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短缩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下肢骨骼或关节病变出现的下肢不等长。下肢短缩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包括先天发育异常、感染、创伤、肿瘤等因素。本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下肢不等长、步态异常、肢体功能障碍,可导致骨关节炎、关节脱位的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病因治疗、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但多数患者不易治愈。
原发性下肢短缩即出生就有的下肢短缩,主要与先天发育不良有关。
继发性下肢短缩主要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创伤导致的下肢短缩。
下肢短缩的主要病因复杂,包括先天发育异常、感染、创伤、肿瘤等因素。下肢短缩常好发于婴幼儿、股骨干骨折者等人群,免疫力低下和年龄是常见诱因。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可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多是由机体发育不良或后天病变引起的,髋关节后脱位时,患儿髋部屈曲,内收、内旋、短缩畸形。髋关节前脱位时,患儿髋部伸直外展外旋畸形。髋关节中心脱位时,患肢短缩畸形,髋活动受限。患儿双侧大腿、小腿皮纹不对称,高低不一。其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双下肢活动不对称。例如,一侧下肢缩短,或一侧肢体髓外展不开,活动幅度减小,患肢静卧时位于轻度外旋位。如部分患儿发病后会出现步态不稳的现象,这亦是由患肢短缩引起的,患儿出现跛行步态、摇摆步态、鸭行等。
先天性腓骨缺如是长骨缺如中最多见的类型,一侧腓骨部分或完全缺如,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继发下肢不等长和足外翻畸形,且呈进行性发展。
双下肢长度不均衡是一种常见的病变,常由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引起,肢短缩>2cm可出现短肢跛行、代偿性骨盆倾斜、脊柱侧弯、足下垂、髋膝关节屈曲或挛缩。
由于生理结构的关系,损伤后引起髋关节后脱位最为多见,前脱位及中心脱位少见。此病多发生于成人,暴力外伤后,患肢缩短,髋关节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患侧臀部膨隆,髋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剧烈。
一般为股骨骨折,股骨是人体最长、最大的管状骨,可以承受很大的重力。尤其是股骨干,特别的致密坚硬,如果不是强大的暴力作用(如重物击压、车轮辗轧、火器伤、高处跌下等)是不易引起骨折的。但是,由于股骨上端的股骨头是成角状,如拐杖的把手,通过股骨颈与股骨转子结合。股骨颈及大转子处的骨质较松,所以股骨骨折最常发生于这两个部位。特别是老年人,由于退行性变,该部更为疏松,只要稍微的绊倒、跌坐都可以引起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骨折的表现类似,都是在跌倒后患肢不能活动、功能丧失,较健侧缩短,足部外旋畸形。
患肢缩短,屈伸大腿亦明显受限,形成跛足。当双下肢伸直时,腰椎前凸增加,若健侧大腿尽量屈向腹部时,患侧下肢不能完全伸直,这是髋关节结核引起屈曲畸形的特有表现。
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并同时伴有肢体骨端的软骨瘤侵犯所致的肢体畸形时称为奥勒氏病。常表现为有明显的单侧增重现象,骨端有无痛性肿块、长骨短缩、肢体畸形、身材矮小。
慢性期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由于切口不闭合,容易出现骨外露,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且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发生肢体短缩、软组织缺损等现象,影响下肢运动功能。
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病毒、细菌等,出现关节结核、小儿麻痹、慢性骨髓炎等疾病,诱发下肢短缩。
年龄过小因骨骼发育不完善,易因外力原因出现骨关节破坏诱发下肢短缩。年龄过大因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等原因,易出现骨折、关节脱位诱发下肢短缩。
下肢短缩是一种常见病,目前没有准确的流行病统计学数字。
先天发育异常是下肢短缩最常见的病因,婴幼儿属于高发人群。
股骨干骨折常导致多处损伤,坐骨神经、血管的损伤易导致下肢肿胀、畸形、股骨干骨折者发病率较高。
下肢短缩的典型症状包括下肢不等长、步态异常、肢体功能障碍,部分下肢不等长严重的患者出现平衡感失调,不能独自站立。骨关节炎和关节脱位是下肢短缩常见的并发症。
