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是指事物成像在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不正的状态,远视发病部位在眼球,是眼科的常见疾病,当眼球屈光异常或眼轴长度发生改变时,即可发生,可根据远视度数高低或是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进行分型。
远视度数小于300度。
远视度数在300~500度之间。
远视度数大于500度。
远视度数比较低的患者,通过眼睛的调节作用可以正常视物,经过散瞳之后可以显露出真实的远视度数。
远视度数超出眼球调节作用的代偿范围,不经散瞳即可测出远视度数。
隐性远视与显性远视的总称,经过充分散瞳后即可测出准确度数。
远视患者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发病原因,受遗传和后天性因素的影响,并存在个体差异,应根据个人病情及既往病史综合分析。远视好发于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人、患有糖尿病的人、患有眼部肿瘤或眼部外伤的人,遗传、受到外伤等因素容易诱发。
在发育过程中,因遗传因素导致眼球发育停止或出现异常改变,使眼球的前后轴缩短,即轴性远视,是较为常见的发病原因。
因眼部肿瘤、炎性肿块等疾病压迫眼球造成的病理改变,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异常引起的病理性变化,或是眼部外伤引起的晶状体异常都可以导致远视的反生。
人在出生时眼的前后径较短,故很多婴幼儿表现为一种生理性的远视,眼轴随发育逐渐增长到成年后应当成为正视或接近正视。
遗传可导致远视的发生,因遗传因素患病者,大多数为病理性远视。
眼部外伤时,损伤晶状体时可导致远视的发生。
患有可以引起眼球结构异常或反生病理性改变的其他类型的疾病时,也可以引起远视。
远视在我国较为常见,各年龄均可发生。
远视可通过遗传获得,因内在遗传的因素使患者的眼球停止发育,从而使轴长小于正常长度,反生轴性远视。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反生病理性改变时可导致远视的反生。
眼部肿瘤压迫眼球造成的病理改变,或是眼部外伤引起的晶状体异常,也可以引起远视。
远视主要有远视物正常,近视物模糊、眼睛疼痛等表现,也可以出现散光、视疲劳,还可以有神经衰弱等全身症状,远视也可以出现弱视、内斜视等并发症。
隐性远视患者可无异常表现,多可通过自身调节代偿,超出代偿范围后需经散瞳才可测出真实度数,多表现为远视物正常,近视物模糊。
用眼时间稍长之后即可出现眼睛酸痛、酸胀等视疲劳的现象。
远视也可以发生全身症状,以神经系统改变为主,如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
眼部常见眼球较小、前房浅,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盘小、色红、边缘不清、稍隆起,类似水肿或视盘炎。
有伴随症状且6岁前未及时矫正的高度远视儿童,会影响视觉发育,可形成弱视。
度数较高的远视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也可伴有慢性结膜炎、眼睑炎等慢性炎症。
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及敏感期内,没有进行正确的验光配镜,长期处于一种视物模糊的状态可以导致弱视的发生,远视并发弱视时,早期通过配戴合适度数的矫正镜即可使视力恢复正常。
多发病于半岁以后的高度远视的儿童患者,是由于在眼睛的高度调节下发生过度集合导致。
患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对有疑似远视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到眼科就诊,以明确诊断。患者需要做眼底检查、眼科常规检查、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等来确诊,并与近视、老花眼相鉴别。
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重要,应重视体检中的眼科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发现眼科检查结果异常,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者日常生活中发现眼部异常表现,并出现视力下降、眼睛酸痛、神经衰弱等表现,高度怀疑远视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远视的患者,若出现视野受限、视觉异常、视力骤降等症状,甚至失明,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出现视力骤降、眼部突然剧痛导致摔倒、撞伤等意外事故时,去急诊科就诊。
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视觉异常、眼睛酸痛等)
既往都有过什么病史?
有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
近期都做过哪些治疗?
