄入,饮水少,对肠道刺激不足。
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都可使自主神经紊乱,引起肠蠕动抑制或亢进。
肛门直肠疾病患者常因排便时引起疼痛而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同时肛门或直肠上的肿物会阻碍粪便排出。
顽固性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出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本病还可能并发肛门疾病、结肠黑变症等。
每周排便少于2次或数天至数十天排便1次。
粪便长期储存在肠道内无法排出,被反复吸收水分。粪便变得干燥,如羊粪蛋样。
每次排便时间多在30min至2h。
患者多有腹胀,但无腹痛及恶心、呕吐,长期便秘患者常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物。
部分患者可出现肛门疼痛、便血,还可有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
部分病人可因用力排坚硬粪块而伴肛门疼痛、肛裂、痔疮和肛乳头炎等,引起排便时肛门部剧烈疼痛出血。
长期便秘应用含蒽醌类化合物的泻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等)者可导致结肠黑变症,引发结肠运动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当便秘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或有其他并发症,应当及时就诊消化内科。顽固性便秘的患者通过内镜、胃肠道X线、结肠传输试验等检查,结合长期病史、典型症状多可确诊,但需要注意与结肠癌、肠结核、克罗恩病等鉴别。
出现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时间延长、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患者可在消化内科或肛肠外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腹痛等)
多久排便一次?
便秘是长期存在还是近期发生的?
粪便是什么性状的?
是否有其他病史?
平时饮食如何?
这次发病后是否治疗过?
结肠镜可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是否存在病变,对于体重下降、直肠出血或贫血的便秘病人应做结肠镜检查。
胃肠钡剂造影检查对了解胃肠运动功能有参考价值,钡剂灌肠造影检查能发现结肠扩张、乙状结肠冗长和肠腔狭窄等病变,有助于便秘的病因诊断。
根据判断结肠内容物运行的速度及受阻部位的一种诊断方法,有助于评估便秘是慢传输型还是出口梗阻型。
在模拟排便过程中,通过钡剂灌肠,了解肛门、直肠、盆底在排便时动静态变化,用于出口型梗阻便秘的诊断,如直肠前突、盆底失弛缓症等。
主要通过明确有无肿瘤等盆腔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压迫所引起的便秘,多用于排除诊断。
顽固性便秘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相关辅助检查,在排除器质性便秘的基础上可给予确诊。
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近3个月症状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多条,排便费力,排便为块状或硬便。有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梗阻和阻塞感,需要用手辅助排便,排便少于每周3次。不用泻药几乎没有松软大便,不足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包括消化道内镜检查、胃肠道X线、结肠传输试验、排便造影等,可排除器质性病变,一般用于辅助诊断。
主要表现为因肿瘤生长引起的肠腔狭窄而致肠梗阻,可以出现腹痛,伴恶心、呕吐和排便、排气的停止,便血,肿瘤出血引起贫血,以及腹部包块等。由于病变的位置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患者行内镜、腹部CT、组织病理学等检查,多提示肠道恶性肿瘤,可给予有效鉴别。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感染,大多数患者缓慢起病,好发于青壮年,男女比例约1:3。主要表现腹痛、腹部包块,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有时有肠外结核的表现。此病患者内镜下病变呈散在分布,溃疡环形、不规则,可有干酪样坏死组织。患者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抗结核治疗后症状缓解,肠道病变好转,易与顽固性便秘鉴别。
一种非特异性慢性透壁性炎症病变,最常累及回肠远端和结肠,可发生于全胃肠道任何部分,好发于青年人,慢性起病、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右下腹或脐周腹痛、排便改变。患者多病程较长,缓解与复发交替,肠镜检查病变阶段性分布,呈纵行、裂沟状,瘘管、腹腔脓肿、肛周病变多见,送检病理可提供客观诊断依据。
对于顽固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对疾病治疗无效,但这仍是治疗的基础。还需进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促胃肠动力药、灌肠药和栓剂,改变生活习惯及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坚持每天活动,留有充裕的排便时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便锻炼和培养排便反射。
要建立信心,在排除引起便秘的病理性因素后,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是让患者消除疑虑,确立信心。在应激或情绪障碍情况下,可能会加重便秘。结肠活动及排便功能性的生理意义应对患者充分解释,使患者既不轻视便秘,也不要产生过多的心理负担。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可使正常大便的重量和比例增加,加快肠蠕动,促进大便排出。
鼓励患者多饮水,可避免因大肠对食物中水的吸收过多而致的大便干、少。
通过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从而起通便作用,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患者,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常用容积性药物包括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等。常用药物聚卡波非钙,不良反应可能有恶心、呕吐、皮疹、口渴、水肿、皮肤瘙痒、肝酶升高等。急腹症、术后可能出现肠梗阻、高钙血症、肾结石、肾功能不全(不含透析及轻度肾功能不全)及对本药过敏者禁。
可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可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药物包括聚乙二醇、不被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和盐类泻药(如硫酸镁)。其中,聚乙二醇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可能出现恶心、腹胀、轻度胆红素升高、腹痛,还可能出现皮疹、水肿,但较少见。肠道疾病及未明确诊断的腹痛患者禁用。
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增强肠道动力和刺激肠道分泌,包活比沙可啶、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等。其中,比沙可啶包括口服片剂及纳肛用栓剂两种。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服剂型可能引起腹部交痛,停药后就会消失,栓剂由于有一定刺激性,纳肛后可能引起直肠炎,或过度腹泻。急腹症及炎症性肠病、6岁以下儿童、孕妇禁用。
