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肺动脉隔缺损又称主-肺动脉窗,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存在直接交通而两组半月瓣发育正常的心脏畸形,通常还伴有其他复杂的心血管畸形。主-肺动脉隔缺损主要由先天发育异常引起,常表现为心慌、气短、疲乏无力、发绀,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可得到提高。
Mori等根据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位置,作如下病理分型。
近段缺损。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上方,升主动脉左后侧壁与相邻的肺动脉干右侧壁之间。圆形缺损在主动脉右冠窦水平之上,右肺动脉起点下面。
远段缺损。缺损位于升主动脉较远侧,近右肺动脉开口起源处,右肺动脉口可骑跨在缺损处。
完全型或复合型缺损。指主动脉肺动脉间隔完全缺损,缺损位于半月瓣平面以下至左右肺动脉分支之间。1979年Richardson等根据胚胎学和外科治疗提出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经典分类。
同Mori分类近段缺损。紧靠乏氏窦上方的升主动脉内侧壁的近端型缺损。
同Mori分类远段缺损。位于升主动脉后侧壁更远端位置.上的缺损,通常在右肺动脉起始部附近。
缺损直接开口于右肺动脉。为圆锥干嵴对合不正引起主动脉肺动脉干不等分隔,升主动脉和右肺动脉间有缺损,使右肺动脉异常起自升主动脉。有时伴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弓峡部发育不良等畸形。
主-肺动脉隔缺损主要由先天发育异常所致,不具有传染性,母亲在孕早期吸毒、酗酒、出现宫内感染的胎儿,以及母亲在孕期服用某些药物、接触大剂量发射线的胎儿更易患本病,本病无明显诱因。
先天发育异常是主-肺动脉隔缺损的主要原因,胚胎发育时,一根动脉发生分隔,形成主动脉和肺动脉,若动脉主干分隔不完全,就会形成动脉干间隔缺损。
女性在孕期接触致畸因素,如服用某些药物、接触大剂量的放射线、吸毒等等均可诱发该病。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1%~0.2%。
主-肺动脉隔缺损为先天性心脏病,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若母亲在孕期接触大剂量放射线、服用致畸药物、吸毒、酗酒或出现宫内感染,则出生的胎儿有可能患主-肺动脉隔缺损。
母亲患有糖尿病会对胎儿有所影响,容易导致导致胎儿患本病。
主-肺动脉隔缺损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急、乏力、发绀,可有反复发热、咳嗽、咳痰等表现。并发症包括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低心排综合征等。
由于主-肺动脉隔缺损,心脏供血不足,心率代偿性加快,患者可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心脏供血不足可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缺氧,患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且呼吸困难逐渐加重。
由于机体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的症状,重者可有晕厥。
由于主-肺动脉隔缺损,心脏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现嘴唇、指甲青紫等发绀表现。
患儿可出现肺部感染,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由于心脏无法供应充足的血液,人体各组织、器官发育的原料不足,可出现发育不良,表现为记忆力差、反应慢、智力低下、个子矮小、体重偏瘦等。
主-肺动脉隔缺损是一种心脏左向右分流的疾病,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表现为呼吸困难、疲劳、乏力、运动耐量减低、晕厥、胸痛。
主-肺动脉隔缺损患者心功能失代偿可引起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全身水肿等症状。
主-肺动脉隔缺损患者血液由主动脉分流至肺动脉,导致体循环血流减少,出现低心排综合征,表现为心率增快、脉压变小、血压下降、四肢发冷苍白或发绀等。
患者若出现心悸、气急、乏力、发绀等表现,应及时到心血管外科就诊,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本病需与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瘤破裂等疾病进行鉴别。
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表现,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心悸、气急、乏力、发绀等表现,需及时就医。
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外科就诊。
有无长期心悸、气急等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以前经常得肺炎吗?
家人有无相似症状?
之前去过医院吗?做过什么检查?
最近精神状态如何?
