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累及直肠壁,在直肠壁内非癌性生长,受卵巢激素周期性影响,产生肛门坠胀、里急后重、经期便血等临床症状的疾病。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组织学上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具有增生、浸润、种植、复发、恶变等恶性生物学潜能。
虽然关于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不少的进展,但是至今未完全阐明,目前有经血逆流与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淋巴及血型转移学说、免疫学说以及遗传学说五种学说。
经输卵管移行学说认为在月经期间脱落的子宫内膜碎屑可随经血倒流入输卵管,然后由伞端溢出,移植于盆腔腹膜、卵巢等组织的表面,继续生长,最后发展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良性转移是指子宫内膜碎屑偶然进入淋巴管或静脉血管而播散至诸,如腹膜后淋巴结、输尿管、肺、胸膜、胃肠道、下肢、手、臂等部位。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认为人体中的某些组织,如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盆腔腹膜、脐、腹股沟疝囊以及阴道直肠隔等均起源于体腔上皮,具有潜在的化生能力。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或与子宫内膜极为相似的组织。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有遗传因素存在,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可能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的遗传性疾病。
异位子宫内碎片的种植或排斥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在患者患有异位膜症时,均证明有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异位症与全身免疫现象有一定联系,异位症病人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险2倍于正常人,出现抗核抗体或狼疮抗凝物的频率较高。现已证实子宫内膜抗原主要存在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且异位症病人的血清中可测出抗体。
医源性因素是指由医务人员在做手术时,意外地将子宫内膜移植于切口处,而于日后在切口瘢痕内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经期同房可促进经血逆流,诱发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月经期间运动比较剧烈,也可导致经血逆流,诱发直肠子宫内膜异位。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30岁左右的育龄妇女,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率高于多生育者。不孕症女性患此病的概率是正常妇女的7~10倍,发病率高达20%~40%。偶见于青春期发病,多于梗阻性生殖道畸形有关,而青春期前如婴儿、儿童或青少年极少发生。绝经后,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将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而萎缩退化,再发病者极少。
生育少的女性。
育龄晚的女性。
生殖道有畸形的女性。
患有不孕症的女性。
有家族史的女性。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其症状除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般表现痛经、性交痛外,还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肛门憋坠,甚至有周期性少量便血,严重者可因直肠或乙状结肠肠腔受压而出现肠梗阻症状。
约60%~70%的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痛经的症状,为继发性痛经伴进行性加重。患者多于月经前1~2天开始出现小腹和腰骶部胀痛,经期第1~2天症状加重,疼痛可向臀部、会阴及大腿内侧放射,月经后疼痛逐渐缓解。
内异症病灶位于直肠凹陷及直肠阴道隔的患者,因性交时触碰这些位置,可出现盆腔深部疼痛。
结直肠受累初期可有排便痛、腹部不适、腹泻等肠道症状,病灶较大或侵入肠黏膜时可出现便秘、血便等症状。多呈周期性,经前1天或经期加重,有时便血无周期,晚期病人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内的微环境发生改变,会影响精子的功能和卵子的质量,进而不利于受精过程与胚胎的着床。另外,内异症患者卵巢的分泌功能与子宫内膜局部免疫功能都存在异常,这些异常都会干扰受精卵的着床与发育。
经量过多或月经不规则与卵巢间质受到子宫内膜的侵犯破坏、卵巢周围重度粘连不能排卵、卵巢激素分泌失调等有关。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病灶受月经周期的影响,可出现与月经有关的周期性排便痛、血便、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
肛门坠胀是由于病损常常发生在子宫骶骨韧带、子宫颈后筋膜及直肠阴道隔,累及直肠前壁,并因月经期充血刺激直肠而引起坠胀感。
该疾病无明显并发症。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患者的身体危害较大,需要尽早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并结合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分析确诊。
如果有不孕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善检查。
出现痛经加剧、性交疼痛的症状及时就医。
出现剧烈腹痛情况,立即就医。
建议患者到妇科就诊,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症状出现的时间?
平时月经周期、月经量与行经时间?
是否有其他不适?
症状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
是否不孕?
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
之前是否做过人流术、剖宫产术、输卵管通液术等?