这类药可作用于肠神经末梢,调节神经递质或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肠动力,常用药物莫沙必利、普芦卡必利,禁用于对本药过敏、肠穿孔、肠梗阻、炎症性肠病、中毒性巨结肠及近期接受过肠道手术者。近来新上市的利那洛肽药物,在促进肠蠕动的同时,也促进肠道液体的分泌,减低内脏高敏感,缓解腹痛、腹胀症状,具有促动力和促分泌的双重作用,为顽固性便秘的多靶点治疗药物。
通过肛内给药,可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适用于粪便干结、粪便嵌塞患者临时使用。便秘合并痔者可用复方角菜酸酯制剂或开塞露。
对于能够精确判断结肠节段性传输功能障碍和(或)结肠冗长症的患者,可慎重考虑选择部分结肠切除术。由于目前尚难以准确判断动力障碍的肠段,术后短期效果虽好,但远期的复发率很高。
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和结肠次全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是国内应用比较多的手术方式。这两种手术方式要求保留的结肠段传输功能基本正常,其手术后腹泻的发生率下降,术后复发也较低,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
结肠全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是国外治疗结肠慢性传输便秘的经典术式,其便秘改善率是最高的达90%~100%,但存在手术后腹泻发生率高、大便控制能力下降问题,术后腹泻的发生率可高达33.3%。
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测压和肌电设备使病人直观地感知其排便的盆底肌的功能状态,“意会”在排便时如何放松盆底肌,同时增加腹内压实现排便的疗法,对部分有直肠、肛门盆底肌功能紊乱的便秘有效。
对于粪便嵌塞可采用栓剂(甘油栓)或清洁灌肠。
顽固性便秘如未及时进行治疗,可导致排便困难的情况长期存在,预后较差,经过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有效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生活,患者需定期复诊。
本病经过正规治疗,可达到治愈效果,但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顽固性便秘治疗结束7天,应该追踪治疗,复发性便秘在巩固治疗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复查,进行内镜、结肠传输试验、排便造影、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检查。
顽固性便秘患者应增加膳食纤维和多饮水,均衡饮食,合理搭配,平时多摄入润肠通便的食物,禁忌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从而加快肠蠕动、促进肠道生理状态改变,以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患者宜进食新鲜水果、蔬菜、燕麦等,富有营养且清淡宜消化,最好每天多种食物搭配,均衡饮食。
增加水的摄入量,刺激胃肠道,利于软化粪便,建议每日至少饮水1.5~2.0L。
蜂蜜、香蕉可以达到润肠目的,建议早晚服用蜂蜜水,平常多吃香蕉。
禁忌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辣椒、葱、蒜等。
顽固性便秘患者的护理以日常生活管理为主,患者要按医嘱口服药物治疗,适当增加活动或局部按摩或热敷促进胃肠蠕动,重视患者心理上的护理,避免药物滥用,注意大便性状、次数的改变。
部分患者应用泻药后出现腹泻、肛门疼痛、短暂腹部绞痛、皮疹等症状,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但若出现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加重,应及时医院就诊,此外任何药物应严格遵从医生医嘱服用。
养成运动的习惯,饭后可进行散步以促进胃肠蠕动。
腹胀和腹部不适的患者,注意腹部保暖,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并可轻轻按摩腹部,便秘较重者可按医生指导下使用泻药。
术后需要注意手术创口的清洁,不要沾水,可以用湿毛巾避开手术部位进行擦拭,预防感染。
顽固性便秘者应监测观察大便的性状,以及是否有便后出血,避免出现并发症或疾病进展。
该病的患者因病痛折磨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家人因及时心理疏导、精神安慰,鼓励积极治疗,消除病人疑虑,使其树立治疗信心,病人也可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宣泄消极情绪,从而增强病人治疗依从性。对于在应激或情绪障碍情况下加重便秘的病人,可行心理治疗,寻找心理治疗师给予有效疏导。
避免滥用药物除了指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便秘的药物外,还特指避免滥用泻药。有的人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便秘的情况,便依赖泻药通便,改善便秘,最终往往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反而使便秘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在使用药物治疗便秘时一定要遵照医嘱用药。此外,长期服用一些中药制剂,可能会引起肠道的黑变病,要慎重长期使用。
预防顽固性便秘的措施应从病因开始,要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排便习惯等方面,对于患有肠道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经常出现便秘可早期筛查,可先行大便常规、肛门指诊,看有无潜血阳性或指套血染等。若检查有异常,应尽早肠镜检査有无胃肠道原发疾病,如肠腔狭窄、肿瘤、直肠前突等,及时发现并治疗。
平日饮食应营养均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多饮水,增加粪便容量,刺激结肠蠕动,增强排便能力。
每日运动,养成饭后散步的习惯,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
养成良好规律的排便习惯,不要经常忽视便意。
保持身心愉快,不要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下。
4927点赞
[1]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48-450.
[2]方秀才,柯美云.慢性便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04):221-224.
[3]伍卫.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370-373.
[4]潘国宗.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消化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263-264.
[5]杨关根.顽固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J].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2007,11:370-373.
[6]茹义松,牟焕臣.便秘的并发症[J].实用内科学杂志,2002,04(11):43-48.
[7]裴昌录.简述顽固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的心得体会[J].中华中医药以学刊,2007,25(5):92-9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