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指学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与环境不相适宜的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动作不协调,行为或性格上的异常。本病呈慢性过程,不仅影响儿童的生活,而且容易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和低的自尊心。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脑内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DSM-Ⅳ将儿童多动综合征分为三个亚型:
该型以注意障碍不伴多动为主,主要表现为懒散、困惑、迷惘、动力不足,伴较多焦虑、抑郁,有较多的学习问题,而较少伴品行问题。DSM-Ⅳ现场测试资料及一些研究发现,设置该型更适合女孩、青少年的诊断。
常见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以活动过度为主要表现,一般无学业问题,合并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较多,临床上这一类型较少。
这一类型活动水平、冲动、注意力、学业及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代表了最常见的儿童多动综合征概念,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焦虑、抑郁障碍概率均高,社会功能损害重,预后差,临床上这一类型最多见。
目前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脑内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而其好发人群主要是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儿童、受致病环境因素影响的儿童、在不良社会环境或家庭条件下成长的儿童。
本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患者双亲患病率20%,一级亲属患病率10.9%,二级亲属患病率4.5%。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1%-64%,双卵双生子同病率33%。寄养子研究发现患者血缘亲属中患病率高于寄养亲属的患病率,遗传度平均为0.76。部分多动症儿童的父母童年有多动症历史者较多,多动症儿童的同胞兄弟姐妹患该病机率比一般儿童高。多动症儿童幼年时多表现为兴奋挣扎、睡眠障碍、格外活泼、衣服易损等。
近年来相继提出了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假说。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羟色胺功能亢进。
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因各种疾病、中毒、缺氧等多种因素造成脑组织及其功能轻微改变,如孕早期母亲病毒感染、异常分娩、产时窒息、颅内出血,婴儿时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外伤、铅或其他重金属中毒等各种情况引起的后遗症。
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或分离性障得,父亲有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以及社会风气不良等不良因素,均可能增加患病危险性。
国内调查发现儿童多动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5%~10%,国外报道学龄儿童中患病率为3%~5%,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4~9):1。美国儿童少年精神病学会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患病率在小学生中男性10%,女性5%。
儿童多动综合征患者的父母童年期有多动历史者较多,患者的同胞兄弟姐妹患病率高于对照组3倍。
儿童多动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患儿母亲吸烟和饮酒、患儿早产、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更多存有争议的因素,包括营养不良、儿童缺铁、血铅水平升高、血锌水平降低等。
父母分居或离异,婚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一致,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缺乏文体活动,均可引起多动症产生。
注意障碍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表现在听课、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注意力难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或常常不断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患者在活动中不能注意到细节,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在与成人交谈时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如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这些作业或指定的其他任务。患者平时容易丢三落四,经常遗失玩具、学习用具或其他随身物品,忘记日常的活动安排。
患者经常显得很不安宁,小动作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安静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到处乱跑或攀爬,难以从事安静的活动或游戏,仿佛精力特别旺盛。在采取行动前缺乏思考、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为此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造成不良后果。在任何场合说话特别多,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也会轻率地去扰乱同伴的游戏,或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情绪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因受挫折而情绪低沉或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要求必须立即满足,否则就哭闹、发脾气。
因为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影响了患者在课堂上的听课效果、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致使学业成绩低于其智力所应该达到的水平。
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帯和扣纽扣都不灵便,左右分辦困难,少数患者伴有语言发育延退、语言表达能力差、智力偏低等问题。
儿童多动综合征和品性障碍的共病率高达30%~58%。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如辱骂、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性攻击、抢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
对儿童多动综合征不管治疗与否,其中60%~70%到了成人仍然遗留有症状,部分可达到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儿童多动综合征有差別,成人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活动过多"会减少。由于患者冲动行事且鲁莽草率,易于与同事发生冲突,容易因冲动而经常变换工作,开车容易冲动、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
当患者出现动作过多、注意力很难集中、过分任性冲动、学习困难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于精神心理科,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诊是否为儿童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患者及早发现并进行全面治疗通常预后较好,所以出现以下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精神心理科就医。
动作过多,从早到晚不停地活动,精力旺盛,活动内容无常,喜欢招惹他人。
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不专心,常常丢三落四,与别人交谈时心不在焉。
过分任性冲动,常会做出一些过分的反应,如伤人、破坏东西等,缺乏耐心。
学习困难。
在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等方面发育不良,如不能鞋带、扣扣子、分清左右等。
儿童多动综合征患者应于精神心理科就诊。
孩子是否过分活泼、小动作很多?常常难以安静下来?