超声检查是针对直肠内异症的重要方法,可确定异位囊肿的位置、大小和形状,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均在96%以上。
核磁共振肠腔可以直接描述内异症浸润的深度,在判断深部浸润性内异症时,核磁共振是较经阴道超声及直肠超声检查更好的辅助手段。
其作为肠道病变的常用检查方法也可辅助诊断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但特异性与敏感性较低。
可见肠腔受压,环形狭窄,局部息肉、充血、水肿或局部挛缩,结肠活检多为炎性病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的水平常增高,但是由于卵巢、盆腔炎性疾病、卵巢恶性肿瘤都会引起CA125的升高,往往不具有特异性。因此,CA125检测用于诊断直肠内异症的意义不大,不作为独立的诊断依据,但有助于检测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和预测复发。
可发现肠壁周围组织明显变厚,直肠狭窄。
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也有助于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它可明确病变性质、部位及范围,并能进行活检。
有痛经、不孕症以及直肠刺激症状的患者。
血清CA125检查轻微升高,但不超过100U/ml。
B超发现直肠有囊性包块。
核磁共振T1显示高信号,T2部分或全部显示高低混杂信号。
组织学检查发现异位内膜组织。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发生在行经期妇女中,在月经期症状加重,多伴有痛经。而直肠癌多发生于中老年,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和直肠刺激症状,与月经无关。
直肠癌源于黏膜,在黏膜上出现隆起型或溃疡型病变,可沿肠壁向周围浸润,直肠指诊时可在直肠黏膜上触及明显的肿块,早期肿块可活动,指套上常染血迹。而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系由肠壁外向肠壁和黏膜侵犯,肠壁外和肠壁的病变要比黏膜重得多。直肠指诊时黏膜多完整,可以明显触及黏膜下硬节或包块,指套上无血迹。少数累及黏膜者可以明显触及黏膜上的结节状隆起与深部固定,移动度不大。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查阴道顶端或阴道直肠隔有大小不等肿块,较直肠指诊肿块大,这些体症与直肠癌不同。
钡剂灌肠显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直肠壁充盈缺损,肠壁周围僵硬,但多数病人黏膜完整,表现为肠腔外压迫,少数病变累及浆膜者可见到直肠前壁的大小不等的结节状影,与直肠癌有不一样的影像学表现。侵及直肠范围大者与浸润性直肠癌难以鉴别,术前行结肠镜检和病理活检可排除直肠癌。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未累及肠黏膜者,镜下见直肠前壁或侧壁隆起性包块,但黏膜光滑或仅有充血表现,侵及黏膜伴便血者易误诊为直肠癌。子宫内膜异位症侵及黏膜时也只表现为黏膜糜烂和息肉状突起,且病变多在2cm内,病理活检为慢性炎症。如果取病理时找到异位子宫内膜腺体,即可确诊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状况、妇科及肠道症状严重程度做到个体化,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尚未有严重肠道表现患者,可以考虑药物保守治疗以缓解症状,但不能达到根治目的。药物治疗也作为辅助治疗方法用于术前准备,以减少病灶血运、缩小病灶体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同时也是术后预防复发的重要方法,药物治疗的选择要兼顾效果及不良反应2个方面。
连续给予大剂量高效孕激素,可抑制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分泌,抑制排卵,诱导一种高孕激素状态的闭经以及其他一些类似正常妊娠的状况。此外,该方法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促其萎缩。常用药物有含高效孕激素类口服避孕药及高效孕激素,如甲羟孕酮(MPA)、孕三烯酮(内美通)等。
达那唑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睾酮衍生物,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用于治疗内异症,具有雄激素作用和蛋白合成功能,可造成低雌、孕激素环境,促使异位内膜和宫腔内膜萎缩,甚至引起闭经。另外,内异症的发病与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密切相关,达那唑也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体质量增加、瘴疮、性情急躁、潮热、毛发增多、声音低沉以及阴道淋漓出血等。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连续应用耗竭垂体促性腺素,从而使卵巢分泌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暂时产生类似绝经的表现。适用于不能使用甾体类激素治疗的患者以及内异症合并有肌瘤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内异症的症状,减小病灶,目前常用的GnRHa类药物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曲普瑞林等。
病灶仅累及直肠壁浆膜表面的直肠内异症患者一般无明显肠道表现,病灶较小时宜行病灶减灭术,具体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或腹腔镜下病灶内凝固术、电烙术、激光消融术等,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何种方式最为有效。
因存在较多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对于直肠内异症患者行结直肠切除术的指征尚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直肠内异症虽为良性病变,但直肠壁的内异症病灶具有向周围组织侵犯的恶性生长倾向,肠管切除是预防病变发生恶性转变的惟一方法。故累及结直肠壁肌层或更深的较大内异症灶需行根治性肠管切除术,如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直肠前壁盘状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
除根治性切除术外,异位症复发率较高。其复发率与病情轻重、治疗方法、随访时间长短以及统计方法有关。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的恶变可能性,但恶变率极低,低于1%。
一般可以治愈,但重症复发率比轻症高,病情越重复发越快。
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直肠子宫内膜患者每3~6个月复诊一次,复查项目包括内异症控制情况、生命质量、药物副作用、生育治疗、良恶性质监测。
直肠子宫内膜患者应以摄入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食物为总原则,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
不宜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是经前,会导致疼痛加重。
避免饮酒,饮酒过量也会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
日常生活中应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鱼类和干果等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类食物。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如果没有进行手术治疗,为了缓解疼痛,月经期间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手术后的患者应做好防护措施,预防复发。
注意经期卫生,避免经期性生活,月经期间应卧床休息,疼痛时可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尽量避免过度或过强的活动,以防止剧烈的体位和腹压变化引起的经血倒流。
遵医嘱口服药物,漏服药物可以补服的应及时补服。
定期体育锻炼,良好的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缓解疼痛。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定期复查直肠超声、CA125、卵巢功能,口服激素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的患者,还应复查骨密度。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出现绝经后又复发;疼痛节律性发生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囊肿过大,并且有明显增大的趋势;CA125明显升高;影像学病灶血流丰富等情况,应警惕恶变。
经保守型手术治疗者,术后复发率约40%,因此建议术后尽早怀孕,同时遵医嘱服用药物,减少复发的几率。
尽管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针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高危因素,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仍然可能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婚后一年尚无生育的女性,应进行不孕症相关的检查。
直系亲属中有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出现痛经加重、月经异常的情况,应及早筛查。
伴有月经失调和痛经的女性,应尽早生育。
若有痛经、经量增多或月经失调,建议口服避孕药,即可避孕,还能减少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有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情况,建议周期性服用孕酮类药物或避孕药,并坚持有规律的运动。
尽早治疗并发经血潴留的疾病,如处女膜无孔、阴道及宫颈先天性闭锁或粘连。
防止医源性异位内膜种植,尽量避免多次的宫腔手术操作。
4422点赞
[1]沈铿,马丁.妇产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77.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4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