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炎指因为血管内壁刺激,造成血管壁发炎的现象,是下肢体表可视静脉发生的急性无菌性血栓性炎症。好发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以及其细小的属支。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以及劳累时疼痛加剧。患者在注射部位会出现条索状的红线,触及可以有发硬、发热的现象,并且伴有皮肤瘙痒的症状,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的常见疾病。一般更换穿刺部位,局部给予热敷,使用抗炎止痛药,症状可改善。
由于固定不当导致针管滑动或管径太粗而刺激血管壁,导致发生下肢静脉炎。
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下肢静脉炎的原因。
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创伤、一些大型的手术、妇女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下肢静脉炎的发生。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的习惯如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长期呆在潮湿的环境里也会诱发静脉炎。
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等。
在临床上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引发机械性下肢静脉炎。
操作技术不良:因操作不规范引起感染,既而引发细菌性下肢静脉炎。
不适当的穿刺部位: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导致机械性下肢静脉炎。
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导管针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引起感染,造成细菌性下肢静脉炎。
固定方法不当: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反复刺激血管壁引起机械性下肢静脉炎。
输液的液体浓度酸、硷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刺激血管壁,引起下肢静脉炎。
病人本身的病理生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容易发炎。
下肢静脉炎是指静脉无菌性炎症,常常指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人体表面的静脉,病情比较轻,通常可自行缓解,但有约11%的浅静脉血栓会蔓延至深静脉引起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女性静脉炎发病率较男性高4~6倍,可能与女性更容易患静脉曲张有关。静脉炎多发生于下肢,身体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常与静脉曲张伴发。
反复输液易破坏静脉管壁,引起炎症反应。
静脉曲张导致血流淤滞,血流的流动会非常缓慢,出现表浅静脉炎。
合并多种疾病,如糖尿病等,溃疡愈合困难,容易引起静脉炎。
导管长期机械性刺激,可导致静脉炎。
部分下肢静脉炎患者注射部位有烧痛、紧绷、发胀感,随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索状的红线,触诊有时会有发硬、发热的感觉。输液流速可能不变、减慢、或停止,其取决于血栓形成与否,与造成阻塞的状况。
早期表现患肢肿胀,可凹陷性,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劳累后加重,休息抬高患肢后缓解。随病情发展,出现患肢营养障碍,皮肤瘙痒、脱屑、色素沉着呈黑色,湿疹样皮炎,可伴静脉曲张。后期出现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长期溃疡可导致皮肤癌变。
初期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可触及皮下硬结或条索状物,压痛。炎症消退后皮肤色素沉着呈黑色。可反复多次发作,位置不定,呈游走性。
典型的肺栓塞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晕厥三联征。有静脉系统疾病史,比如静脉栓塞病史,或严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或近期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更应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血液淤滞,血氧供应不足,同时因血液流速慢,导致免疫细胞不能快速清除入侵身体的病原体和清除死亡的细胞,最终可导致患病肢体表面慢慢坏死产生溃疡。
下肢静脉炎中血栓性下肢深静脉炎,随病情发展可形成血栓,一旦脱落会造成危险。
下肢静脉炎为自限性疾病,症状轻微可无需就诊。若症状不缓解,可于医院血管外科就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对于有明确危险因素的患者,结合体格检查等,往往可以做出诊断。为了进一步明确血栓情况,还需要结合彩超、CT等检查。
症状明显且不能自行缓解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对于有明显危险因素患者,如糖尿病,及时就医。
怀疑有深静脉血栓情况,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皮肤溃疡不易愈合症状,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的症状,去呼吸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最近是否有输液史?手术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腿部酸胀、不适的感觉,尤其在活动的时候会加重,是否出现患肢营养障碍,皮肤瘙痒、脱屑、色素沉着呈黑色,湿疹样皮炎,伴静脉曲张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用于判断是否感染。医生需要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的增高与否,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在抗凝治疗前,需要检查凝血功能,明确是否有抗凝禁忌。在抗凝后一段时间,也会复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值等凝血指标,调整药物用量。
最常用的无创静脉检查方法,不仅能观察静脉壁有无增厚,而且能有效判断静脉是否存在血栓、血栓范围,是否蔓延到深静脉,还能帮助判断血栓新旧,在静脉炎临床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静脉造影是静脉疾病检查的金标准,不仅能判断有无血栓、血栓范围、静脉壁是否光滑,而且能判断静脉瓣膜功能。缺点是有创操作,且需要身体注射造影剂,存在一定风险。
对于疑似肺栓塞患者,且伴有呼吸症状或三联征象(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应进行肺动脉血管CT,或通气灌注扫描以排查。如果两种检查都是不确定的,而且高度怀疑,则需常规的肺血管造影。
根据病史如静脉栓塞,下肢病变静脉区红肿索条状、疼痛和压痛及检查可以临床初步诊断,静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判断有无深静脉血栓、血栓范围、静脉壁是否光滑,而且能判断静脉瓣膜功能。
