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癌按UICC分类应仅限于硬腭的原发性肿瘤,腭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的局部机械刺激、吸烟、饮酒等有关。硬腭癌多为小涎腺来源的腺癌,如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鳞状细胞癌较少见,常先起自腭部一侧,并迅速向牙龈侧及对侧蔓延,多呈外生型,边缘外翻,触之易出血,有时呈溃疡型。腭癌周围的黏膜有时可见有烟草性口炎或白斑存在,发病率约占口腔癌的10%。
按国际抗癌协会分类腭癌应列入口咽癌范围,腭癌指原发于硬腭的肿瘤,硬腭来自唾液腺者为多,其中最易发生腺上皮癌,鳞癌少见,癌细胞多为高分化。
腭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有关,尤其多见于长期大量吸烟者、自身抵抗力差的人群,其诱发因素包括精神因素等。
如热损伤、紫外线、X线及其他放射性物质都可成为致癌的危险因素,病变常发生于残根、锐利的牙尖和不良修复体经常刺激的相应部位。
这是肿瘤病因最早受到重视并被证实的因素。腭癌与吸烟有关,烟油中含有苯芘、N-亚硝基哌啶等致癌物,含量与烟草种类也有一定关系,吸烟者(特别是大量吸烟及饮酒者)腭癌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咀嚼烟叶或槟榔比吸烟导致腭癌的危害更大。酒精致癌也不是一个新问题,酒是致癌源之一,且与烟草致癌有协同作用,酒精常被看作是癌症发生的促进剂。
病毒也是引起恶性肿瘤的原因,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均证实人乳头瘤病毒是诱发人口腔黏膜鳞癌的相关病毒。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是近年来肿瘤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度,包括某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变化均与此有一定关系。与腭癌发生有关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A、维生素B和维生素E,在微量元素方面,发现人体内硒(Se)、锗(Ge)、铜(Cu)、锌(Zn)等的含量,以及萝卜素类化合物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在临床上也可以观察到一些肿瘤患者发病前后存在不正常的精神状态,说明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人体功能失调,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
内分泌功能紊乱可引起某些肿瘤,说明内分泌失调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包括皮肤试验与淋巴细胞转化率)无论在早期或晚期患者都有下降,而以晚期病例尤为显著。其次,患有免疫缺陷病的患者容易发生肿瘤。机体的免疫状态,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
随着分子水平研究的进展,近年来认为人类染色体中存在着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癌基因与抗癌基因是对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因子,人体不会发生肿瘤。只有在各种外来因素的作用下,癌基因被激活,或抗癌基因被抑制(失活),人体才会出现肿瘤。此外,年龄、地区,民族、环境、风俗、生活习惯等内外因素与肿瘤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
腭癌在口腔癌症中并不常见,但随着时代变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腭癌的患病率与发病率也有所攀升。腭癌多见于男性,以50~60岁为高峰,男:女比例约3:2。
经常抽烟不仅会破坏肺部器官,同样也会损害口腔。长期抽烟会使口腔遭到病变,引发腭癌。
腭癌发生率增加与酒的消耗量呈正比,并且使用含漱剂中酒精含量超过25%,则患腭癌危险增加,使用时间长且使用次数多,则危险性增加,尤其使用含高浓度酒精的含漱剂治疗口腔白斑,更易使其发生癌变。
主要与槟榔含有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致癌化合物—亚硝胺类物质有关,特别是用荖花(或称为榔叶)和石灰包裹后对口腔的磨损更厉害,经常使口腔黏膜处于受损状态,增加癌变几率。烟草(包括嚼食和吸烟)可共同加速腭癌的形成。
水果蔬菜摄入量不足会导致免疫能力(特别是唾液的免疫力)下降,增加腭癌危险。
腭癌大多为高分化细胞,发展比较缓慢,主要表现为局部的菜花样肿物,多呈外生型,边缘外翻,触之易出血,可伴有疼痛感,或者有溃疡的形成,出现白色病损,并进一步发展侵犯骨质及邻近组织,其并发症包括继发上颌窦癌。
腭癌常先起自一侧,并向牙龈侧及对侧蔓延。由于腭骨黏膜与腭骨紧贴,易早期侵犯骨质,引起腭穿孔,肿物多呈外生型,边缘外翻,触之易出血,有时亦呈溃疡型,周围的黏膜有时可见烟草性口炎或白斑存在,常伴有疼痛、语言、进食困难。
腭癌晚期可波及软腭、腭侧牙龈、牙槽突,甚至浸润至牙槽突的颊侧牙龈,同样可出现牙松动,甚至脱落,但多发生在晚期。腭癌侵犯腭骨后,晚期可穿通鼻腔,在鼻腔底出现肿块,或穿破上颌骨牙槽突,进入上颌窦,成为继发性上颌窦癌,并出现上颌窦癌症状。
