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上神经卡压症为肩胛上神经在肩胛上切迹及其远侧部位受压,引起选择性冈上肌或冈下肌麻痹、萎缩,伴随有肩周疼痛和运动受限的症候群。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起病缓慢,可以表现为肩部的酸胀、沉重感,患者晚期会出现肌肉的萎缩、无力。
能够引起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原因有很多,多是因为解剖变异、慢性劳损、外伤和风寒侵袭等引起,好发于长期肩部扛、挑重物者,中老年人、肩部发育异常者、肩关节外伤史者。
肩胛上孔和肩胛下孔多是生理性骨性孔道,因先天发育异常以及切迹周围的骨质增生、软组织增生等可致切迹处变为狭窄,同时下孔处的神经走行要经过角度较小的折转,因此神经途经此处时,必然遭受摩擦、挤压、牵扯,而致发生神经水肿,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上肢活动过度,长期单一姿势劳动以及反复的过度下沉肩部、外旋、前伸肩关节及上肢越体交叉,都可使折转角度变小,神经张力增加,肩胛上神经冈下支紧贴冈盂切迹骨面穿过肩胛下孔,折转成角进入冈下窝时,与骨面摩擦而发生损伤。下关节支与冈下肌支共干或伴行穿过肩胛下孔后,分布于肩关节囊下部,故肩胛下孔内的神经卡压亦会导致肩痛。
肩胛骨过度负重,肩胛切迹处长期慢性牵扯,以及较剧烈的体育运动致使肩部拉伤时,都可致切迹处局部渗出、水肿以致增生。同时肩胛横韧带亦可发生水肿、纤维增厚等病理改变。尤其是肩关节外旋时,冈下肌支被拉向内侧而牵扯,上肢过度外展、前伸或越体交叉都可导致肩胛骨外旋,肩胛下孔外移,使神经转折角度更小,使神经血管束与骨面发生摩擦,而导致神经卡压症状。
急性剧烈外伤时,发生波及切迹的肩胛骨骨折,以及骨折愈合后的骨痂都可对神经造成卡压。
提携重物,肩扛、挑重物时会出现肩关节前屈、外旋,从而会诱发加重肩胛上神经卡压症。
已有不显性慢性劳损,在此基础上感受寒冷和潮湿,可致局部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产生炎性渗出、肌肉痉挛等。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好发于中老年人,长期肩部扛、挑重物者多见,是肩痛病因之一,国外文献报道该病约占所有肩痛患者的1%~2%。
肩部扛、挑重物的人,肩胛骨过度负重,肩胛切迹处长期慢性牵扯,局部渗出、水肿以致增生,容易造成肩胛上神经卡压。
中老年人退行性改变,局部骨质增生,反复的摩擦容易引起病变。
有先天性背部肌肉、神经发育异常者,其解剖结构较正常人发生改变,容易患肩胛上神经卡压症。
直接或间接的肩关节外伤史所致肩胛上神经卡压症。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症状表现为肩部疼痛,肩关节外展、外旋活动无力,后期患者会出现冈下肌萎缩等,其并发症主要为肩关节骨关节炎。
起病缓慢,早期患侧肩部酸胀,夜间尤甚,患肩时有沉重感,提携物件无力。
肩部疼痛在肩前屈和外旋时加剧,在锁骨后方、肩胛冈前方凹陷处有压痛,可向肩后或颈部放射,肩关节外展、外旋无力,晚期出现冈上肌和(或)冈下肌萎缩。
当神经卡压发生在冈盂切迹时,则表现为孤立性的冈下肌萎缩,肩关节外展、外旋无力,而常不出现疼痛。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压迫严重,并且持续时间长,可造成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肩关节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造成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引起肩关节骨关节炎。
普通人群出现肩部酸胀、疼痛、前屈、外旋等活动时疼痛加剧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肌电图、X线等相关检查,并尽早治疗,注意与肩关节周围炎相鉴别。
长期肩部挑、扛重物的人,应该定期进行肩部检查,一旦体检中发现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症状、体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肩部酸胀、疼痛等症状,前屈和外旋无力或疼痛加重,应高度怀疑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患者,若见局部疼痛剧烈,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反复疼痛、功能活动障碍时,可去康复科就诊。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肩部酸胀、疼痛有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过肩部外伤史?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肩部酸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无力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肩胛上切迹压痛是本病的常见体征,可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
肩胛骨前后位X线片,其球管向尾侧倾斜15~30°,以检查肩胛上切迹的形态或观察肩胛骨是否有肩胛上神经行径线路上的陈旧性骨折,可帮助间接了解肩胛上神经慢性磨损性损伤的可能性。可帮助鉴别诊断。
可出现肩胛上神经损伤电位、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冈上肌、冈下肌肌电出现正相电位、纤颤电位及运动单位电位减少或消失,对于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对腱鞘囊肿引起的肩胛上神经嵌压诊断非常准确,显示边界清楚。也能检查肩胛上神经受到损伤后冈上肌、冈下肌的急性、亚急性失神经变化。
于肩胛上切迹压痛点注射1%利多卡因,如果症状迅速缓解或消失,对确定诊断有意义。
根据临床表现患侧肩部酸胀、肩部疼痛在肩前屈和外旋时加剧,晚期出现冈上肌和冈下肌萎缩等症状,冈上肌和冈下肌等部位有压痛等体征。
肌电图检查,在冈上肌及冈下肌可出现神经损伤电位。
肩关节X线片检查,以判断有无肩胛骨骨折,并除外骨肿瘤。
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肌电图和肩关节X线检查,不难诊断。