需要进行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测定、眼压测量等常规检查,结合既往病史确定患者的视力范围,了解患者目前的眼球状态,除外并发症。
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眼底病变,或是查看病变的位置及范围,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的表示出微循环的细微结构,及眼底毛细血管水平,更为直观的看到眼底病变情况,指导治疗。
主要检测眼轴长度、晶体厚度、前房深度,是否符合正常指标。
可以根据远视力正常、近视力降低、眼睛酸痛等表现,伴或不伴视疲劳、神经衰弱等改变,结合眼部检查结果可进行综合分析并诊断。
好发青少年人群,表现为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眼球突出及暗适应能力下降等,也可伴有视疲劳等改变,屈光异常时,可用云雾法或阿托品法进行鉴别,可以区分远视与近视。
也表现为视远物清楚,视近物迷糊,是由于生理性调节功能的异常而导致的视觉异常,配戴眼镜后只能看清楚近物,视远物模糊,而远视患者配戴眼镜后近物、远物均可看清楚,由此可进行鉴别。
远视患者需要依据患者既往病史、表现及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可通过配戴眼镜、角膜手术、晶状体手术来治疗。
注意用眼卫生,适度放松休息,缓解眼疲劳。
多吃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
远视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主要是进行配镜治疗,必要时可以手术。
适用于远视度数较为稳定者,包括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等手术方式,可以改变角膜的曲度,纠正远视性屈光不正。
适用于晶状体已经发生损伤或不可逆性病变的高度远视患者,需注意避免术后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
远视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配戴角膜接触镜、框架眼镜来纠正远视性屈光不正,适用于大多数的远视患者。
远视一般不会治愈,但可以维持视力,不会影响寿命,如果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摔倒、撞伤等意外事故,造成永久性伤害。远视患者要定期复查,避免度数增高。
远视多为眼球不可逆性的结构改变,通过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大多不能治愈。
远视经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症状,一般不影响寿命。
远视患者出现视力骤降、眼部突然剧痛时,可能会引发摔倒、撞伤等意外事故,可能会造成身体永久性的功能损害。
远视患者治疗初期应每周复查一次,达到治疗预期效果后可每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每年复查一次,若出现眼部剧痛、视野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远视患者的饮食调理应以维持患者的营养均衡为主,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避免因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下降引发其他的疾病。
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多进食富含铬、钙、磷、锌等元素的食物,如豆类、猪肉、黄油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猪肝等食物。
忌吃饼干、奶油蛋糕等含糖过多的食品,忌吃肥肉、鸭皮等油腻的食物。
远视患者的护理旨在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避免发生并发症或在发生时可以被及时发现并处理。
适度休息,放松眼部肌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用眼过度。
不用脏手揉眼睛,防止眼部感染的发生。
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运动,避免进行容易影响眼压的激烈运动,如蹦极、跳水等项目。
外出戴护目镜,避免强光直射。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视力检测及眼科检查,并保留好病历记录。远视的高风险患病人群,应定期进行散瞳后的眼科检查:
年龄小于40岁的人群,应每5~10年检查一次。
年龄在40岁~50岁之间的人群,应每2~4年检查一次。
年龄在55岁~64岁之间的人群,应每1~3年检查一次。
年龄超过65岁的人群,应每1~2年检查一次。
平常要注意精神愉悦、心情舒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远视患者或家属若不重视疾病的进展情况,可发生眼底的不可逆性改变或弱视、内斜视等并发症,应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对于远视的预防,患者要定期检查视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对于患有家族遗传病史的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始进行视力筛查。
对于患有家族遗传病史的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始进行视力筛查,儿童宜从第一次进行眼科检查开始,尽早干预,规避风险。对于有长期用眼或患有糖尿病、眼部肿瘤等疾病的高危人群,有条件下也应尽早进行筛查。
视力检测是较为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筛查方法。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用眼。
做好手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避免用力揉压眼部皮肤。
患有疖肿、毛囊炎等面部感染的患者,应先治愈所患疾病后再进行眼部手术治疗。
4889点赞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39-540.
[2]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