腭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侵及下颌下淋巴结及颈深上淋巴结,咽后淋巴结转移在临床上很难判断,多在手术中才发现。腭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在40%左右,其中以下颌下淋巴结和颈深上淋巴结多见。硬腭癌发生在接近中线或超过中线者及晚期硬腭癌常多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腭癌迁延不愈,破坏骨质,可并发上颌窦癌,早期肿瘤在窦内黏膜生长,外观显著时,癌瘤多已破坏骨壁而侵出窦外。最多见的症状为鼻腔异常渗出液、鼻阻塞、面部肿胀、眶下区皮肤感觉减退、牙痛、开口困难及眼球移位等。
对于高危人群,如50岁以上男性,以及有疑似腭癌临床表现的患者应及时就诊,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口腔检查,以明确诊断,注意与腭结核性溃疡、梅毒、恶性肉芽肿等疾病相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口腔黏膜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黏膜病损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黏膜病损,并经久不愈高度怀疑腭癌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腭癌的患者,若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科就诊。
如果患者确诊为肿瘤,可以去肿瘤科就诊。
如果患者出现口腔疼痛、鼻腔阻塞时可以选择去五官科。
目前有什么症状?
出现症状的时间及确切的部位?
生长速度以及最近是否突然加速生长?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既往接受过何种治疗?
过去有无损伤史、炎症史?
患者的年龄职业和生活习惯?
通过对患者口腔的黏膜颜色、牙齿情况、舌头的颜色以及腭部的性状颜色改变,如果为腭癌,可以在患者的病变部位出现菜花样肿物。
检查有无上颌骨破坏,能够帮助判断肿瘤是否侵入牙槽突,是否已突破硬腭骨质或侵入上颌窦。
判断肿瘤范围、大小,对于肿瘤已突破硬腭骨质,侵犯鼻腔上颌窦、咽部、置腭管及其他深部组织的范围判断很有价值,腭部腺样囊性癌,尽管有时病灶很小,肿瘤可以沿置翼腭管向上波及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区域,检查时要注意比较两侧翼腭管的大小,对于翼腭管明显增大者要考虑肿瘤侵犯的可能性。另外也要关注颈部林巴结大小,从而评估有无转移的可能,了解肿瘤、淋巴结与颈部血管的关系。
MR的优点是对软组织或血管的病变显示特别好,能充分显示病变的全貌及立体定位。与CT比较,不用造影剂增强即能显示肌、血管以及肿瘤的浸润范围,以及无电离辐射,对人体基本无害。
活体组织检查可简称活检,是确诊的必要手段。它是从病变部取一小块组织制成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病变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这是目前比较准确可靠的,也是最终确定诊断的方法。活体组织检查必须掌握正确方法,因为不恰当的活体组织检查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可以促使肿瘤转移,影响治疗效果。从原则上说应争取诊断与治疗一起完成,必须先行活检明确诊断者,活检时间与治疗时间应越近越好。
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学等相应检测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的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可发现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通常以抗原、激素、受体、酶、蛋白以及各种癌基因等的形式出现,由于这些产物多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和释放,故被称为“肿瘤标志物”。因此有时根据血液及尿液的化验结果,不仅可了解患者全身情况,还可以协助对肿瘤的诊断。
典型腭癌症状,菜花样肿物,触之易出血,可伴有疼痛感,有溃疡形成或出现白色病损等。
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占位性病变。
可直接取材活检获得病理证实。
溃疡浅表、微凹而平坦,基底部呈暗红色,桑葚样肉芽肿,表面有少许脓性物,溃疡边缘微隆,呈虫蚀状,向中央卷曲,边缘有时可见黄褐色粟粒状小结节。X线胸片有时可见结核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活体组织病检可确诊,两者可以根据X线检查、结核菌素试验以及活体组织病检进行鉴别。
