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依赖症是指患者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浏览无意义的内容,从而影响生活、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本病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无特殊药物能够治愈,通常采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效果尚可。
网络依赖症是指患者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浏览无意义的内容,从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精神障碍。这种疾病的患者往往同时伴有精神障碍以及人格缺陷。好发于有性格缺陷的人群,家庭因素有时也会诱发。
人格缺陷:反复出现的、自己无法控制的浏览网页的行为,这种患者往往伴有人格缺陷,通常以网络来排解患者心理的不愉快,随后出现沉迷网络的行为。
家庭因素:家人的漠不关心以及从小缺乏教育造成性格缺陷,最初通过网络来排解内心的不悦,随后逐渐无法控制,形成一种习惯。
网络依赖症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多见于青少年人群,与性别、地域无关,一般是从童年或少年期开始发生,具体发病率未见流行病学调查。
有性格缺陷的人群:有网络依赖症的人大多有性格缺陷,如自幼倔强、好强、比较自私狭隘、交往狭窄,最初通过网络来排解内心的不悦,随后逐渐无法控制,形成一种习惯。
网络依赖症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浏览无意义的内容,从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精神障碍。这种疾病的患者往往同时伴有情绪低落、社会活动减少等表现。
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影响正常生活: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浏览无意义的内容,从而影响正常生活。
表现为干什么都没有精神,整日不开心。
患者整日沉迷网络,不乐意出门,不愿意和人打交道。
对于有疑似网络依赖症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通常建议到精神心理科进行评估。但要与精神分裂症进行鉴别。
有性格缺陷的人群,出现无法控制的沉迷网络的症状时,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沉迷网络的?
你知道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吗?
你能控制这种行为吗?
你能跟我讲讲你的父母吗?
做过什么检查?
本病暂无具体检查。
近期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沉迷网络行为。
整日情绪低落,不愿外出与人打交道。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这种病人有时也会沉迷网络,但是往往会因为出现幻觉或妄想症状而发生这种行为,通过仔细问诊可以进行鉴别。
网络依赖症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无特殊药物能够治愈,也未见手术治疗的方式。通常采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效果尚可,需要进行3~4个月的治疗。
本病无药物治疗。
本病无手术治疗。
厌恶疗法:矫正网络依赖症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厌恶疗法,如果一种行为受到了一个厌恶性的刺激(比如电击或催吐),那么这种刺激就会对神经反射产生抑制作用,并使其相关的行为反应逐渐消退。
网络依赖症往往在进行3~4个月的长期间歇性治疗多数可以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需要患者以及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并注意控制其行为。
网络依赖症多数能治愈。
网络依赖症的患者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网络依赖症治愈后一般不需要复诊,如果再次复发,需要及时就诊。
网络依赖症的患者无特殊饮食禁忌,正常饮食即可。
网络依赖症的患者注意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必要时积极行心理疏导,注意休息,多喝水。适度进行户外的体育锻炼,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排解自己的内心。
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需要在生活中特别的注意,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必要时积极行心理疏导。
适度进行户外的体育锻炼,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多喝水,并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排解自己的内心。
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及行为疗法的治疗,注意观察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依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网络依赖症的患者必要时积极行心理疏导,并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排解自己的内心。
网络依赖症的患者,家人的理解和陪伴往往更加重要,不要因为偷窃行为过度责骂,应积极就医解决问题。
网络依赖症的预防在于学会积极的进行心理疏导。人们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尤其是内心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在遇到心理冲突时,一定要及时地做好心理疏导,使自己的心理冲突能够得到及时的化解。
网络依赖症的筛查需要患者家属及患者注意自身的行为变化,通常幼儿和青少年更应注意,注意是否出现不受控制的沉迷网络的行为,并注意及时制止,发挥预防的作用。
学会积极的进行心理疏导。
出现无法控制的沉迷网络的行为注意及时制止,避免长期下去造成网络依赖症。
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时不要让其过早接触电脑。
4858点赞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64
[2] 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02-203
[3]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6-9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