孩子是否常常难以专注于一件事?经常走神?(比如上课坐不住、不能专心听讲、与别人交谈时心不在焉等)
孩子是否爱发脾气?经常冲动任性?
何时开始发现孩子出现多动症状?孩子是否受过什么刺激?
家族中是否有人出现过类似症状?
母亲怀孕的时候有没有用过什么药?是否受到烟酒的刺激?有没有营养不良?
了解其营养、发育状况,有无重要脏器疾病。
有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了解其协调运动能力、认知辨别能力及有无额外动作。
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脑部病变。
既有助于诊断,也可了解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常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包括父母问卷、教师用评定量表和简明症状问卷三种形式。
观察患者脑电波是否正常。
患者7岁以前开始出现明显的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多,并且在学校、家庭和其他场合都有这些临床表现,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则可诊断。学习困难、神经和精神发育异常等临床表现不是诊断依据,但有助于明确诊断。
该病有过度的无目的性的活动,判断能力有缺陷,不能完成学业,常常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冲动控制亦有缺陷。它与儿童多动综合征的主要区别是,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智力能力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学习成绩与其智力能力的水平一般相符,而儿童多动综合征的学习成绩则明显低于其智力能力水平。
该类儿童也有多动、冲动和注意缺陷障碍等症状,但这类孤独障碍儿童有严重的社会和人际交往障碍以及语言障碍,因此,有别于儿童多动综合征。
有些情绪障碍的儿童,也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和注意力缺陷障碍等症状,很难与多动症儿童鉴别。儿童多动综合征常与情绪障碍儿童交叉重叠,因为他们有长期的不愉快、沮丧及来自对父母、同学、玩伴和老师关系的负性反应。他们对表扬、爱等也表现为烦躁不安,母亲的奖赏也不能使这些儿童的强化阈值发生改变,情绪障碍儿童病情呈发作性,且情绪障碍的症状性质严重,而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病情呈慢性和连续性,但属轻或中等程度的障碍。
多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征可能有症状的重叠,很多抽动症儿童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的历史,大概有10%的儿童多动综合征伴有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发抽动综合征。抽动症儿童一般是一组一组的肌肉抽动,有的还伴有清嗓子等喉音及骂脏字,单纯的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儿童多动综合征较易区别。
主要为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行为障碍,该类患者对他人有更多的干扰和破坏行为。对立违抗障碍最初的症状常常是围绕破坏常规,不服从或对抗学校领导和老师,并有违拗。品行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常常不管他人,并伴频发的反社会和犯罪行为,儿童多动综合征一般没有严重的反社会活动,但因自控能力差而有冲动做出不考虑后果的事情。
医生会根据儿童多动综合征患者及其家庭的特点制订综合性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干预、学校干预等。对于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
可采取单个家庭或多个家庭参与的小组形式,内容主要为给父母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环境,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家庭问题,与孩子共同制订明确的奖惩协定,有效地避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技巧,掌握使用阳性强化方式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使用惩罚方式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正确方法。
教师需要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教育,避免歧视、体罚或其他粗暴的教育方法,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与自觉性,通过语言或中断活动等方式否定患者的不良行为,课程安排时要考虑到给予患者充分的活动时间。
哌甲酯的有效率为75%~80%,有助于改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症状,减少其他行为问题。在治疗早期可能出现食欲降低、胃痛、头痛、入睡困难等作用,其他药物不良反应有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心率増快和血压增高等。至今的研究提示在治疗早期出现体重下降,长期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在保证儿童营养摄入,定期监测身高和体重的情况下,用药一般不会出现生长发育受阻。对有潜在心功能不全患者猝死危险性升高,在用药过程中应警惕,心脏结构性损害患者禁用。采用药物假期的使用方法,即毎周六、日及节假日停用,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但可能会降低疗效。