静脉曲张多由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或静脉回流障碍造成,轻症者表现为程度轻、范围小的浅表静脉蜿蜒、迂曲、扩张,无其他症状和体征,重症者可见患肢明显肿胀、酸痛,以及踝部严重的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而血栓性浅下肢静脉炎多表现为沿静脉走行区域出现疼痛伴条索或结节,可见病变局部浅表皮肤发红。二者根据症状的不同可鉴别,静脉曲张可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
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稍隆起,压之退色,局部皮肤温度高伴有烧灼样疼痛,可高热畏寒。
表现为肢体增长、增粗,浅静脉异常增大并曲张,皮肤血管瘤是三联征,下肢静脉造影可以发现深部静脉畸形形成部分缺如,分支杂乱。
可出现相似的临床表现。
下肢静脉炎根据疾病类型不同,治疗方式大相径庭。它的治疗方式取决于不同的病因、病理类型,血栓范围,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辅助检查的判断结果。而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如物理治疗、抗生素治疗、止疼对症治疗、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等,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判断。
疾病类型不一样时,一般治疗可能存在相互矛盾,需根据病情进行治疗。
病因疗法:如去除导致静脉炎的静脉导管。
加压疗法: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应当使用医用级别的弹力袜;穿弹力袜时,应当覆盖到静脉受累的全部区域范围。
物理疗法:局部可采用冷、热敷等促进炎症吸收,镇痛。
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静脉炎,需要患者制动;而无血栓的浅表性静脉炎,鼓励患者多运动。
如果合并皮肤溃疡或淋巴感染,可应用一些抗感染药物,合并细菌感染者,需根据感染细菌类型对应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哌酮。
对于浅静脉炎的患者,如果静脉累及范围比较广,尤其还累及深静脉时,除了上述的保守支持治疗以外,医生还会结合具体情况,建议抗凝治疗。常见的抗凝药物如口服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效确切、使用简便、安全。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可以减轻静脉炎引起的疼痛感。
下肢静脉炎的类型,范围,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指征亦不相同。
当超声证明血栓累及范围比原发部位更大,并蔓延到股部大隐静脉时,为预防血栓向深静脉蔓延,应做大隐静脉剥脱或隐股静脉结合点结扎。
如果怀疑为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立即切除全部累及的静脉段,切口完全敞开待二期缝合,或者以后做皮肤移植。
如因静脉曲张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应将病变累及的曲张浅静脉连同血栓一并切除。
下肢静脉炎预后通常较好,如果同时出现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则病程可能更长,抗凝时间可能需要3~6个月。患者有可能再次复发。合并深静脉血栓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时有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
下肢静脉炎一般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感染、复发的现象,较顽固。
下肢静脉炎经过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下肢静脉炎后期出现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长期溃疡可导致皮肤癌变。
服用抗凝药物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下肢静脉炎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补充蛋白质,增强免疫力。应少食多餐,注意营养均衡,控制好热量,避免暴饮暴食。
有助于排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2.多吃黑木耳等食物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高脂血症。
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2份标准量,1份标准量为啤酒285毫升,红酒100毫升,白酒30毫升。
下肢静脉炎患者平常应适当步行锻炼,多穿戴弹力袜,避免久站久立,卧床时患肢抬高以防止血液淤积。降低血液黏稠度,纠正基础疾病。
对于因静脉置管引起的静脉炎,可热敷,每天4次,每次20分钟。
对于凝血高危因素的人群,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或者预防性应用紧裤袜。
长时间坐飞机旅行,注意时不时走动,避免血液长时间聚集在腿部。
避免下肢外伤,一旦发生外伤或足部霉菌感染应及时治疗。
下肢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促使血管侧支开放,增加血流。
医生会要求诊断后7~10天左右,进行复查随访,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进展。
在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时候,应当按照医生要求,定期随访测查血凝水平。
下肢静脉炎患者术后卧床需抬高患肢,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严重后果,如肺栓塞。
下肢静脉炎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目前暂时没有彻底有效的预防措施。日常积极锻炼,改善生活方式,保护血管健康,有助于减少发病风险。
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如糖尿病患者,密切注意下肢情况,一旦出现红肿,溃疡,应及时就医。
对于下肢静脉炎中血栓性下肢深静脉炎患者,应进行肺CT检查,排除肺栓塞可能。
避免下肢外伤,一旦发生外伤或足部霉菌感染应及时治疗。
多运动,合理的下肢功能锻炼能防止肌肉萎缩,促使血管侧支开放,增加血流。
年龄大的老人条件允许情况下多走动,避免久坐或久卧。
改善生活方式,多吃水果、蔬菜,戒烟限酒,防止血管受到损伤。
4879点赞
[1]蒋米尔,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26-628.
[2]刘存发,陈剑秋.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综合治疗73例[J].中华普通外科志,2013,28(6):472-473.
[3]韩方媛,蔡善君,谢兵等.视网膜中央静脉炎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联合阻塞一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8,34(3):283-284.
[4]李瑞香,吴南,侯昭晖.耳源性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和治疗(附6例病例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15(4):447-4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