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恐怖障碍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份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恐怖障碍不等于恐怖症,它是正常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儿童对周围客观事物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环境、教育,而其中又以父母的行为方式、教育方法的不当为主。其治疗应了解病因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如怕猫、狗、蛇等,有的甚至到精神失常的程度。
怕与父母分离、怕生人、怕当众讲话、怕拥挤、怕上幼儿园和学校、怕考试。目前发现怕考试、怕见老师、怕上学的儿童有增多趋势。
怕出血、怕鬼怪、怕流氓、怕传染病、怕生病、怕死等。
怕黑、怕闪电雷击、怕独自关闭室内、怕登高等。
我国近几年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患儿认为学校某些情景使他们害怕,如老师过分严厉、教学方法粗暴,或有恃强欺弱的学生,自己学习成绩差怕父母、同伴讥笑等,故而患儿多次拒绝入学,当家长催促时则会出现焦虑和惊恐,一到学校或接近学校时就逃走,坚决拒绝上学。有的儿童在上学当日清晨诉说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呕吐等不适,往往周一出现较明显,而以上症状在节假日不出现。
儿童恐怖障碍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环境和教育因素,其中以父母的行为方式、教育方法的不当为主,部分患儿伴有遗传因素。
包括对自然现象、学校环境以及其他社交环境等,患儿对环境的不适应、惧怕,产生回避或退缩行为,导致本病的发生。
如父母的溺爱、过度保护或对孩子过高、过严的要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等,都会导致儿童恐怖障碍。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儿易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发生儿童恐怖障碍。
儿童恐怖障碍多慢性发病,病程较长,无明显诱发因素。
儿童恐怖障碍较少见,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女孩较男孩多见。
恐怖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验的影响,遗传因素是儿童恐怖障碍的一个重要病因,有精神性疾病家族史的患儿更易患儿童恐怖障碍。
儿童恐怖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分恐惧、焦虑,并因强烈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影响日常生活。惊恐时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本病可并发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等疾病。
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恐惧、焦虑,惧怕的内容具有不稳定性,反映了儿童所处的环境特点及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
患儿由于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恐惧而产生回避或退缩行为,持续时间较长,不易随环境、年龄变化而消失。
部分患儿还可见到心悸、出汗、脸色苍白、尿频、瞳孔散大等症状。
儿童恐怖障碍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常易并发焦虑症。焦虑症表现为发作性、境遇性,无焦虑的具体对象。
是由恐怖症中的强迫性情绪演化而来的,故恐惧症患者有很多强迫性格特征或一些强迫症状。
儿童出现明显恐惧、焦虑情绪,家长应尽快带其向医生寻求帮助,明确儿童恐怖障碍的诊断,优先选择儿科或者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症状是否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引起。儿童恐怖障碍要与正常恐惧、儿童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相鉴别。
患儿出现过度恐惧、焦虑,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患儿出现恐惧、焦虑情绪,并出现回避、退缩行为时,应及时就医。
优先选择儿科或精神科、心理科就诊。
患儿出现尿频等症状时可选择相应科室就诊,如泌尿科。
恐惧、焦虑的情绪的持续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过度恐惧、焦虑,有回避、退缩行为等)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父母是否对孩子过于严厉?