托莫西汀,该药可用于治疗7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与哌甲酯相当。托莫西汀的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少见。常见不良反应有食欲减退、恶心、疲劳、昡晕和情绪不稳,少数有失眠、嗜睡等不良反应。同时,还需要监测自杀风险。药物在短期内对患者的身高和体重增长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也有五年随访研究发现,托莫西汀不影响患者的最终身高和体重,在使用过程中应当监测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
本病一般无需治疗。
可以改变认知的方式,用新的想法来取代原先自己不恰当的想法,自己告诉自己如何克服、面对挑战。经由认知治疗,可让病儿学会如何自我调整,增强病儿的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病儿处理自己的愤怒或挫折感,改善他们的社交技巧。
ADHD儿童常用不恰当的语言或肢体沟通方式,造成人际关系上的问题,经由示范和角色扮演等行为训练,可增进他们的社交及沟通技巧。例如病儿可能因为不当的沟通方式导致肢体冲突,在了解情况之后,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重演当时的情境,让孩子学习更多、更好、更有效的表达方式,当他们学到较好的行为模式后,可经由练习来增进他们的技巧并养成习惯。
该技术利用磁信号刺激大脑神经以达到治疗效果。
通过多脑电波的分析,在大脑高效使用时对孩子进行奖励,反之,在低效用脑时及时纠正和提醒孩子,有利于注意力的提高。
儿童多动综合征如果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有利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一般不影响其寿命。若治疗不及时,则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建议患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根据医嘱定期进行复查。
儿童多动综合征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有利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若不治疗,预后较差。
儿童多动综合征一般不会影响患儿自然寿命。
儿童多动综合征患者需根据医嘱定期复查,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儿童多动综合征患儿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方面应少食含铅的食物,避免含铅的餐具,多食用含铁和含锌的食物,促进患儿病情好转。
缺铁患儿应多食用含铁高的的瘦肉、动物血、绿叶菜等。
缺锌患儿应积极补充富锌的动物性食物,如猪、牛、禽肉、肝、海鮮鱼类以及蛋类等。
少食含铅食物,铅可使孩子视觉、记忆、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
家长及医护人员可从饮食、教育、体育锻炼、心理、用药等方面护理儿童多动综合征患儿,多方面的护理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与好转。如患儿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咨询。
家属可以为儿童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每一件小事培养患儿专心的习惯,如吃饭时不要看书等。
父母的态度对儿童影响极大,应与孩子和谐相处。
尽可能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扩充孩子的生活圈。
如果患者用药后出现头痛、胃痛、情绪不稳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咨询。
如果患者经治疗后未见好转需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对患儿应具有关心和爱心,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发挥优点,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让其与伙伴接触,学会谦让,鼓励参加团队活动,听从指挥,团结集体。
遵医嘱正确用药,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后,可能会出现易怒、生长缓慢、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如果持续存在,需及时就医咨询。
对于预防儿童多动综合征方面,从环境因素中,进行早期的产前识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然后进行预防和治疗。及早让患者诊治,可提高儿童多动综合征的早期识別水平和诊治水平,减少疾病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对幼儿园和小学儿童进行儿童多动综合征的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孕妇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慎用药物,禁用烟酒,避免中毒、外伤及物理因素的影响。
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要因材施教,切勿盲目望子成龙。
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5019点赞
[1]江开达.精神病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15-221.
[2]张华,陈海丹,陈泽燕.儿童多动症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5,37(05):694-696.
[3]徐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的新认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269-271.
[4]刘婧,郑毅.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49(3):132-13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