婴儿表现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测量下肢发现两下肢不等长,或两下肢等长但均短于正常人下肢长度。
步态异常是婴幼儿发现下肢短缩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走路时一高一低、左右摇摆、呈醉酒步态或鸭步。患者因此出现重心不稳,易摔倒。
表现为下肢不受控制,不能自主的支配肢体活动。
感染结核杆菌者伴有低热、乏力、消瘦,细菌感染者可有皮肤红肿、发热,外伤患者可出现下肢的出血、疼痛。
两下肢不等长导致患者行走时,对骨关节面的压力增加,反复破坏导致骨和软骨破坏出现炎症,患者表现为关节肿痛和畸形。
下肢短缩患者多有关节结构异常,关节囊松弛导致在活动时出现关节脱位,患者出现关节部位疼痛、关节囊空虚、骨头突出。
当出现下肢不等长、步态异常、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于骨科,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下肢短缩注意与侏儒症和克汀病相鉴别。
当发现下肢不等长、步态异常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因下肢不等长影响日常活动应及时就医。
因重心不稳出现摔伤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本病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下肢不等长、步态异常、肢体功能障碍)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
近期下肢有受过外伤或手术吗?
出生时体格检查正常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步态有无异常、站姿是否正常、双下肢是否等长,利用软尺测量患者双下肢是否等长,双下肢与同龄正常人的长度相比有无异常,下肢短缩的具体部位,检查有无下肢畸形或关节脱位,常见髋关节脱位。
合并细菌感染者伴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者淋巴细胞升高,结核杆菌感染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恶性肿瘤患者有肿瘤标志物升高。病情急性期患者有血沉及C反应蛋白增快。
X线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初步明确患肢缩短病因,有无骨折线、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等表现。
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有无关节软骨、韧带等软组损伤,检查有无关节积液、骨髓病变等,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
下肢短缩的诊断主要依靠下肢不等长、步态异常、肢体功能障碍的典型症状,结合体格检查测量出两下肢不等长,以及影像学检查看到骨折或关节脱位等骨质破坏表现,明确下肢短缩的病因。
表现为生长迟缓、身体矮小,但躯干、四肢和头部比例对称,骨骺发育迟缓、骨龄低于其实际年龄、性器官发育不良、第二性征不发育。通过测量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与下肢短缩相鉴别。
表现为脸部外型发育受阻,婴儿面容,舌大常伸口外。股骨、胫骨等主要长骨发育障碍,因而身体比例呈下半身短、上半身长、智能低下。与儿童时期甲状腺能低下有关,而下肢短缩与甲状腺功能无明显相关。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可与下肢短缩相鉴别。
下肢短缩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年龄小于3岁者可尝试保守治疗,8岁以上患者可以手术治疗矫正畸形,对于病因要彻底解决。
适于婴幼儿患者,年龄越小越好,一般以3岁以下为宜。选择一个维持髋关节稳定的姿势,传统的蛙式位是最理想的姿势,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选择支具、夹板或石膏固定,要求稳定、舒适、方便,便于尿便管理,最好能使髋关节保持适当活动。复位维持一定的时间,使关节囊回缩至接近正常,去掉固定后可不再脱位。通常需3~6个月的时间,患者年龄越小,固定时间相应越短。
0~6个月的患儿可以通过佩带pavlik连衣挽具来治疗。对于年龄在6~18个月和pavlik挽具失效的患儿,首选治疗方法为髋关节闭合复位、人体位石膏固定。8岁患者因耻骨联合旋转作用受限,常规的Salter骨盆截骨已经很难使股骨头获得满意的覆盖,必须在Salter骨盆截骨的基础上增加坐骨及耻骨截骨,通常称为骨盆三联截骨,才能使髋臼得到有效地旋转,使股骨头覆盖良好。
脊髓灰质炎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是由于临床缺乏控制感染的有效药物,对疾病的发展不能及时控制,治疗效果尚不理想。主要以防止或减轻畸形发生以及加强功能锻炼为原则。
损伤性髋关节拖尾主要以髋关节复位为主,主要的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骨牵引术复位。
