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在乳腺、食管、鼻腔、喉、阴道、阴茎等部位。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是指上皮组织和其下的结缔组织向表面或向基质内,呈乳头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但有恶变和治疗后复发的潜在危险。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不同,乳头状瘤分为乳腺导管内、食管、鼻腔内翻性,喉等常见的类型。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根据解剖学部位和组织学特征不同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两类。
食管乳头状瘤根据肿瘤发生部位不同分为食管上段、中段、下段三类。
喉乳头状瘤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按Lindeberg分类法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
乳头状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考虑与病毒感染、慢性炎症、激素水平、吸烟以及接触化学致癌物等有关,好发于有不洁性接触史的人群。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形成可能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慢性鼻炎等有关。
喉乳头状瘤的发生与病毒感染、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食管黏膜的慢性刺激以及病毒感染等考虑与食管乳头状瘤的发生有关。
乳腺乳头状瘤的发生与高的雌激素水平有关。
食管乳头状瘤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发病年龄14~79岁,中位年龄50岁。喉乳头状瘤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病率约占喉部肿瘤的20%~80%。鼻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较少见的良性肿瘤,约占全部鼻腔鼻窦肿瘤的0.5%~4.0%。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经产妇女,年龄以40~50岁居多,发病率占乳腺良性肿瘤的20%。
有不洁性接触史的人群,研究证实很多患者由于不洁性史而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导致肿瘤形成。
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不良饮食习惯造成食管黏膜慢性刺激,这是食管乳头状瘤的病因之一。
7岁前的儿童好发儿童型喉乳头状瘤,是由于胎儿分娩时经产道吸入HPV颗粒,直接传播所致。
乳头状瘤的症状由于肿块生长部位、大小等不同而表现多样。有的由于肿块较小,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有时由于肿块较大造成压迫或者阻塞而引起气道阻塞等严重的并发症。
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多以单侧单孔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常为血性或浆液性。部分患者体检时可触及乳腺肿物,多位于乳晕周边,挤压肿瘤所在区域,乳头相应乳管开口处可有血性或其他性质液体溢出。
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表现隐匿,有时可有血性或浆液性溢液,当乳头状瘤成簇生长时,有时乳房可触及肿物。
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上腹痛、反酸、嗳气等。
主要表现为肿块压迫阻塞引起的症状:干咳、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
通常表现为单侧鼻塞及鼻内肿块,伴有流涕;有时涕中带血,也可有头面部疼痛和嗅觉异常等。
表现为表面呈菜花状或绒毛状,外阴瘙痒,阴道前壁中段处长出一条赘生物,长约3cm,赘生物有蒂,基本上为圆柱状,末端数个指状隆起,赘生物的颜色及质地与阴道壁一样,触之柔软且有弹性,阴道分泌物增多等。
肿瘤为单发或多发,起初为体积很小的局限性乳头状隆起,随病情进展可沿冠状沟呈环形生长或布满阴茎头或包皮。瘤体大小不一,细而长,有末端分枝,淡红色。
随肿瘤扩大和累及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例如:喉乳头状瘤肿块较大出现急性气道阻塞,食管乳头状瘤肿瘤长大出现吞咽困难、咽喉部不适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溃破出血等。
多见于喉乳头状瘤,由于肿块较大造成声门和气管受压发生气道阻塞,临床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等。
当出现乳腺肿块、乳头溢液、鼻塞、呼吸困难、疼痛、上腹部不疼痛等临床表现时,应该尽早就诊于耳鼻喉科或相应科室,并做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但要与鼻息肉、血管瘤、癌及鼻腔淋巴瘤等病变鉴别。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肿块,并出现肿块压迫侵犯引起的疼痛、呼吸困难、溢液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因不同症状优先考虑去普外科、耳鼻喉科、乳腺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气道阻塞,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耳鼻喉科等。
有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者,建议去皮肤性病科就诊。
从开始出现不适到现在已经多久了?
肿块生长速度快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乳腺、鼻腔、喉肿块,疼痛、声嘶、乳头溢液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是否有不洁性接触史,不良饮食习惯等病史?