肩关节周围炎也可出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但肩周炎的患者肌电图检查无冈上肌及冈下肌出现神经损伤电位,再结合影像学检查,不难鉴别。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患者治疗目的是改善肩关节活动、缓解疼痛等症状,可选择营养神经、止痛的药物治疗,也可以行神经阻滞治疗,必要时应手术治疗,患者应该长期间歇性治疗。
避免肩扛、挑重物,避免因为肩关节前屈、外旋,诱发加重肩部疼痛。
疼痛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非甾体类的消炎止痛药来缓解症状,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等。
口服B族维生素,起到营养神经的作用,可以口服维生素B12。
行肩胛上神经阻滞,选用药物为局麻药、类固醇激素。
晚期肩部肌肉萎缩、肌电图检查示有神经损伤现象者,应手术治疗,通常可以做肩胛上神经卡压松解术,常采用三种入路,即颈部入路、后入路、前入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为后入路。
治则:活血化瘀,益气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组方: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白芍、熟地黄,若疼痛较重者可加入全蝎(研末冲服)、制乌、桂枝。
治则:祛风散寒,益气扶正。
方药:桂枝汤加味。
组方:桂枝、白芍、甘草、防风、白芷、黄芪、荆芥、生姜、大枣,若寒邪偏胜者可加入制附子、肉桂、干姜。
针灸治疗本病,当以养血活血、疏通经络为法。
天宗、秉风、肩髃、臑俞、后溪、肩井、曲垣、合谷、外关、阿是穴等。
选择压痛点进行局部封闭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常联合使用得宝松和利多卡因。
选择超短波、蜡疗等物理治疗,或者借助筋膜仪对肩胛骨周围的肌肉、筋膜等进行冲击治疗,可以缓解部分症状,但是容易复发。
小针刀治疗可以对颈肩部软组织进行广泛的松解治疗,该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早期经过有效、积极、规范的治疗,一般是可以治愈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疼痛的症状,改善肩关节的活动,预防或改善肌肉萎缩,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非手术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应该复诊。如果是手术治疗患者,应出院后第2周,第1、3、6个月复诊,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以及评估疗效,如有不适,及时诊治。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患者要注意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忌吃肥腻、寒冷的食品以及海产品、刺激性食物。
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
宜吃富含各种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起到营养神经、促进恢复的作用。
宜多喝水。
忌吃肥腻、寒冷的食品,如雪糕、肥肉等。
忌吃海味,海产品含有一定的尿酸,这些尿酸被身体吸收后,能在关节中形成尿酸盐结晶,造成病情加重。
忌饮酒及大量饮咖啡、浓茶。
注意指导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患者坚持正确用药,正确的肩部活动,及时进行复诊,观察病情发展情况,不要因疼痛而过分紧张和焦虑,以免加重患者病情。
了解各类止痛、营养神经药物的作用,按照正确的剂量、用法使用,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患者需要进行肩关节活动锻炼,适度的进行冈上肌、冈下肌的力量锻炼。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患者复诊时注意肩部体格检查,以及做肩关节X片检查,如发现异常,尽早诊治。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患者一定要注意肩关节保暖,避免受凉,肩关节受凉可能会导致肩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减慢,过多的炎性代谢产物堆积,会加重疼痛等症状。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预防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要避免肩部长期的慢性劳损、肩部外伤,以及要注意肩部保暖,对先天性肩胛骨发育异常患者以及长期肩部挑、扛重物的人应该每年进行体检。
对先天性肩胛骨发育异常患者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每年进行X线等检查,检査有无肌肉萎缩,及时发现并早期康复干预。
长期肩部挑、扛重物的人应该每年进行肩部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肩部疾病。
注意肩部保暖,避免风寒侵袭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慢,炎性物质堆积,可以做肩部的热敷,视外温增减衣物。
避免提携重物,避免肩扛、挑重物,以此来避免劳损引起发病。
5015点赞
[1]刘延青,崔健君.实用疼痛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窦群立,杨涛,牛淑亮.颈肩腰腿痛中医特效疗法[M].第2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3]岳民生,赵延宾,司翠权.颈肩腰腿痛临床诊断与治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4]田纪钧.刃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韦英才编著,实用壮医筋病学[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4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