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一种由丙酮酸激酶基因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是仅次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最常见的红细胞酶病,可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后者可由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引起。丙酮酸激酶基因异常可导致红细胞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强,致使红细胞膜钠钾泵供能障碍,最终导致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内破坏发生溶血,临床以皮肤和巩膜黄染、贫血、脾大为主要表现。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常需借助基因检测进行诊断。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多为先天基因突变所致,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患儿的丙酮酸激酶缺乏所引起,好发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婴幼儿。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纯合子患者丙酮酸激酶活性小于正常活性的25%,杂合子患者丙酮酸激酶活性约为正常活性的50%,前者有溶血性贫血,后者一般无临床症状。
丙酮酸激酶的功能是糖的无氧酵解过程中,磷酸烯醇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时,使ADP(二磷酸腺苷)转变成ATP(三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是红细胞重要的能量来源。丙酮酸激酶缺乏时,三磷酸腺苷产生减少,红细胞许多重要功能受到影响,可能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易在肝脾中破坏。如红细胞中Na,K-三磷酸腺苷酶在维持红细胞内高浓度K+起重要作用,若三磷酸腺苷不足,细胞丢失K+,引起红细胞出现皱缩,易在肝脾中遭到破坏,形成溶血性贫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在北欧血统的人群中高发。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此病亦呈现全球性分布,目前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所致的溶血已见全球多个国家。至今国内报道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所致溶血性贫血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
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先天性丙酮酸激酶基因异常导致红细胞溶血,常在婴幼儿出生时即有明显溶血表现。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典型症状是贫血、皮肤及巩膜黄染、脾大。其中贫血最常见,其次是皮肤及巩膜黄染,脾大相对不常见。少数患者也可出现伴有黄疸、胆石症和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导致大量红细胞在肝脾或骨髓内被破坏,导致体内血红蛋白降低,从而引起贫血症状,有头晕、乏力等表现。
大量红细胞破坏的同时产生大量胆红素,超出肝脏的转运能力,胆红素在体内淤积,导致皮肤及巩膜黄染。
大量红细胞在肝脾被破坏,导致脾脏反应性增大。
部分患者可有尿色加深、输血依赖、呼吸急促、精神难以集中、骨骼或关节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高胆红素血症、黄疸、胆石症、继发于胆道疾病的急性胰腺炎、脾脓肿等,是由大量红细胞在肝脾内破坏,引起肝脏、脾脏、胆道的炎症导致。
患者有皮肤及巩膜黄染、贫血、脾大等症状时,建议到儿科、血液科就诊,并进行外周血细胞检查、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法、丙酮酸激酶活性筛选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
多在幼儿出生时,做疾病筛查发现,直接住院积极接受治疗即可。
大多数患者为有家族史的婴幼儿,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否有家族遗传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贫血、皮肤巩膜黄染、脾大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尿色加深、黄疸、发热、胆石症、输血依赖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溶血性疾病的病史?
