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在甲状软骨上缘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创伤性栓塞的发病率以颈内动脉较高。因颈内动脉主要为脑和视器供给血液,故栓塞后果较严重。颈内动脉栓塞可发生于其颈段、岩骨段、海绵窦段或床突上段。据70例的分析,发生于颈段者占85%,岩骨段占10%。颈内动脉栓塞多发生在颈部挫伤后,患者可有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病征,此为颈内动脉栓塞的特征。解除血管痉挛和抗凝血治疗,可控制血栓发展。必要时行颈内动脉取栓手术。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外伤、颈动脉遭到突然的牵拉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的形成,进而发展为栓塞,好发于外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颈动脉被外力牵拉或直接挫伤后,富有弹性的外膜往往保持完整,而内膜和中层最易受损,内膜撕裂损伤后,其创面形成血栓,血栓逐渐加大,可引起颈动脉完全闭塞。
若动脉内膜和中层因挫伤而撕裂或中断,在较高的动脉压作用下,可引起内膜广泛性剥离,形成剥离性动脉瘤,形成栓塞,在原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更易发生。
诱发颈动脉创伤性栓塞的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本身就存在颈部的动脉血管问题,一旦挫伤后可导致血管中的硬化快脱落而形成栓塞。
头部转头过度拉伸或扭转导致颈动脉与颈椎碰撞,导致颈动脉管壁收到挫伤,易诱发颈动脉创伤性栓塞。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目前尚无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的好发人群主要是外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患者的症状相对典型,主要包括颈部血肿、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偏瘫、短暂性大脑缺血发作等症状,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暂无其他的并发症。
颈动脉挫伤后,在颈上三角,颈前三角区可有血肿形成。
常先于其他神经系统的病症而出现,系伤及颈内动脉邻近的上颈交感链和第1颈神经节所致。主要包括瞳孔缩小、上眼睑的下垂、面色潮红、鼻塞等症状。
患者可由于大脑供血的短暂性不足出现偏瘫、眼震、不能说话、步态不稳等表现,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
从受伤到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征之间有一个清醒的间隔期。这是颈动脉挫伤的一个特征。因血管挫伤后,从血栓形成到完全阻塞动脉管腔,而出现神经系统病变,需有一个过程,时间从数小时至2周不等,平均为24h。
因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使大脑缺血软化,常出现单瘫或偏瘫,但患者神智清楚。
如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已有栓塞,触诊面动脉或颞浅动脉,其搏动消失。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主要引起患者的大脑可逆性功能障碍,暂无其他的并发症。
当遭受外伤后出现颈部的血肿,伴眩晕、瞳孔缩小等症状表现时,请立即前往医院就诊,行相关的体格检查、颈动脉造影等,以明确诊断为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注意与脑部肿瘤、硬膜下血肿相鉴别。
当外伤后出现颈部血肿、瞳孔缩小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进行排除性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当患者未能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出现偏瘫、步态不稳时,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大多数患者就诊于神经内科,因为颈动脉创伤性栓塞大部分表现在神经内科的诊疗范围内。
需要手术取栓的患者要联合血管外科进行会诊和手术治疗。
若患者症状表现较为强烈如偏瘫、步态不稳等,需立即就诊于急诊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从发现颈部血肿症状到来医院就诊隔了多长时间?
目前主要以什么症状为主?
有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血管基础病?
平常口服哪些药物?
是否有明确的颈部牵拉等外伤史?
有没有因血管疾病进行过住院治疗?
