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舒张压不高,而收缩压超过正常范围。将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者定义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现认为该病形成主要由随年龄增加主动脉逐渐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顺应性减低导致。本病慢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脉压差增大、夜间和凌晨血压波动明显、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及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心脑血管发病、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常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故应重视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
根据收缩压升高的水平,可将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分为Ⅰ级(轻度)、Ⅱ级(中度)、Ⅲ级(重度)。
关于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顺应性减低是该病形成的主要原因。
随年龄增加,主动脉逐渐硬化,同时伴随外周阻力增加,主动脉对心脏收缩期产生的压力不能充分缓冲转变为舒张期压力,导致舒张压相对降低,为维持稳定血流,只能通过升高收缩压来代偿,故引起收缩压升高,出现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随年龄增加肾功能减低,钠排泄能力下降,水钠潴留,血管内血液容积增高,引起血压升高。
老年人运动量减少,缺乏体力活动,亦使得收缩压水平增高。
各种紧张的精神状态均能导致收缩压升高。
吸烟是由于尼古丁引起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升高血压。大量饮酒的升压作用主要反映在心排血量与心率增加,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的结果。
睡眠不足、高盐、高脂饮食等也可诱发该病。
调查及临床研究证实,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高血压病患者数>50%,其中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将近60%,且呈增加趋势。7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中>90%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好发于超重、吸烟、饮酒、情绪易紧张者。超重会增高血液黏度,导致血压升高,香烟中尼古丁等物质会促进激素分泌,引起血压升高。饮酒有增强心排血量等作用,会引起升高血压,而情绪激动可使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升高血压。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典型症状是脉压差增大、夜间和凌晨血压波动明显、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等高血压不典型症状或失眠健忘等神经症状。
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舒张压在60岁之后则缓慢下降,导致脉压差增大。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随着脉压差增大,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系数升高。
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及情绪、活动、环境的刺激,血压易发生较大的波动。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与血压负反馈调节功能减退有关。在体位改变产生刺激时易表现出低血压的相关症状,如在突然直立时有头晕、眼黑、肢体发软等表现。也可无明显症状。
升高的收缩压增加了心脏做功,因此容易引|起左心室肥厚和心力衰竭。
大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肢体麻木、后项部疼痛、后枕部或颞部搏动感或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波动等神经症状。
左心室后负荷心脏做功随着收缩压的增高而加重,易导致左室心肌肥厚。其可靠体征为抬举性心尖搏动,表现为心尖搏动明显增强,搏动范围扩大及心尖搏动左移。
由于心肌肥厚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及液体潴留。
由于各种原因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引起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坏死。临床表现为急性出现相应脑功能缺损的症状与体征,如偏瘫、失语等。
随病程进展,可先出现微量蛋白尿,继之出现蛋白尿,当肾功能进一步减退时,可出现尿量减少,血中尿素氮、肌酐升高,继而出现尿毒症。
老年人若出现头晕、心悸、肢体麻木等症状应警惕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可能,建议及时就医,配合相关检查,明确血压具体情况,注意应与白大衣高血压、体位性高血压相鉴别。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年龄>65岁、至少3次自测血压发现收缩压超过140mm Hg,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医发现血压异常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出现头痛、头晕、心悸、后颈部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出现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呼吸困难、浮肿、偏瘫、尿液浑浊等症状者,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尿液浑浊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肾内科等。
血压升高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呼吸困难、浮肿、偏瘫、尿液浑浊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平时情绪容易激动吗?