患者通常有不良性接触史,腭部坏死呈树胶样肿,脱落后形成腭部穿孔,穿孔边缘较整齐,呈暗灰黄色坏死区,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两者可以根据病变性状的不同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上牙龈癌早期多为牙龈部溃疡,向牙槽突及颌骨浸润,使骨质破坏,引起牙松动、疼痛或脱落,可侵入腭部及上颌窦。X线片上可显示上颌骨无破坏或有上颌窦底壁破坏,两者可以根据X线检查进行鉴别。
上颌窦癌先有鼻部症状,后有牙槽部症状,肿瘤位于下部者也可同时有鼻部和牙槽部症状,牙龈或腭部先肿胀,后破溃,牙松动、脱落较早,常为多个牙。X线片显示上颌窦占位性病变及广泛骨质破坏,两者可以根据X线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由于腭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患者治疗多数为综合序列治疗,周期较长,治疗后需要长期追踪随访。
细胞毒素类(烷化剂),主要药物是氮芥、环磷酸等。
抗代谢类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氮嘧啶。
抗生素类常用的有博来毒素、平阳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等。
激素类常用的为肾上腺皮质激素。
植物类常用的有长春新碱、长春地辛、羟基喜树碱、紫杉醇等。
其他有甲基苄肼、羟基原、顺铂等。
早期病损应行包括腭骨在内的病变扩大切除术。对腭骨破坏或上颌窦底受侵者,应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病变已侵入上颌窦者应行上颌骨切除术。已有淋巴结转移者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病变范围扩大,临床虽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可考虑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原发灶手术切除后,多应用赝复体恢复缺损和牙列,对选择性病例可行腭成形术。腭癌原发灶手术切除后,一般应用修复体(赝复体)恢复缺损和牙列,对部分病例可选颞肌瓣转移修复术,目前还可以选择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组织缺损。
硬腭癌的颈淋巴转移率在40%左右;晚期病例常发生双侧颈部转移,术式可采用一侧或双侧功能性颈清术。双侧颈清术可视患者病情采取同期或二期颈清术。术前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也可以行选择性颈清术。
射线照射组织,可引起一系列的细胞电离反应,使病理组织受到破坏,特别是分化较差的细胞,更容易受到放射线的影响。正常组织细胞虽然也受到一定的损害,但仍可恢复其生长和繁殖的能力;而肿瘤细胞则被放射所破坏,不能复生。由于核科学的迅速发展,目前各种放射性核素都逐渐被应用到临床上来,丰富了放射治疗的内容。放射治疗的疗效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常用于放射治疗的放射源有Co、P、Au、Ga、Tc等、加速器以及中子放射源等。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照射及腔内照射两类。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疗以Co及5MeV的直线加速器为最常用。
在肿瘤扩大根治术后,对于那些全身情况不允许长时间行立即整复手术,不能行立即整复的病例,则可用配戴修(赝)复体,也称人工弥补物,以协助患者在术后能维持和恢复一定的功能和外貌,这种方法亦称为赝复治疗。
腭癌患者早期预后较好,晚期预后不佳,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吞咽、进食困难、语言不清等后遗症,患者治疗后至少每三个月复查一次,长期随访。
早期腭癌患者能治愈,晚期腭癌患者治愈率较低。
早期腭癌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晚期腭癌手术化疗等治疗措施虽能延长生命,但患者要承受较大痛苦,而且复发转移率较高。
腭癌术后患者会出现吞咽、进食困难、语言不清等后遗症。
腭癌患者治疗后,至少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病情稳定后,患者可六个月复查一次,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腭癌患者多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补充自身营养,以便往后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对抗疾病。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量食用糖类,补充热量。大剂量放射治疗的患者,可使其体内的糖代谢遭到破坏,糖原急剧下降,血液中乳酸增多,不能再利用,且胰岛素功能不足加重,所以建议多吃蜂蜜、米、面、马铃薯等含糖丰富的食物以补充热量。
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这些高营养的食物,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肉类、家禽类、豆制品类,高纤维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胡萝卜、番茄、柠檬、水果等。