是否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
通过视诊观察患者有无贫血貌、皮肤巩膜黄染,通过触诊检查患者有无肝脾肿大。
检查患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一般在50~60g/L以上,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在2.5%~15.0%,且患者外周血中常可以见到棘形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
原理是还原型辅酶Ⅰ在紫外光下可以发出荧光。如果血样丙酮酸激酶缺乏,还原型辅酶Ⅰ就不被利用,丙酮酸就不会产生,荧光持续45~60分钟。
丙酮酸激酶活性定量测定是通过标准温度、pH和底物浓度下,用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还原型辅酶Ⅰ转化成还原型辅酶Ⅱ的量。
测定胆红素水平,评估肝、肾功能是否正常;测定血清铁蛋白水平,除外缺铁性贫血;通过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评估红细胞膜是否异常。
通过B超或腹部彩超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脾肿大或者脏器系统内部的结石。
典型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症状:贫血、皮肤巩膜黄染、脾大等。
相应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家族史。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是诊断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金标准。
部分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外周血涂片有红细胞体积偏小、深染等变化,有些伴有红细胞渗透脆性升高,易误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做家系分析予以鉴别。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反复输血患者可出现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特别是C3补体阳性,应根据糖皮质激素疗效和溶血特异性诊断指标加以鉴别。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无有效对因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对症处理为主,常用方法有输血、药物治疗、脾切除术、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效果因人而异。
由于丙酮酸激酶缺陷可有效增加血红蛋白释氧量,慢性贫血过程使患者对贫血缺氧产生一定耐受和适应性,因此是否输血不能以血红蛋白水平作判断,而应根据患者对贫血的耐受性等临床特征做治疗选择。但是严重贫血,特别是在1岁前需要输血治疗,在感染、妊娠等应激状态加重贫血时也需输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孕期一般可以耐受,贫血严重时需要在产前或产后输血。严重贫血孕妇可能出现胎儿发育滞缓,但是孕妇输血似乎不能减轻新生患儿的贫血程度。
丙酮酸激酶缺乏病理机制为能量代谢障碍,选用三磷酸腺苷口服制剂,对部分患者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
如维生素E、阿魏酸钠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叶酸、维生素B12等,增加患者骨髓造血对溶血的代偿能力,预防溶血危象。
去铁胺、去铁酮等,反复输血者应同时应用铁螯合剂,以避免继发铁过载。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明显升高,≥800×10^9/L时应服用抗血栓药,防止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
脾切除手术对改善贫血的疗效报道不一,多数切脾者获得明显改善,重度溶血患者术后减少输血量或无需再输血。是否选择切脾术,应视脾大程度、质感、贫血轻重、输血频率来确定。手术适应症主要为不能耐受贫血的患者,包括被迫终止妊娠的孕妇、依赖输血的患者和需要做胆囊摘除术的患者(以减少患者分别做两次手术的痛苦和费用)。原则上3岁前不宜手术,除非是依赖输血的重度患儿。
经济条件允许、治疗条件符合时可以考虑选择。国外报告一例同胞间移植成功病例,国内诊断1例丙酮酸激酶缺乏患儿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3个月复查丙酮酸激酶酶活力恢复正常、血象恢复正常,近期疗效显著。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痊愈,不会影响寿命。
大多数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经切脾治疗后痊愈。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经积极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一般于脾切除术后一周复诊,复诊时检查血液中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含量。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饮食调理的目的是促进患者血细胞恢复,防止因食物加重溶血现象,因此患者宜吃高蛋白质、高铁元素的食物,溶血发作时忌食高酸性食物。
如鱼肉,蛋白质含量高且内含有丰富的铁元素,有利于血红蛋白的补充。
如西红柿,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利于铁元素的消化、吸收。
辛辣刺激对于本病不利于恢复,且有加重诱发溶血的可能。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应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避免贫血及溶血进一步加重。
了解各类治疗此病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有贫血导致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平时应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复诊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及胆红素数量,根据血细胞计数进行相应处理。
患者溶血发作期应特别注意,避免劳累,忌吃酸性食物,如猪肉、牛肉、鸡肉、蛋黄等,以免加重溶血。
大多数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为遗传性疾病,有类似家族病史的孕妇应做好遗传咨询,检测致病基因,就生育问题早期进行处理。
对有类似家族病史的孕妇应做好遗传咨询,早期进行羊水基因检测,避免生下携带致病基因的孩子。
4247点赞
[1]邱局,程首超.丙酮酸激酶缺乏症2家系基因变异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20,38(02):120-122.
[2]万乾娅,郑以州,薛艳萍,薄丽津,徐艳,赵玉平.丙酮酸激酶缺乏症36例临床资料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7,30(02):214-215+219.
[3]阮长耿,沈志祥,黄晓军.血液病学高级教程[M].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7.08:44-4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