如超声检查、CT检查、MR检查,主要是评估肿瘤的部位、质地、大小、侵及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等。
是乳头状瘤的确诊检查,可通过穿刺活检或者切取活检等方式获取标本。
包括食道镜、耳鼻喉内镜等。主要是评估肿瘤形态、瘤体范围、侵及深度范围等,还可以取活检。
通过相应部位乳头状瘤的表现,如乳腺乳头状瘤有乳头溢液、肿块、疼痛等;喉乳头状瘤有干咳、声嘶、呼吸困难;鼻部乳头状瘤有鼻塞、肿块、头面部疼痛;食管乳头状瘤有吞咽困难、上腹部不适等表现,可初步考虑为乳头状瘤。
结合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是诊断乳头状瘤的金标准,可确诊为乳头状瘤。
鼻乳头状瘤主要与鼻息肉、血管瘤、鼻腔淋巴瘤等病变鉴别。鼻息肉、血管瘤、鼻腔淋巴瘤临床均表现为鼻部肿块,血管瘤的肿块超声影像显示与鼻乳头状瘤可区分。鼻腔淋巴瘤多伴有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鼻息肉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只有息肉较大时才会引起鼻塞,病理检查可最终鉴别。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腺瘤、囊性增生等乳腺良性肿瘤鉴别。乳腺腺瘤除了乳腺肿块外,一般很少出现乳头溢液。囊性增生一般与月经有关,月经前后囊性增生会有体积改变,乳头状瘤没有这种变化,病理是最终区分指标。
喉乳头状瘤与慢性喉炎、喉癌等鉴别。慢性喉炎、喉癌也会出现声音嘶哑、干咳等表现,喉炎还会有喉部疼痛及发热,抗炎治疗有效。喉癌是恶性肿瘤,局部疼痛常有,会出现消瘦、恶液质等全身症状,还会有转移后引起的症状,例如:骨痛、淋巴结肿大等。
食管乳头状瘤与食管息肉、食管癌等鉴别。食管息肉、食管癌也有食管肿块,但息肉的肿块只有较大时才会引起症状。食管癌多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的表现,患者多消瘦明显,最终也要依靠病理来鉴别。
乳头状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药物、激光等,治疗选择主要需要评估患者的个人体质因素、肿瘤生长部位等多方面指标。对于恶变的乳头状瘤还需要化疗、靶向等药物治疗。
对人乳头状瘤病毒有抑制作用,从而可以对由于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而发生的肿瘤有抑制作用。一般采用每月注射最大剂量,重复注射多次可治疗喉乳头状瘤。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对病灶施行西多福韦局部注射,对于大块病变,在2~4周内对相同部位进行重复注射。
干扰素为生物治疗药物,主要通过调动机体自身淋巴细胞,增强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研究表明干扰素对幼儿复发性乳头状瘤病有良好效果。
氟尿嘧啶是抗代谢类的化疗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可以单用或者与西多福韦联合用于治疗喉乳头状瘤。
贝伐单抗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使用后可以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使肿瘤因没有血液供应而发生坏死。
食管乳头状瘤手术治疗首选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病灶的方法有很多种,高频电切术是目前较为普及的一种。
外科手术是鼻乳头状瘤首选的治疗方式,其治疗原则是根治性切除肿瘤,但要考虑避免鼻面部的损伤,保留鼻腔功能。内镜下手术也是治疗的有效方法,在局麻下操作可避免广泛的手术,复发亦可再次行内镜手术。
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很多,主要包括腺叶(区段)切除术、象限切除术、皮下乳腺切除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术式选择主要根据病变性质、病变范围和精确定位而定。
喉乳头状瘤手术治疗包括:CO2激光切除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液氮冷冻技术、气管切开术等。
阴茎乳头状瘤:以早期手术切除为宜,同时行包皮环切术,以防复发,手术切除的标本应做病理检查。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紧急治疗方式,切开术后应尽早拔出气管套管,以免造成喉乳头状瘤的复发及下呼吸道的再生。
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多数手术后可以达到临床治愈,预后好。少数情况下,例如: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易复发,需要多次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恶变倾向,预后略差。需要定期复诊。
乳头状瘤多数能治愈,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易复发,有癌变倾向,总体癌变率为6%~15%。
多数情况下乳头状瘤对患者的自然寿命不会造成影响,发生了癌变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会缩短患者生存时间。
乳头状瘤术后一般需要每隔半年复诊一次,一般随访3~5年。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随诊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至4~6个月复诊一次。
对于食管、喉部的乳头状瘤手术前后需要流质饮食,饮食中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普通饮食即可。
饮食中增加增强机体免疫力食物,以利提高自身对抗疾病的能力。
对于术后患者做好手术刀口护理,勤换药、预防感染、出血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患者着宽松衣物,注意乳头溢液的情况。内镜术后患者观察是否有鼻出血、咯血、呕血等情况。术后1个月常规复检,4~6个月复诊等。
女性患者可以定期做乳腺的自检,以便及时发现病变。
日常勤洗澡、不要用力擤鼻,不要应用不洁器具挖鼻、挖耳等。
对小儿应注意避免其脏手抓挠等行为。
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病变不会转移,但有复发及癌变的可能,因此术后还是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对于高危型HPV感染、p53基因突变或Ki67升高的鼻乳头状瘤病例,在临床上可能具有恶性肿瘤的生长潜能,应注意密切随访。
由于肿瘤病因不明,无病因学预防措施。做好健康查体,争取肿瘤的早期发现,早诊断以及治疗。可以考虑注意预防病毒感染、避免多个性伴侣、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接触化学性致癌物等。
每年要做好妇科检查,从而可以早期筛查,提高早诊率。
对于有恶变倾向的鼻乳头状瘤病例、注意密切随访,争取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等。
规范个人行为,注意性伴侣单一,避免不洁性接触,注意个人卫生等。
养成良好的个人饮食习惯,以避免食管黏膜的慢性刺激等。
对于患有此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
4247点赞
[1]刘辉,王芳薇.中国食管乳头状瘤临床特点分析.临床荟萃[J].论著.2015:241-244.
[2]张东东,林昶.不同病理类型鼻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相关分析.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论著.2016:178-180.
[3]梁建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中国癌症防治杂志[J],综述.2014:318-321.
[4]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第3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645.
[5]程晓雪,王斌全.成人喉乳头状瘤的治疗现状.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综述.2017.289-291.
[6]李永湘,徐志文.小儿喉乳头状瘤的病因病理研究及治疗进展.医学综述[J].2008.14(9)1323-1325.
[7]郭亿超.王琪.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研究进展.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J].2012.19(5).242-24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