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白细胞低于正常值是常见的,可以进食温补类的肉类,羊肉、狗肉、牛肚、鸡肉、鸡蛋、鸽肉、甲鱼等,如能辅助中药,效果更好。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多的食物,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阻止细胞恶变、扩散,增加上皮细胞稳定性的作用,维生素C还可防止放射损伤的一般症状,并可使白细胞水平上升。维生素E能促进细胞分裂,延迟细胞衰老,维生素B1可促进患者食欲、减轻放射治疗引起的症状。因此应多吃含上述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芝麻油、谷类、豆类以及动物内脏等。
腭癌患者的护理以保持乐观心态,按时服用药物,增强患者免疫力为主,注意监测体重变化,避免出现免疫力、体力下降等情况。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腭癌患者需要定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患有肿瘤的患者因为肿瘤的侵袭,导致自身体质变差,所以在外出时应做好保暖工作。
患有肿瘤的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被破坏,导致免疫力极低,而在人群聚集地的空气中存在各种病毒和细菌,容易导致肿瘤出现其他并发症。
良好的心态对于肿瘤患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积极面对生活,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若在手术后身体表面出现疼痛、瘙痒等异样感觉,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减轻患者症状。
患者在日常中要监测体重,体重下降提示免疫力及体力下降,需要积极寻找原因。
要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帮助建立积极情绪,使患者消除焦虑、恐惧、不安的情绪,避免其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以正常的心理状态配合诊断、治疗,锻炼坚强意志,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是战胜癌症的重要精神支柱。多和患者接近,多谈心、交流是最好的疏导方式,因为有利于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及时将切断的血管进行结扎或止血,防止大量失血。手术时建议彻底切除,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
手术过程中最好做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明确有无恶性变化或组织细胞异形变,需要彻底清除,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连同骨膜组织一起切除掉。
若要预防腭癌,平时要经常自检口腔黏膜,做到戒烟、戒酒,减少对黏膜的刺激。及早拔掉或调改残根、残冠,减少对旁边黏膜的刺激。请专科医生及早检查、治疗黏膜病变,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对于50岁以上长期吸烟、饮酒男性,宜及早开始进行腭癌筛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三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对于具有至少一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黏膜病变,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了解腭癌发病的相关因素,认识腭癌的危险性。
经常自检口腔黏膜,查看有无有色病变。
做到戒烟、戒酒,减少对黏膜的刺激。
及早拔掉或调改残根残冠,及时纠正牙列不齐,避免刺激相对应的黏膜。
发现病变尽早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及早治疗癌前病变,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保证营养,保持口腔卫生,讲究营养的平衡。
4509点赞
[1]李树玲主编,新编头颈肿瘤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张震康,邱蔚六,皮昕.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解剖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李金荣,何荣根主编.口腔颌面部肿瘤基础研究新进展[J].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3-240.
[4]杨娟.腭癌的临床诊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8):71-7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