诊断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重要指标,但应排除继发性原因及白大衣高血压。
一般检测时间为24小时,测压时间间隔为15~30分钟。可真实反映各个时间点的血压状况,而且揭示了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特点及昼夜变化规律,有助于筛选临界高血压及轻度高血压,鉴别“白大褂高血压”,预示靶器官损害程度。目前认为动态血压的正常参考范围为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均值<135/85mmHg,夜间血压均值<120/70mmHg。
可诊断患者是否合并心脏损害。如QRS波群电压增高、时间延长、电轴左偏提示左心室肥大。
是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及全身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早期标志。患者早期尿常规正常,肾浓缩功能受损时尿比重逐渐下降,可见少量蛋白尿、红细胞,偶见管型。随病情进展,尿蛋白增多,如24小时尿蛋白在1g以上时,提示预后差,此时红细胞及管型也可增多。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 mmHg且舒张压<90mmHg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国内外指南均沿用该诊断标准。
白大衣高血压又称“诊所高血压”,老年人发病率较其他年龄段常见。是指有些患者在医院由医务人员测量血压时血压>140/90 mmHg,而诊室外或家庭自测血压白天<135/85 mmHg且24 h动态血压全天<130/80 mmHg。而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提示血压变化与是否在诊所无关。
体位性高血压一般没有高血压病的特点,多数是在体检或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而且升高的幅度通常较大,个别严重患者有心慌、易疲倦、入睡快等特点,如果检查患者的血管肾素活性水平,可以发现其比正常人明显增高,甚至超过高血压病患者。而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为收缩压升高,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
针对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在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达标的基础上积极降低对靶器官的损伤,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应遵循高血压的总治疗原则,即小剂量、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个体化原则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则尤其重要,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且个体状况各有不同,用药时宜具体分析。
钙通道阻滞剂常用的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钙通道阻断剂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上的钙离子通道,扩张小动脉、降低血压,尤其适用于老年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常见不良反应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导致的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水肿、牙龈出血等,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无绝对禁忌症,但心动过速及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的药物包括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作用机制为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降压作用。适用于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或微量蛋白尿患者。不良反应为持续性干咳,长期应用可导致血钾升高,禁忌症为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及妊娠妇女。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常用的药物包括氯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其降压机制为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以达到对小动脉的扩张。适应症及禁忌症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相同,因为其作用机制更直接,所以不良作用少见,偶有腹泻。但其长期疗效尚待评估。
利尿剂常用氢氯噻嗪等。降压起效较平稳、缓慢,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作用持久。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有较强降压效应。利尿剂可增强其他降压药的疗效。主要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因此推荐使用小剂量。可引起低钾血症痛风病人禁用,高尿酸血症及明显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该类药物可阻断肾上腺α受体,从而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但降低血压之后可导致心率增快,部分患者可诱发心绞痛。常用药物有特拉唑嗪。
此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虽尚不可治愈,但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缓解症状,有效预防或减缓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宜遵从医嘱规范、合理治疗,避免血压波动难以控制,或引起严重并发症与后遗症。
尚不能完全治愈。
如果治疗得当,护理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长期的高血压促使患者的脑动脉产生玻璃样变性,降低血管壁张力,当患者过度劳累或情绪过激时,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引发已病变的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会导致患者行动不便、偏瘫、言语模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烟。慎饮酒,慎食辛辣、肥甘、油腻之品。
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
平衡膳食,鼓励老年人摄入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豆类及其制品、粗粮、脱脂奶及其他富含钾、钙、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戒烟,限制饮酒。
超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应注意科学进行运动锻炼,保持健康体重,遵医嘱用药,避免轻视病情,将常规护理与药物治疗结合。因降压过程中要重视平稳和缓慢降压,不宜降压过快过低,且老年人合并慢性基础并不同,故患者用药宜谨遵医嘱,不可单纯依靠说明书服药。
了解各类降血压药物的服用方法与不良反应,谨遵医嘱,正确服用。若发生不良反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
经常参加有氧运动锻炼,如走路、慢跑;尽量保持健康的体重,超重的患者制定科学减重计划。
患者至少每天要及时监测2次血压,一次是早上起床,在没有开展任何活动和没有进食的情况下测量,第二次就是在晚上睡觉之前测量,同时如发现有任何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就需要及时进行血压测量,一旦发现血压指数异常升高需及时就医。同时,还要学会自己判断降压药对于自身的治疗效果,如果在服用降压药2 h之后再次测量,血压仍然比较高,则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因降压过程中要重视平稳和缓慢降压,不宜降压过快、过低,且老年人合并慢性基础并不同,故患者用药宜谨遵医嘱,不可单纯依靠说明书服药。若患者因记忆衰退而出现误服、漏服,可建议患者填写服药日记、自我观察日记等,再联合家庭用药记录卡等信息,提醒患者按时用药,预防多服或漏服等状况。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预防主要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加强对日常生活习惯的干预,具体需要在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进行注意。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具体参考饮食宜忌部分。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运动。
避免过度紧张、焦虑,保持心情舒畅。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的充足。
4538点赞
[1]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诊治要点[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11):70.
[2]林娜萍,陈国桢.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诊疗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2):170-173.
[3]王辰,王建安.内科学[M].八年制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