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腺炎是指小汗腺周围炎性浸润的两种疾病,即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和复发性掌跖汗腺炎,临床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红斑水肿性丘疹及斑块,或者疼痛性、结节性红斑样皮损,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生素治疗有效。
组织病理可见小汗腺及周围有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伴有或不伴有炎性浸润的小汗腺坏死,还可发生非特异性汗管鳞状化生。
感染性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灵杆菌及奴卡氏菌的感染有关。
疼痛性、结节性红斑样皮损常出现于足跖部,手掌皮损少见。患者常因足跖部皮损受压疼痛而无法行走。穿潮湿鞋或寒冷潮湿的天气易激发本病。
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可与药物或者感染有关。复发性掌距汗腺炎与穿潮湿鞋或寒冷潮湿的天气有关。
通常在化疗10天后发病,大多数病人是应用阿糖胞苷,但不一定与化疗的药物有关,甚至发生于未治疗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伊马替尼、醋氨酚及各种抗生素等均曾为本病的激发因素,其中感染性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灵杆菌及奴卡菌的感染有关。
穿潮湿鞋或寒冷潮湿的天气易激发本病。
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伊马替尼、醋氨酚及各种抗生素等可为本病的激发因素。
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灵杆菌及奴卡氏菌的感染有关。
资料显示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和复发性掌跖汗腺炎临床少见,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常见于化疗10天后发病,复发性掌跖汗腺炎主要见于健康的儿童和年轻人。
化疗患者:通常在化疗10天后发病,大多数病人是应用阿糖胞苷,但不一定与化疗的药物有关,甚至发生于未治疗者。
感染患者: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灵杆菌及奴卡氏菌的感染有关。
其他人群:吸烟患者、糖尿病患者、痤疮患者。
汗腺炎常以红斑水肿性丘疹及斑块或者反复疼痛性、结节性红斑多见,部分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还通常伴有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常见于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其丘疹斑块中可有色素、紫癜或脓疱形成,多发于躯干、四肢、面部、眼眶周围及手掌处。
常见于复发性掌距汗腺炎,以足跖部多见,手掌少见,患者常因足跖部皮损受压疼痛而无法行走。
感染性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可为复发性、瘙痒性丘疹。
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患者通常伴有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汗腺炎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极其重要。因此,一旦出现相关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对于高危人群,若出现特殊皮疹,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组织病理可见小汗腺及周围有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伴有或不伴有炎性浸润的小汗腺坏死,血化验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汗腺炎的患者,如果出现发热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发热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感染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皮疹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疹疼痛、瘙痒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首选。组织病理可见小汗腺及周围有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伴有或不伴有炎性浸润的小汗腺坏死,还可发生非特异性汗管鳞状化生。
血常规检查中可见中性粒细胞减少。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汗腺炎致病菌及敏感的抗生素,帮助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典型汗腺炎症状:红斑水肿性丘疹及斑块或者反复疼痛性、结节性红斑样皮损。
在组织病理活检即可确诊。
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顶泌汗腺慢性化脓性炎症,主要发生于腋窝、外生殖器及肛周等处的大汗腺。二者通过发病部位及病理特征可以相鉴别。
主要消除诱因,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者抗生素,根据病人的临床分类,决定疗程长短。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在医生指导下停服阿糖胞苷、广谱抗生素、伊马替尼等药物。
保持环境干燥,如不穿潮湿的鞋袜。
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摩擦、搔抓等刺激。
控制病情,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和复发性掌跖汗腺炎。有消化道溃疡、高血压、精神病、电解质代谢异常、青光眼、真菌和病毒感染等禁用。
抗生素类药物可用于治疗感染性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
汗腺炎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汗腺炎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汗腺炎为病因复杂的疾病,部分患者能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汗腺炎治疗结束1~4周,应该追踪复诊。
汗腺炎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饮食应清淡,少吃辛辣、油煎的食品及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建议多吃蔬菜、水果等纤维性食物。
注意局部皮损处的卫生,保持干燥洁净,避免摩擦、搔抓,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摩擦、搔抓等刺激,注意保暖。
了解糖皮质激素及各类抗生素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观察自身症状,经常观察有无皮疹消退或加重。如有进行性加重或皮损长时间未消除,需要及时就医。
症状反复发作者,考虑药物原因所致,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替换药物治疗。
汗腺炎部分病因明确,避免接触可疑药物,以及注意保持环境干燥、做好保暖是预防的主要措施。汗腺炎可因皮肤瘙痒而搔抓,引起局部感染,故应注意皮肤清洁。
对初次发生汗腺炎的患者应彻底治疗;检査有无全身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及时发现并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注意保暖,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及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
避免接触可疑物品,应尽量远离可疑致病因素。
4937点赞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