核磁共振检查通常无异常表现,提示脑部无实质性损害,排除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恐怖、焦虑等症状。
患者脑电图通常表现正常,排除脑部实质病变,提示恐怖、焦虑情绪不是由脑实质病变引起的。
对于患者是否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进行评估,有助于本病的辅助诊断。
通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由于强烈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影响日常生活。
惊恐时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排除正常恐惧、儿童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等其他疾病。
正常人对某些事物或场合也会有合理的恐惧心理,应从恐惧发生的频率、程度以及是否伴有植物神经症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儿童恐怖障碍恐惧的发生频率、恐惧程度明显较正常恐惧高,且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
家族中有精神病遗传史的儿童精神分裂症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孤僻、冷淡、言语减少、缄默、刻板重复、言语含糊不清等症状,与儿童恐怖障碍表现出来的恐惧、焦虑、退缩有明显不同。
又称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或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而儿童恐怖障碍少见情感高涨或低落、幻觉等表现,可资鉴别。
可分为发作性和非发作性。发作性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四味、精神运动性发作、情绪变化等。非发作性则表现为类精神病性障碍、情感障碍、人格改变或痴呆,其症状与儿童恐怖障碍明显不同,可准确鉴别。
儿童恐怖障碍的治疗首先要了解引起儿童产生恐怖障碍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要尽量早期治疗,首先排除躯体疾病是否存在,让患儿了解治疗目的,父母参与合作,鼓励患儿上学,延长留校时间。
首选氯丙咪嗪,由小量开始,对年幼儿童密切观察,6岁以前小儿不宜用此药。其次可服用多虑平,使用药物前后定期进行心电图、肝功能、血象检查。常见药物副反应有轻度口干、头晕、食欲下降、便秘,出现严重副反应者应减量或改换治疗。
可选用安定、佳乐定、舒乐安定、安他乐等。安定具有镇静作用,小儿不宜服用过多;佳乐定有明显抗惊恐作用,但对有精神抑郁的病人应慎用;舒乐安定为新型抗焦虑药,镇静效果佳但毒性较大,应谨慎选择服用;安他乐适用于轻度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状态,6岁以下儿童慎用,婴儿忌用。
该疾病无需手术治疗。
儿童的恐怖障碍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条件反射的作用不断习得的,因此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循序渐进地消除其恐怖心理和行为。一般的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让其逐渐适应,最后达到消除恐怖障碍的目的。
许多儿童的恐怖障碍的产生是受了家庭成员的影响,因此在治疗中不能只孤立地治疗儿童的恐怖障碍,而是要了解患儿行为、情绪问题发生时的整个背景情况及其对患儿的影响。
通过对患儿进行解释、安慰、鼓励、疏导感情、调整环境等处理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治疗主要为了减轻患者的预期焦虑,鼓励患者重新面对害怕的情境和事物。
儿童恐怖障碍预后与是否能够获得及时正规的治疗有很大关系,病情轻者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多能治愈,儿童恐怖症的预后还和恐怖对象的多少有关,单一恐惧症预后良好,复合型则预后较差。
本病病情轻者,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多能治愈。患儿病程迁延,有慢性化趋势,若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正规治疗,则会导致病情延长,预后变差。
本病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治疗后1个月进行复诊,随访内容主要包括症状有无缓解,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等内容。
儿童恐怖障碍通常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搭配均衡、丰富即可。
对于儿童恐怖障碍患儿的的护理,家长要注意指导患儿正确口服用药,家长要合理指导患儿饮食,预防营养失调,保持机体代谢平衡;患儿要适当参与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减轻恐惧、焦虑的情绪,家长要鼓励患儿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家长要了解各种口服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儿正确服用。
鼓励患儿适当参加娱乐活动,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清现实的危险刺激和想象中的危险刺激,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不要用恐吓、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恐惧、焦虑情绪发生的频率、程度以及有无植物神经症状的出现等方面。
儿童恐怖障碍的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解释、疏导,使患儿对自己恐惧的事物和情境重新建立新的认识,了解自身恐怖障碍产生的根源。对于儿童恐怖障碍患者的护理,护士要注意调整好自己,与患儿保持良好的关系,熟悉并掌握心理治疗的方法,还要注意与医生和心理治疗人员的沟通和密切合作。
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溺爱孩子,也不能采用恐吓、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患儿治疗的同时,家长也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儿童恐怖障碍的防治,不仅要改变患儿的行为,同时也要改变患儿父母的行为,如帮助孩子分清现实的危险刺激与想象中的危险刺激,不要采用恐吓、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等。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尤其注意关注学龄前儿童和青春期儿童,当儿童出现异常的恐惧、焦虑情绪时应及时就医。
要从小加强儿童的性格培养,使其有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
教育方式要正确,提倡讲科学、讲道理,不要用鬼神、怪物、关黑房子等手段威吓孩子。
父母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示范作用,不能无故怕这怕那。
4318点赞
[1]段继承.实用经典心理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14:110-112.
[2]易法建.实用心理医学全书.心理医生[M].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525-527.
[3]郑晓边.儿童异常发展与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05-210.
[4]傅宏.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8-73.
[5]何伋.精神病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05-80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