多为窦性心律,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厚,合并肺动脉高压时,可表现为双心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厚。
左室明显扩大,或全心扩大,肺动脉圆锥凸出,肺血管影增多。但在严重肺动脉高压有肺血管梗阻病变时可出现肺野周边肺血减少,心脏增大不明显。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时,可见相应征象。
可在主肺动脉内探及双期血流信号,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超声心动图怀疑本病又不能确诊的患者,如估计肺血管床病变未到不可逆的程度,可先选择此项无创性检查。
对于合并多种心脏畸形的患者,或就诊较晚的患者,为判断手术适应证需要进行此项检查。
医生使用听诊器对心脏、血管进行听诊,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医生听诊时,在胸骨左缘第3、第4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如已有明显的肺动脉高压,可仅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检查示左心室肥大或左、右心室均肥大。胸部X线检查示心脏明显扩大,肺动脉段突出,升主动脉扩大。超声显像检查示升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有异常通道。右心导管检查示肺总动脉血氧含量明显高于右心室,右心室和肺动脉压力以般均有某种程度的增高,如导管自肺总动脉进入升主动脉,更可确诊。
导管粗大者在婴幼儿期即可出现咳嗽、心悸、呼吸快、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等状况。鉴别需要仔细地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内探及双期血流信号是两者的共同特征。动脉导管未闭血流信号位置高,有动脉导管存在的征象。
主动脉窦瘤破裂发病年龄大,有突发病史,会出现心悸、气急,可迅速恶化至心力衰竭,是由于主动脉窦基底环上的主动脉壁局部发育不良。超声心动图可见病变主动脉窦呈局限性隆起,波形中断,于舒张期脱入右心室流出道或右心房间隔下缘,以此鉴别。
主-肺动脉隔缺损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经短期手术治疗后症状可改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体外循环下修补术和介入手术。
该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为治疗主-肺动脉隔缺损的主要术式,建立体外循环阻断血流后,修补主-肺动脉间隔。
少数病例可以选择介入手术,利用导丝从血管进入肺动脉后,封堵主-肺动脉隔缺损。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速度快等优点。
此术式创伤比较小,安全性高,但并不适用于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患者。
主-肺动脉隔缺损患者预后较差,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患者死亡率较高。但若经正规及时的治疗,部分患者可治愈,治愈后一般对寿命影响较小。部分患者术后可仍有残余分流。术后应遵医嘱复诊,一般3个月一次。已有逆向分流的晚期患者,为单纯修补手术禁忌。
经过正规、及时的治疗,部分患者可治愈。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患者,手术死亡率较高。
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患者,手术死亡率较高,但本病若成功治愈,一般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对寿命影响较小。
部分患者术后可有残余分流,有疼痛、心悸、气短、乏力等表现。
应每3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持续6个月至2年。
主-肺动脉隔缺损患者饮食应以高蛋白、低脂肪、多纤维为主,提倡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易消化的食物和含钾量高的食物,少吃易发酵胀气、辛辣、刺激性食物。
先心病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多纤维为主,饮食结构以平淡为主,少量多餐。少食用易发酵胀气的食品如萝卜、洋葱、土豆等。食品要低盐,由于重盐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使小血管壁水肿,从而增加血液活动的阻碍,影响血压的恢复。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尤其是黄绿色的蔬菜,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防预胆固醇的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使血流畅通。先心病饮食要充分提供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C,有利于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当先心病病人发生心衰或者症状加重时,应该禁忌食用盐和少喝水,饮食以低盐为主不吃放碱的馒头和苏打饼干。刺激性食品、辛辣食品应严格禁忌,症状消失后可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多吃含钾量高的食品,比如苦瓜、香蕉等。
主-肺动脉隔缺损的日常护理包括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和避免感染。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理方面,家属应努力安抚患儿,增加其安全感,促使其配合治疗。此外还需注意,病情进展较快应及早手术,发绀或右向左分流者禁忌单纯修补手术。
严格限制病人活动量,避免患儿哭闹和情绪激动,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减少急性缺氧性昏厥的发作。
提供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避免过饱。婴儿喂养比较困难,吸奶时往往因气促乏力而停止吮吸,且易呕吐和大量出汗,故喂奶时可用滴管滴入,减轻患儿体力消耗。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患者术后应注意伤口敷料的干燥、清洁,避免沾水,如出现渗血、污染及时告知医生。
患者应遵医嘱开展运动,避免进行剧烈的有氧运动。
保持大小便通畅,不要憋尿和用力排便,如大便困难应遵医嘱使用药物促进排便。
术后密切监测病人心律、心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并维持在最佳状态。
患儿家属应努力安抚患儿,减少患儿对医院、医生和护士的恐惧情绪,增加其安全感,从而达到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本病病情发展快,一旦诊断应及早手术。
出现发绀或以右向左分流为主者禁忌单纯修补手术。
主-肺动脉隔缺损的预防措施主要针对孕妇,孕妇孕期戒烟限酒、积极治疗影响胎儿发育的疾病,可有效的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本病筛查方式主要为孕妇的产检,高龄产妇、有家族史者应尤其注意。
高龄产妇、有先心病家族史的孕妇应严格进行产检,若胎儿发育畸形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孕妇本人及其配偶应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孕前积极治疗影响胎儿发育的疾病,如糖尿病、红斑狼疮、贫血等。
积极做好产前检查工作,预防感冒,应尽量避免使用已经证实有致畸胎作用的药物,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对高龄产妇有先心病家族史、夫妇一方有严重疾病或缺陷者,应重点监测。
7563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3-25
[2]李瑞海,牛志伟,林杰,等.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4例[J].武警医学,2016,27(10):1027-1030.
[3]余正春,马小静,夏娟,等.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离断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4):260-262.
[4]李翠梅.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超声表现1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18):720-720.
[5]吴肇汉,秦新裕,丁强主编.实用外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57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