是颈动脉创伤性栓塞重要的直接性检查之一,主要目的是检查患者的相关神经系统反射是否存在,是否伴随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等表现,可对疾病有初步判断。
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是否有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史,是否有明确的颈部外伤史,是辅助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
确诊颈动脉创伤性栓塞的重要检查,可明确栓塞的具体位置,从而制定具体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方案。
可帮助医生诊断患者的血流生理参数,观察脑底的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生理参数是否发生异常,辅助颈动脉创伤性栓塞的诊断。
主要目的是观察血栓的情况以及颈部的血流情况,可以对疾病进程有明确的判断。
主要观察血栓的具体位置和大小,从而觉得是采用药物溶栓还是手术取栓治疗。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的诊断较为明确,一方面,症状表现上出现颈部血肿、Horner综合征、偏瘫、短暂性大脑缺血发作等症状,同时也可有明确的颈部外伤史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另一方面,体格检查可见明显的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颈部彩超、CT可见明确的血栓,颈部血管造影可发生明确的堵塞,两方面相结合,即可明确诊断颈动脉创伤性栓塞。
是症状表现上与颈动脉创伤性栓塞相类似的疾病,也可出现步态不稳、偏瘫等疾病表现,但脑部肿瘤患者一般不存在颈部的血栓,行颈部彩超或CT检查以及颈部血管造影时,无明确的栓塞症状,而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可见肿瘤,是其主要表现,且一般还会出现头晕、头痛、眩晕甚至昏迷等症状,可与颈动脉创伤性栓塞进行明确鉴别。
是症状表现上与颈动脉创伤性栓塞容易混淆的疾病,均可出现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如短暂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均可由于外伤导致,但硬膜下血肿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脑部,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可见明确的血肿发生,而创伤性颈动脉栓塞则不会出现此症状,且硬膜下血肿还可出现头痛、呕吐、吞咽困难等表现,通过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鉴别二者。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患者的总体治疗为长期持续性治疗,一般治疗以溶栓、扩血管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以妥拉唑啉、低分子肝素、氟桂利嗪为主,改善患者的栓塞症状。
一般治疗以溶栓、扩血管为主,通过接触血管痉挛、抗凝防治血栓继续扩大等方式治疗,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只能考虑手术取栓治疗。
是短效的肾上腺素α受体阻滞剂,可明显缓解血管痉挛,并有舒张血管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栓塞症状。
主要目的是抗凝治疗,防止已形成的血栓进一步扩大和新血栓的形成,但是应用前要排除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否则禁用。
是典型的钙离子拮抗剂,不仅对动脉有选择性作用,也对缺血性缺氧有保护作用,可用于颈动脉创伤性栓塞的辅助治疗。
颈动脉支架主要针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可改善动脉狭窄从而治疗栓塞,恢复患者脑部的供血,改善症状。
手术取栓适用于血肿引起大脑缺血性病变的加重,预示将出现颅内严重病变,主张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取出血栓,修复血管,可能比消极等待或保守治疗效果为好。但亦有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其预后,且手术后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并不低,仍主张非手术疗法,多为急诊抢救应用。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预后较差,虽然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患者经正规治疗后,部分仅需保守治疗的轻症患者可治愈且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但可能出现偏瘫、行动不便等后遗症。而且需要进行手术的重症患者,手术风险高,死亡率也高。患者服用药物后每1~2月需要进行复诊一次。
病情较轻的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患者经及时、科学的治疗后有可治愈,而重症患者或轻症患者未经及时治疗,致死率或致残率都较高。
治疗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的轻症患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部分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患者可能出现偏瘫、行动不便等后遗症。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患者服用药物的每1~2月需及时复诊,便于医生观察病情进展情况,行颈部彩超、CT等相关检查,同时也为药物的调整和应用提供指导。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患者的饮食调理较为重要,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的饮食护理比较重要,主要给予患者高蛋白饮食,限制患者进食相对油腻的食物。
术后能进食的患者可常规饮食,要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火锅等。
高蛋白饮食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方式,如鸡蛋、豆类、瘦肉等。
限制患者进食动物内脏、油炸、烧烤等相对油腻的食物。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患者要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术后要适当下床运动并进行相关伤口护理,同时注意患者症状有无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复诊。
需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若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剧烈,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
是疾病后期康复的重要方面,必须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同时适当应用抗生素。
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7天后可进行适当的下地活动,1个月后可正常活动,非手术患者要适当锻炼,可促进疾病的恢复,以游泳、慢跑等为宜。
主要是颈部的血肿是否缩小,相关症状,如瞳孔缩小等是否得到改善,是颈动脉创伤性栓塞病情监测的重要方面,若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复诊。
平时要防止外伤特别是头颈部的外伤,也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适当锻炼,同时患有自身基础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对于颈动脉创伤性栓塞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患者要每半年进行颈部血管彩超的检查,是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方式。
适当运动,可避免由于体脂含量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自身发生颈部血管栓塞的概率。
严密监测自身基础病特别是脑血管类疾病的进展,必须定期体检且行血管造影、彩超等针对性检查。
低盐、低脂饮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促进疾病恢复的重要措施。
注意人身安全,谨防外伤特别是头颈部的外伤,是避免发病的主要措施。
4343点赞
[1]张文博.早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创伤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治当中的应用.[M].包头医学:2020:01:19-20.
[2]张明铭.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篓的诊疗[M].创伤外科杂志:2019:11:07-08.
[3]王巍.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当中的应用[D].华北理工大学,20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