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黑变病是指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一般认为其是一种以结直肠黏膜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结直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疾病。本病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常发生于习惯性便秘、腹泻、腹痛和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的患者,表现有腹胀、腹痛、便秘、腹泻、食欲不振、消瘦等,诊断主要依靠肠镜及病理检查。停服泻药,规律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根据结直肠黑变病内镜下结肠黏膜有不同程度色素沉着与范围分级。
在内镜下呈浅褐色斑片状,多见于某段肠黏膜。
在内镜下呈暗黑褐色,大部分的结肠有色素沉着。
在内镜下呈深褐色,可见于全结、直肠。
结直肠黑变病的病因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习惯性便秘、细胞凋亡、金属元素相关,好发于习惯性便秘者、长期服用泻药者、有结直肠黑变病家族史者,其诱发因素包括药物、饮食等因素。
便秘后口服蒽醌类泻剂是目前公认的引起结直肠黑变病的主要因素。蒽醌类泻剂诱导肠黏膜屏障的破坏,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从而导致结肠上皮细胞凋亡,被巨噬细胞吞噬,在结肠的固有层沉积形成棕色色素,从而发生结直肠黑变病。
便秘本身就是引起结直肠黑变病的重要因素。粪便在肠道内存积时间长,肠道吸收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导致了结直肠黑变病。
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后细胞碎片被固有层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形成脂褐质样物质。尽管泻药可以使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加速,但其仅只是增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原因之一,本质是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吞噬引起了结直肠黑变病。
近年来认为结直肠黑变病可能与微量金属元素或矿物质如铁、镁、硅酸盐、钙、钯、锌矿石、铅、镉、镍、库珀和锰等摄入有关。
长期应用蒽醌类泻药,引起肠道色素沉着。
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引起习惯性便秘。
改变以往排便时间与排便习惯。
国外对结直肠黑变病较为重视,西方国家报道总人群中约有10%患有结直肠黑变病,老年人群约20%,明显高于国内,国内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为0.06%~5.90%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上升。结直肠黑变病患者多曾有过便秘病史或服用泻药史,泻剂中多为蒽醌类。
习惯性便秘者:尤其是中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导致色素沉积。
长期服用泻药者:服用大黄、番泻叶、麻仁软胶囊等蒽醌类泻药。
慢性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的患者,也可导致结直肠黑变病。
有结直肠黑变病家族史者。
不良饮食习惯者,如脂肪摄入过多,纤维素摄入过少等。
结直肠黑变病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便秘、腹泻、消瘦、食欲不振等,其并发症包括肠息肉、肠梗阻、结直肠肿瘤。
是结直肠黑变病最典型和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肠壁神经丛被侵犯后的表现,腹痛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钝痛。
结直肠黑变病患者胃肠功能减退,可在餐后出现腹胀。
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3天以上一次,粪便干结、量少,不易排出。是结直肠黑变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夹有粘液、未消化食物。
胃肠功能减弱,心理因素影响导致食欲不振,饮食不佳。
结直肠黑变病食欲不振,摄入营养不足,伴有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导致患者体重减轻、消瘦。
结直肠黑变病常伴发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是隆起于结直肠表面的肿物,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肠黏膜的增生肥厚,表现有腹痛、便秘、腹胀、腹泻、便血、排便异常,偶有上消化道大出血。
结直肠黑变病发展为结直肠肿瘤,瘤体阻塞肠道,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四大症状:腹痛、呕吐、腹胀、便闭等,消化道造影、立位腹平片等可以诊断,属外科急症,需进行及时处理。
结直肠黑变病如不及时改变排便习惯和停用泻药可进一步进展为结直肠肿瘤,出现排便异常、便血、消瘦、腹痛、发热等,内镜下可见明显病灶。
普通人群出现腹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大便出血或黑便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进行肠镜、腹部CT等检查,注意与棕色肠道综合征、结直肠癌相鉴别。
出现腹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自行口服药物不能缓解时需要及时就医。
有大便出血或黑便、腹痛难忍、呕吐,伴有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近段时间出现明显消瘦、食欲不佳、腹部可摸及包块需要及时就医。
仅表现有便秘、腹胀、腹痛等轻症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出现腹痛剧烈、恶心、呕吐、便血需到急诊科。
若患者出现肠梗阻需要到普外科就诊。
内镜或CT下发现结直肠肿瘤需到肿瘤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便秘、腹痛有多久了?
