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成年人较多发生,常由跳跃、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跟骨骨折主要以足跟部剧烈疼痛为主,伴有肿胀和瘀斑明显、足跟不能着地行走、跟骨压痛等。高处坠落的高能量损伤,经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等。
跟骨骨折最常见的病因是直接暴力,如高处坠落伤,导致足跟部直接撞击地面,距骨撞击跟骨,引起跟骨后关节面的粉碎性塌陷,跟骨完整性遭到破坏。其他病因还包括机动车事故、小腿三头肌突然剧烈收缩等。
扭转暴力多造成跟骨关节外骨折,如跟骨前突、载距突和内侧突骨折。直接暴力可以导致跟骨任何位置的骨折。
轴向应力是导致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主要原因。距骨纵轴位于跟骨轴内侧,两者约成25~30°角,当受到偏心位垂直轴向暴力时,距骨外侧突像楔子一样插人跟骨内,使距下关节外翻。并将跟骨剪切为内外两部分,形成初级骨折线。如果受伤时足处于外翻位,则骨折线偏外,反之则偏内。内侧骨折块由于有坚切的跟距内侧带及骨间带,所以常维持在原位,外侧半骨块由于缺乏类似的切带连接而向跖侧移位并旋转。
为跟腱撕脱骨折的一种。如撕脱骨块小,不致影响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过结节的1/3,且有旋转及严重倾斜,或向上牵拉严重者,可手术复位,螺丝钉固定。
较少见。损伤机制为前足强烈内收加上跖屈。应拍X线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4~6周即可。
为跟骨体的骨折,损伤机制亦为高处跌下跟骨着地,或足跟受到从下面向上的反冲击力量而引起。骨折线为斜行。X线片正面看,骨折线由内后斜向前外,但不通过跟距关节面。
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跟骨骨折情况逐渐增多。
随着交通行业发展,车祸所致的跟骨骨折逐渐增多。
高空作业及步行不稳人群,因跌倒所致的跟骨骨折越来越多。
中青年男性较多,女性相对男性少见。
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双侧骨折约占2%,开放性骨折约占2%~15%。相关报道成人跟骨骨折中75%和56%的是关节内骨折,而儿童跟骨骨折的情况恰好与此相反,63%的儿童跟骨骨折是关节外骨折。
该病好发于高空作业者以及成年人。
跟骨骨折以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和瘀斑明显,以及足跟不能着地行走、跟骨压痛为主要表现。
伤后足跟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负重。
足跟横径增宽,可有内翻或外翻畸形,并有程度不等的肿胀和青紫瘀斑。
可有前足增长和足纵弓低平,多有外踝下膨出,甚至足呈舟状畸形。
足跟两侧挤压和足跟底部按压及沿跟骨纵轴扣压均有明显疼痛。
踝关节背伸、跖屈及内翻、外翻活动,均有明显受限。
由高处坠下足跟着地或继而臀部着地时,除引起跟骨骨折外,还可合并腰椎压缩骨折,甚至颅底骨折和颅脑损伤,应注意全面检查,以免漏诊。
跟骨骨折后由于小血管破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增加,致局部软组织肿胀,多发生在伤后48h内,72h达到高峰。
跟骨骨折因骨外侧软组织较薄、跟骨表面致结缔组织和皮肤血液循环差,术前软组织肿胀明显、抗感染能力差。
跟骨畸形是常见的并发症,当跟骨局限性部位压力增大后,易形成胼胝、疼痛,由于跖侧皮质不平刺激跖筋膜,造成跖筋膜炎而致疼痛。
跟骨后关节面塌邻近骨骼之间的撞击以及肌腱、神经的卡压,穿鞋困难等。卡压,穿鞋困难等。
后关节面复位不完整,关节面不吻合引起的距跟关节过度磨损。
跟骨骨折后一般情况较为严重,可表现为剧烈疼痛、站立、行走受限等。一旦发生跟骨骨折,患者切勿活动过大,需立即就医。入院后可能会进行X线片或CT检查以确定骨折严重程度及具体位置等。
跟骨骨折后可表现出明显症状,出现骨折部位疼痛、肿胀,且不能直接站立、行走等,需立即就医。
跟骨骨折可就诊于骨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多久之前造成的?
因为什么造成的?
