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由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侵犯肠道所致的腹泻病。病变部位主要累及结肠,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多发在5~8月气温较高季节,潜伏期13~24小时,起病急,高热、腹泻频繁,每天十余次至数十次,粪质呈黏性、腥臭,可带脓血,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粪便常规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发病取决于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和免疫力的低下,病原体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以及带菌者的接触传播,好发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感染较少见,主要侵犯儿童和成人。不产生肠毒素,能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内毒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导致腹泻。致病毒力强,只要10~100个细菌即可发病。
因患有自身免疫病或服用抑制免疫的药物导致免疫功能不完善,在感染了此类细菌后易发病。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主要在儿童及成人中致病。至今未有在小婴儿中暴发的报道。较少见,国内尚无发病率的统计。
污染的水和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接触传播,引起散发。病原体也可应通过孕妇产道、乳头及成人带菌者等传播。
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及成人易在被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后发病。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典型症状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排便次数增多伴有腹痛。腹泻严重引发脱水的患儿可有前囟凹陷,可合并水电解质紊乱、菌血症、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病。
患者常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的临床表现。
排便次数增多,可排出痢疾样黏液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
患者可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腹痛。
腹泻严重引发脱水的患者可有前囟凹陷、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征。可伴发热、精神萎靡、嗜睡等全身症状。
腹泻可引起患儿丢失大量消化液,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可引起肠道的糜烂,继之入血引发菌血症。
患儿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肾功异常等,病情持续进展可有头痛、嗜睡、痉挛等。
患儿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内侵袭的大肠杆菌破裂后释放的内毒素可入血,引发全身中毒症状,引起感染性休克。
大肠杆菌入侵可引起肠道局部黏膜的糜烂,重症形成溃疡及肠穿孔。
患者起病时可出现突然的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此时往往就诊于急诊科行急症处理,待病情稳定后转入儿科或消化内科后续治疗。通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确诊,并需注意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与细菌性痢疾鉴别。
出现恶心、呕吐伴高热的患者应立即就医。
出现腹泻且排黏液脓血便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因发热、急性腹泻可于急诊科急症处理,病情平稳后转入儿科、消化内科、感染科进行后续治疗及病情观察。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呢?(腹泻、排脓血便、腹痛)
症状持续多久?
既往有无其它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做血清凝集试验,主要是用来判断疾病的菌种及细菌类型,对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患者粪便培养出的大肠杆菌接种至豚鼠的眼结膜,可在短期内引发豚鼠的结膜炎,是诊断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特异试验。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确定中性粒细胞是否存在异常,出现升高可以确定患病。
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里急后重、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可诊断为肠炎,通过血清凝集试验、便培养来寻找病原体以确诊。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及时补液,补足丢失的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紊乱。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自然病程一周左右,患者一般仅需短期维持治疗。
大肠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如氯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大多均已耐药,部分菌株对多西环素仍然较敏感。多数致病菌体外试验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仍较敏感,但仅能注射用药,即时效果较好,由于肠壁组织内药物浓度较低,不向肠腔排泌,不易清除细菌,易复发,宜和甲氧苄啶口服合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亦对志贺氏菌有较好的疗效,必要时也可选用。
可适当服用肠道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重型腹泻的患者应给予静脉补液。
第1个24小时的补液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和生理消耗量。中度脱水补充150~180ml/kg,重度脱水补充180~200ml/kg。脱水纠正后每日液量只需补充继续丢失和生理消耗量。
中度以上脱水患儿在治疗前6小时内排过尿或输液后有尿即可开始补钾(有低钾血症的确切依据时,无尿亦可补钾)。较安全办法是将氯化钾加人排尿后第一批输液中静脉滴人,低钾情况一般都能好转,将其余用量分3~4次口服。因食物中含钾丰富,饮食恢复至正常量一半时,可停止补充。
在补液过程中,如果患儿兴奋性过高或出现惊厥或抽搐,可将10%葡萄糖酸钙10ml稀释一倍,静脉滴人,必要时可重复,能口服时可给10%氯化钙。抽搐停止后可肌注维生素D,并继续服钙剂。脱水重、久泻及有低血镁时可肌注25%硫酸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近年来主张减少应用碱性液,原因是配液中已有碱性液,机体还有自身调节。若碱性液用量过多,可发生低血钾,并能引起反常性脑脊液和脑细胞的酸中毒。一般酸中毒经输液治疗,肾功能恢复后,多可纠正。严重酸中毒则需另行补给碱性液体。输血或血浆加强支持疗法,贫血者输全血。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以药物治疗为主,无手术治疗。
可以选择使用小檗碱、生大蒜口服,或马苋煎剂口服,以及白头翁汤煎剂口服,均有一定效果。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属细菌感染性疾病,预后良好,能够及时诊治的患者不会危及生命。极少数重症的、未及时诊治的、出现菌血症的患者预后较差,需要定期复诊。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属自限性疾病,可以治愈。
及时诊治的患者不会危及生命,极少数重症的、未及时诊治的、出现菌血症的患者预后较差。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一般无后遗症。
患者在治疗一月后应去医院复查,包括血常规、腹部B超等项目。此后建议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非重度腹泻时应该继续进食以补充营养,严重呕吐者需要禁食、禁水。恢复期的患者应注意进易消化的流食,日常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
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
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主要是乳糖酶),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发酵奶,或去乳糖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
患者在恢复期间应尽量食用流质等易消化的食物,日常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瘦肉类、营养粥类等,注意确保烹饪熟。
日常多吃洗净的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维生素。恢复期间应少吃油炸、辛辣、烧烤等食物。
急性期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家属接触患者前必须洗手。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一般身体情况,注意患者有无发热,及时告知医生处置。出院后患者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急性期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至日常活动。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体温过高或不升,及时告知医生。
注意日常接触患者前必须洗手,患者换下的衣物应单独洗涤消毒。
离院后如需服药应遵医嘱,不得私自减量或停药,一月后遵医嘱复查一次。
应密切观察患者呕吐、排便、排尿的情况及脱水、酸中毒与低血钾等的变化。记录呕吐、排便、排尿次数以及每次的多少。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患者主要为儿童,患儿可因不适而烦躁不安,频繁哭闹。家属应多多哄抱患儿,给予患儿安抚。
患者出院后家属应注意继续观察其身体一般状况,免疫低下的儿童或成人,可再复发。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主要预防手段为在成人接触儿童前,注意洗手消毒,不要让患儿与他人共用奶嘴、奶瓶及餐具,同时成年人应该注意卫生,不要进食生冷食物。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属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肠炎,无法早期筛查。
家属及医护在接触新生儿前注意洗手、消毒。
儿童不得共用奶嘴、奶瓶及餐具,定时对儿童的餐饮用具进行消毒杀菌。
新生儿及儿童有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等不适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成年人应注意饮食卫生,不饮生水,少吃生冷食物。
4087点赞
[1]叶晓琳,孙梅.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致病作用[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43(11):856-860.
[2]李丹丹,徐义刚,邱索平,王昱,高会江,高慎阳.肠侵袭性大肠杆菌DPO-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31(09):826-8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