股骨干骨折近年来多主张采用既简单、损伤小、痛苦少,又能取得最佳疗效的方法。悬吊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适用于3~4周岁以下的患儿,水平皮牵引适用5~8周岁的患儿,对于8~12岁患儿多主张用骨牵引结合小夹板固定。
早期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如休息,加强营养治疗,可以联用几种抗结核药物,对本病治疗效果较好,如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还可以行手术治疗切除病灶。
如内生软骨瘤诊断成立,则应行病灶刮除术及自体骨植骨术。手术疗效较好,手术中应特别注意勿将软骨块移植到软组织中。如果需要第二次手术,则应将第1次入路经过的组织一并切除。如果有恶性变或复发可采用局部整块切除,必要时可做截肢术。
由于骨内部组织封闭,用药效果不好,难以彻底消灭病灶的细菌,细菌增生感染化脓,导致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不好,治疗时必须彻底清除病灶,避免细菌感染。
本病无药物治疗。
适于年龄在8岁以上及成人患者,包括保守治疗失败者,同时髋臼指数应在45°以下,股骨头大小应与髋臼基本适应。手术除了使股骨头复位之外,主要是使异常的髋臼方向变为正常的生理方向,相对增加了髋臼深度,使股骨头与髋臼达到同心。可改善患肢功能,矫正患肢畸形。
适用于前倾角在45~60°以上者,应与上述手术同时进行。一般于小转子下截骨,通常用线锯,截骨后近截骨端内旋或远截骨端外旋,用4孔钢板固定,但要注意矫正不要过度。本手术适于年龄偏大者,特别是术前牵引未到位者,亦在小转子下截骨,短缩2cm左右,也可同时矫正前倾过大,然后也用4孔钢板固定。
下肢短缩的预后与年龄和病因有关,多数患者不易治愈。恶性骨肿瘤导致的下肢短缩会影响生存期,常见的后遗症是走路不稳,下肢短缩患者注意每6~12个月进行复查。
下肢短缩多数患者不易治愈。
下肢短缩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恶性骨肿瘤需要根据病理类型决定生存期。
下肢短缩常见的后遗症是走路不稳,患者走路常出现左右晃动。
治疗结束后每6~12个月复查体格检查测量下肢长度,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骼愈合情况。
下肢短缩与饮食无关,注意营养丰富即可。
下肢短缩患者治疗结束后注意卧床休息和锻炼下肢肌肉力量,患者及家属主要通过观察两下肢长度是否一样及走路步态有无改变进行病情监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治疗期间,需要避免提前活动。
下肢短缩患者治疗结束后注意卧床休息,避免长时间劳累,减少患肢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卧床时可适度垫高下肢,避免出现水肿。
下肢短缩患者日常注意锻炼下肢肌肉力量,练习肌肉的收缩有助于起支撑作用。家属平时可以按摩下肢有助于血液循环,避免发生肌萎缩。
患者及家属主要观察下肢短缩的临床症状,如走路步态、跛行是否有好转,以及每6~12个月复查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术后固定期间患者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卧床和复健,不得提前活动,若固定期间出现下肢疼痛应及时就医。
因下肢短缩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就应该以避免病因出现为主,如避免骨折、骨关节脱位。还应积极治疗能引起本病的疾病,若如小儿麻痹、关节结核。
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导致的骨关节疾病,及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和卡介苗是预防小儿麻痹和结核的最佳办法。
日常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事故导致的下肢骨折及脱位,若出现应及时正规治疗,避免复位不良出现下肢短缩。
新生儿注意包裹及保养姿势,避免裹腿等蜡烛包式襁褓。
4888点赞
[1]宋佳男.应用半环式外固定架骨延长治疗下肢短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5, 000(018):310-310.
[2]曲秉江,邓基伟.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下肢短缩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临床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027(012):142-143.
[3]田士兰,吴光月.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治疗下肢短缩与康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4(005):74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