有无其它症状?(如呕吐、发热、畏寒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关节内跟骨骨折通常都有跟骨高度的丢失,如果全部后关节面与载距突分离,在侧位片上表现为Bohler角变小和Gissane角变大。如果仅仅是外侧半关节面塌陷,则在侧位片上Bohler角是正常的,而跟骨后关节面下方骨质密度增高,经常可以在跟骨体中找到旋转了90°的关节面骨块。
足正位片能显示跟骰关节受累情况和跟骨外侧壁膨出。
跟骨轴位片能显示跟骨增宽、后关节面骨折块、载距突骨折,及成角畸形的结节骨块。
跟骨CT扫描可以清楚地判断跟骨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程度,有助于骨折分型和手术治疗。检查时患者取平卧位,屈髋、屈膝,足底置于台上,调整扫描平面与后关节面垂直,之后伸膝,调整扫描平面与后关节面平行,均以3mm间距扫描冠状位CT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后关节面、载距突足跟外形以及屈蹲长肌腱和腓骨肌腱的位置,水平位CT片应注意观察跟骰关节、跟骨的外侧壁载距突及后关节面的前下部。
病人有典型的外伤史和足跟疼痛,局部触痛、肿胀和皮下瘀血斑亦多明显。在较严重的压缩骨折时,除可见到足后跟的高度变低和足跟橫径变宽以及外踝下部正常凹陷消失外,距下关节活动亦完全丧失。但跟骨周边骨折仅有局部肿胀及压痛,而距下关节活动范围多属正常。
X线正、侧、轴位片可明确跟骨的结节关节角和其横径宽度的改变。
多由踝关节扭伤所致,患者有肿痛,压痛点在内踝下方或外踝的前下或下方,无内擦音和畸形,X摄片可排除骨折。
多由高处跌下所致,压痛点在距骨,X线摄片可鉴别。
患者发生跟骨骨折后,足跟部位会有明显的外伤病史,而且会感觉足跟部位有较重的针刺样疼痛。在外观上,足跟部位会出现肿胀、广泛的皮下瘀青,足跟部位会有变宽的表现,而且不能进行负重活动,拍摄跟骨的X光片能做出明确诊断。病人发生足底跖筋膜炎或者脂肪垫炎,有长期、慢性的负重病史或者着凉病史,局部疼痛程度较轻,病人可以进行轻度的负重活动,拍摄核磁共振片或者做超声检查能明确诊断。
跟骨骨折患者需及时进行治疗,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包括伤后抬高患肢、休息、应用冰袋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患足加压包扎,小腿使用软夹板维持踝关节中立位。伤后尽早开始踝关节功能练习,伤后1周左右换弹力绷带包扎,开始内外翻练习以及足内在肌、外在肌的等长收缩。待疼痛和水肿完全消除以后,开始拄拐下地,患肢部分负重15kg。患者需穿着特殊定做的气垫鞋,后足畸形严重患者应使用矫形鞋。
适用于舌型骨折和SandersⅣ型这种严重粉碎的关节面骨折,术中注意距下关节对合、Bohler角以及跟骨宽度。手术的关键是注意选择跟骨结节入针点,在透视下撬拨复位,多根1.5mm直径克氏针穿经或不经距下关节固定,术后无需石膏固定,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
适用于关节塌陷型骨折或SandersⅡ型骨折、多发创伤、软组织条件差,以及开放骨折、有足筋膜间隔综合征或者骨折移位较小的患者,做跟骨外侧小切口,显露复位后关节面,Schanz针或斯氏针打入跟骨结节牵引复位跟骨力线,复位后关节面用1~2枚3.5mm直径的螺钉固定,外侧横形接骨板桥接固定跟骨前后骨折块。对于持续不稳定骨折,可以辅以克氏针固定距下关节。此方法的优点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不具备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条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恢复跟骨力线以及后关节面的对合关系,同时将手术合并症的发生率降到最小。
对于SandersⅣ型骨折、软组织条件好、患者依从性良好的病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目前切开复位手术通常采取Regazzoni和Benirschke提出的延长外侧L形入路。此入路的优势在于显露方便,利于复位,可以避免内侧入路的危险。
垂直切口位于腓骨后缘及跟腱之间,水平切口位于外踝与足底之间,在足底与外踝中点偏下做弧形延伸止于第5跖骨基底。注意锐性剥离,掀起全层皮瓣,细克氏针打入距骨及外踝牵开皮瓣,显露距下关节,复位后多以解剖形状接骨板固定骨折。注意减少软组织的牵拉和损伤,能降低术后切口合并症的发生率。为了便于切口愈合,术后可以短期进行石膏外固定。
跟骨骨折治疗方案个体差异大、难度大,预后需根据骨折程度而定。目前随着影像学技术、手术技术、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越来越好,结合术后康复治疗,基本可恢复到正常状态。若发生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将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跟骨骨折可治愈。
跟骨骨折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跟骨骨折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复查。
跟骨骨折与饮食相关性较小,无特殊饮食调理注意事项,维持正常均衡饮食即可。
跟骨骨折患者护理方面尤为重要,主要措施为注意伤口不要感染,尽量早起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
坚持功能锻炼,待骨折愈合后,可适当负重锻炼。
保持心情愉快,增加营养,以促使骨折愈合。
骨折卧床患者,要注意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发生褥疮。
骨折后应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肿胀。
跟骨骨折恢复期间,若患者自觉骨折处疼痛剧烈,且过度肿胀,应及时就医,避免伤口造成感染等相关并发症。
骨折病人经过整复和固定以后,要特别注意观察石膏或夹板固定的是否太紧。如发现骨折部位的远端(手指或脚趾)有血运障碍,即肿胀严重或皮肤发紫,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跟骨骨折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产和生活安全、避免创伤、保证人身安全是本病预防的重点。
高处作业者需加强保护措施,避免出现坠落等情况。
加强安全教育。
外出旅游或是登高时,要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
在处于高处作业时,需找专业人员陪护。
老年患者注意补钙,多吃高蛋白质食物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足够的营养支持,避免骨质疏松。
4168点赞
[1]田伟主编.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2.
[2]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李和光.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