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组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室性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升高所引起的心律失常。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既包括进入老年后新发的心律失常,也包括中青年时期已存在,因未能根治而延续到老年期的心律失常。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根据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室性心律失常。
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不独立发生,如室性逸搏或室性逸搏心律,主要并存于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以及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与老年人心脏老化有关,会出现一系列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变化,主要病因为心脏老化、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作用、电解质紊乱。好发于既往有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脏病史;长期服用地高辛、双异丙吡胺等药物治疗;或存在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者。心肌急性缺血、紧张、焦虑、疲劳、饮酒等因素可以诱发本病。
可使心电生理功能下降及紊乱,窦房结纤维脂肪化和起博P细胞数量减少,可引起窦房结心律减慢甚至停搏,同时已存在退行性改变的心室肌的兴奋性会增强,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如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室扩张或肥厚、心肌病、高血压性心室肥厚,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衰,均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如洋地黄、奎尼丁、双异丙吡胺等。
如严重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
心肌急性缺血,可导致正常传动系统传导缓慢,心室肌兴奋性升高,并为折返提供了形成条件,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紧张、焦虑、疲劳、饮酒等,可使心室肌自律性升高,形成室性心律失常。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高而有增高的趋势。健康老人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高达64%~90%,其中8%~62%为多源性。死于心律失常的65岁以上老年人,50%为猝死,其中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占80%。
既往有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或局部瘢痕形成、纤维化导致传导缓慢,心室肌的兴奋性升高,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长期服用地高辛、双异丙吡胺等药物治疗的患者,可使心室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升高,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存在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者,可以影响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与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密切关系。如果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偶发室性早搏,可无症状或感轻微心悸,典型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有心悸、胸痛、胸闷等,有时部分患者会出现黑朦、晕厥、血压下降等症状,还有可能并发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疾病。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没有明显不适或仅有原发疾病的症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会出现心慌、心跳停顿感。
临床表现取决于心动过速的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症状较轻,可有心慌的感觉,如果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较长,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头晕、黑朦甚至晕厥。
是心室发生快速无序的激动,致使心室规律有序的激动和舒缩功能消失,为功能性的心脏停搏,是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病突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直至死亡。
常并存于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以及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有心悸、活动后气促、乏力、黑朦甚至晕厥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咽喉部牵拉不适、恶心、易疲倦等症状。
多见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端坐呼吸,伴有咳嗽、咳痰,痰为白色泡沫或粉红色泡沫样痰,常有倦怠、乏力,听诊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时,舒张期明显缩短,舒张期充盈不足导致心排血量降低,患者表现为烦躁、出冷汗、血压明显下降,逐渐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甚至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肝肾损害,严重可出现多脏器衰竭。
心律过快或过慢时,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顿,直至死亡。
老年人尤其是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史、低钾血症等患者,出现心悸、头晕、一过性黑朦等表现时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出现呼吸困难、晕厥、意识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老年人室性心律失常要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疾病相鉴别。
老年人有心悸、胸闷等症状者及时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
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长期服用洋地黄、利尿剂等药物的老年患者出现心悸、头晕甚至一过性黑朦等症状者应立即到医院心内科或急诊科就诊。
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者立即拨打120,以最短的时间送到医院急诊科。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一过性黑朦、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到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以前是否有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病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一过性黑朦、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
既往有无长期服药史,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
患者以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就诊时,应立即行心电图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心电图会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或正常QRS-T波群的形态基本消失,医生会根据心电图的不同表现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对于偶发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行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检出率,同时明确早搏的多少,室性心动过速持续的时间及发作频率等。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的表现,并依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既往病史等进行诊断,具体如下:
临床上有心悸、头晕、乏力、一过性黑朦、晕厥等表现。
心电图可见特异性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心室夺获波、心室扑动或颤动波等。
既往有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低钾血症等病史。
每次心动过速均由提前发生的P波开始,QRS波群形态正常,如伴有室内传导阻滞时可出现QRS波群宽大畸形,但不会出现房室分离、心室夺获和心室融合波。刺激迷走神经可减慢心率或终止其发作,可有心悸、胸闷、头晕、烦躁等症状,少见有晕厥、休克等症状。