目前在吃什么药?有没有长期服用泻药?是些什么泻药?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便血、呕吐、恶心、消瘦)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诊断结直肠黑变病的重要诊断方式。内镜下肠黏膜表面不同范围内出现程度不等的弥漫性黑色、棕色或暗灰色、褐色色素沉着性改变,整个肠黏膜呈虎皮花斑样、蛇皮样或网格颗粒样改变。
可判断腹腔内其他脏器有无病变,排除其他疾病,并作为并发症肠梗阻、结直肠肿瘤诊断的重要依据。
是诊断结直肠黑变病的重要依据。组织病理显示有间质色素沉着,胞浆充满黄色色素颗粒,固有膜有散在或密集分布的巨噬细胞。
腹胀、便秘、腹痛、腹泻、消瘦、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
习惯性便秘病史、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史。
结肠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病理性改变。
棕色肠道综合征表现与结直肠黑变病相似,棕色肠道综合征脂褐素沉积于肠道平滑肌细胞核周围,使结肠外观完全呈棕褐色,但结肠黏膜则无色素沉着,可通过肠镜检查鉴别。
少数结肠癌患者也可能有结肠黏膜色素沉着,如果无便秘及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病史,而有结肠黏膜色素沉着时,应警惕结肠癌的可能。临床上结肠癌造成的闭拌性肠梗阻多见,因此有较多瘢痕形成的结直肠黑变病容易被误诊为结肠癌,可通过肠镜检查鉴别。
结直肠黑变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消除诱因为主,根据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并防止并发症发生,对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如肠梗阻,要外科介入及时手术,预后较好,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长期间歇性治疗。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停服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等蒽醌类泻药。对便秘患者可采取灌肠等其他疗法对症治疗。
如有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他结直肠疾病需要抗炎消肿治疗,可选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为消化道促动力剂。主要用于停用泻药后缓解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腹胀等,不良反应偶有腹泻、口干、腹痛、皮疹、全身无力、头晕、头痛等。
均为非蒽醌类缓泻剂,可缓解患者便秘症状。
结肠镜下发现明显的肠息肉时,可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完整切除息肉并送病理明确性质。
对于因肠套叠引起长期便秘时,可能需通过直肠内套叠固定术解除套叠的肠管,缓解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对于长期的结直肠黑变病,已出现水电、酸碱平衡紊乱、慢性贫血等表现的患者,需予以输血、补液、营养支持等一般治疗,治疗目的为改善患者身体状况。
结直肠黑变病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缓解或逆转结直肠黑变情况,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预后不佳,患者治疗结束后3月后需要进行复查一次。
大部分结直肠黑变病患者能治愈,部分结直肠黑变较严重患者逆转难度较大,可维持治疗不进展。
结直肠黑变病患者经及时规范治疗可逆转黑变,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如果并发肠梗阻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引起死亡;并发结直肠肿瘤的患者预后不佳。
建议结直肠黑变病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后应复查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肠黏膜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决定是否继续治疗,稳定后半年至1年复查1次。
结直肠黑变病患者的饮食护理以促进患者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减轻为原则,合理安排饮食,既要保证营养均衡充足,又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
如多吃蔬莱、水果等含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红薯、香蕉等;多喝水、多锻炼,减少便秘或排便困难。
应以新鲜、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为主,避免火锅、烧烤等油腻食物刺激,加重消化道负担。
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不可饮用引起腹泻的减肥茶。
结直肠黑变病患者日常需要注意肛门口的卫生清洁,同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患者的用药安全以及术后伤口、引流袋的情况,若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患者需要了解各类促排便药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分辩哪类促排便药物是蒽醌类泻药,避免服用。
患者要注意肛门口的卫生清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痔疮发作影响排便,加重病情。
监测结直肠黑变病患者生命体征,防止肠梗阻等急症发生,记录患者排便、饮食等情况,异常表现及时向医生汇报。
结直肠黑变病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用药,不多服、不漏服,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日常避免蒽醌类泻剂的使用。
结直肠黑变病患者家属需要注意患者术后伤口敷料的干燥、引流袋的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结直肠黑变病与长期服用泻药密切相关,预防结直肠黑变病发生要停用含蒽醌类泻药,在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积极预防,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可以通过定期体检,避免结直肠黑变病发生。
对服用泻药时间较长的人群、有结直肠黑变病史者需要每年进行肠镜筛查,内镜下观察有无结直肠黑变或黑变可能。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宜清淡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刺激,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多摄入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停用或不用含有蒽醌的泻药而改用油性的缓泻药,必要时使用胃肠动力药和微生态制剂等药物治疗缓解便秘。
加强体育锻炼,帮助胃肠蠕动,促进排便顺利。
减少对泻药的心理依赖,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促进排便。
长期便秘并有肠道肿瘤、肠道炎症等患者,需要积极治疗。
4418点赞
[1]于洪波,戴林,李军婷,白成,陈慧群,张旭艳,刘云,曲君成.结肠黑变病的内镜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5,43(10):1093-1094.
[2]韩静,孙光斌,张宝芹,王柏清,李甜甜.结肠黑变病54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1):102-104.
[3]刘中辉,吴晓滨,陈泓磊,崔胜金,樊敬文.结肠黑变病对结直肠息肉的影响[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6,5(03):249-253.
[4]张玲,高峰.结肠黑变病新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03):257-259.
[5]郁强.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