可有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2: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140~160次/分,兴奋迷走神经可使心室率减半或减慢,心电图可见明确的锯齿形心房扑动波。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首先要治疗基础疾病,如改善心肌血供、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心衰等,对上述情况处理后仍有心律失常,可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于致死性心律失常如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应立即给予电复律、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等治疗。
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可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发生偶发或单源性室性早搏且症状不明显者,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如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患者,可长期服用,可改善心功能,减少或抑制室性早搏,减少心源性死亡率。先天性长QT综合征并发的尖端扭转性室速,也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治疗。
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等发生室性早搏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长期服用肺纤维化等副作用发生率高。静脉应用可终止稳定的持续性室速发作,或用于同步电复律后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
用于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
用于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性期前收缩,但对于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严重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者应慎用。
如缬沙坦、贝那普利等,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等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长期应用可通过改善心功能而减少或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用于合并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无心脏起博条件时,可以临时提高心室率。
射频消融术适用于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窦、左心室间隔等特殊部位的室性早搏且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者;或者反复诱发的、形态单一的、呈持续性且发作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或具有转复除颤功能的心室同步起博器治疗发生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35%),以及发生室颤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应植入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或实施具有转复除颤功能的心室同步起博器(CRT-D)治疗。
心脏起博治疗用于合并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或心室停搏者,病情紧急时可用心脏临时起博,有条件者尽早给予永久性心脏起博治疗。
合并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者应低盐低脂饮食,可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过饱饮食。有低钾血症者,应注意补钾治疗,可以多食用香蕉、桔子等含钾丰富的食物,必要时可以服用氯化钾缓释片,但合并慢性肾衰患者应慎重使用含钾丰富的食物,应监测血钾,避免出现高钾血症。
电复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首先考虑同步电复律。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立即给予体外非同步电复律。
心肺复苏:院外发生心室颤动时,目击者应立即实施徒手心肺复苏,住院患者发生室颤时,非同步电复律和心肺复苏同时进行。
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易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预后一般比较好,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如果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时有心脏性猝死的可能。应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病能否治愈与其类型有关。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单源性室性早搏、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可治愈,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室性心律失常为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单源性室性早搏、偶发的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随时有心脏性猝死的可能。院外发生的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仅有30%可能幸存,幸存者中约50%在住院期间发生死亡,30%在随访3年终会发生死亡,使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者,明显改善长期存活率。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如有不适,应及时复诊;如初次服用胺碘酮等药物治疗,应半月随诊一次,随着剂量调整可1月复诊一次,心律失常控制良好病情稳定者可每3~6个月复诊一次;植入型ICD或心脏起博器治疗者,第一年应2~3个月复诊一次,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故障和电池耗竭。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应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过饱饮食,必要时可以少食多餐。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以及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限制食盐,每天食盐<6g。
禁烟酒、不饮用浓茶和咖啡,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水分的摄入。
选择低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可以少食多餐。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按时服用药物,治疗心脏等基础疾病的同时,通过适当运动、心理指导、情绪管理、及时心电图监测等加强管理,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按时服用改善心肌血供、控制心律失常、降脂等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常服用。
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活动要缓慢。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指导病人进行自我心理控制,避免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耐心向患者解释患病的有关防治问题和乐观预后。
居住环境应安静、舒适,同时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用力。
既往有老年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如有心悸、头晕、乏力等不适,应及时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严格观察血压、心电图及心功能的变化,必要时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或种类。
应用ICD或起搏器治疗者,应注意药物的影响、信号的干扰、电池的使用情况等,同时应注意是否有血栓、干扰等并发症。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情绪波动、疲劳等诱发因素,对于心肌急性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应及时治疗,发现心律失常者应积极应用药物或电复律等治疗控制病情。
对于60岁以上尤其是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者,宜及早开始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的筛查。必要时3~6个月筛查一次。
对于有心悸、乏力、头晕、一过性黑朦患者应进一步进行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盐。
适当锻炼,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指标。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因素
有过晕厥病史,或有恶性心律失常、完全性传导阻滞病史者,应尽早实施ICD或心脏起博治疗。
4589点赞
[1]王吉耀.内科学(八年制)[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1-239.
[2]李继唐.现代老年常见病诊疗新进展[M].金盾出版社,2012,175~18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