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遗忘属于心因性遗忘的一种,是指患者因精神创伤或应激性事件,在没有脑外伤等器质性损害的情况下出现无法回想起个人信息的经历。我国目前对分离性遗忘的研究较少,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报道,该病典型症状为局部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广泛性遗忘,好发于青壮年,目前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也有患者有自愈的可能,预后不良,治疗后还应对患者积极看管,以免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分离性遗忘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和社会文化观点、认知心理学观点、生物学观点这几个观点假说,但都尚缺乏有力的证据。好发于青壮年人群。多因精神创伤或应激性事件所诱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许多基本愿望都会与现实或超我发生冲突,这些冲突进而给个体带来痛苦的焦虑。为避免体验到焦虑,个体会压抑引起冲突的愿望。分离性遗忘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极端的、非适应性的防御而已。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能给分离遗忘以完美的解释。
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分离性遗忘同其他心理障碍一样是适应某一社会角色的结果,并且这种角色被个体所处的环境所强化。在分离性遗忘、漫游和身份障碍中,个体获得的奖励是免于遭受应激事件带来的痛苦。行为心理学家与动力学家都认为分离性遗忘是有动机的,这就是逃避。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把这个过程看作是无意识的,而前者则认为分离行为同其他行为一样是强化的结果。社会文化学派的学者们同行为心理学家一样,把分离症状视为社会强化的结果,认为一个人采用分离性遗忘是为了获得保护的奖励或缓解紧张,同时也认为分离行为的保持是因为获得了强化。患者采用这种策略博得他人的同情以逃脱应负的责任。
认知理论认为,分离性遗忘是一个人记忆中的某些片段或个人经历的某些内容受到了损坏。目前,有三种理论解释记忆损伤的选择性。一个是“状态依赖性记忆”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在某种心境状态下回忆起曾经引起相同心境的事件,因此在一种极端情绪状态下建立起的记忆有可能丢失,因为极端的情绪很难被普通事件引发。第二是控制因素理论,认为人们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些信息因素来分类和控制其他信息,这些控制因素的激活和抑制可以件有其他信息的唤醒或遗忘;如姓名是一个控制因素,如果姓名被遗忘则可以出现一系列相关信息的遗忘。第三个是自我参考理论,认为记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和自我密切相关的,另一类记忆和自我的相关性小;如,虽然可以忘记中学时代的某次聚会,但记得这次聚会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事,因为它与自己密切相关,而三乘三等于九这样的数学运算则和自我的相关很小。记忆的这种分类可以帮助解释分离性遗忘中的选择性。
一些学者认为分离性遗忘是一种未诊断的癫痫的伴发症状,或是一种神经调控机能的损害。这些学者试图运用电生理或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从生物学角度去解释分离障碍的机制,但目前这个领域仍然存在许多分歧和未知。
目前被认为是机体精神创伤或应激性事件(如特定人物或儿童期性虐待相关的记忆、战争、灾难等)在过程中以及之后保护个体,减少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严重打断的危险,从而避免更加严重的分裂过程。
我国目前对分离性遗忘的研究较少,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报道,在一项小型的美国社区研究中,成年人分离性遗忘症12个月患病率为1.8%(男性为1.0%,女性2.6%)。
相关研究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多见于青壮年,多在30~40岁发病。
分离性遗忘的典型特征是没有能力回忆起重要的自我经历的信息,可表现为局部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广泛性遗忘,常伴有自残、自杀行为及抑郁和功能性神经症状。可出现抑郁障碍、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人格障碍等并发症。
患者无法回忆起某一时间段的事件,是分离性遗忘最常见的形式。局部性遗忘可能比仅仅遗忘一次创伤性事件更为宽泛(例如与儿童虐待或强烈的战斗有关的数月或数年的情况)。
在选择性遗忘中,个体可以回忆起特定时期事件的一些情况,但并非全部。因此,个体可能记得创伤性事件的某一部分,而不是其他部分。一些个体报告既有局部性遗忘,又有选择性遗忘。
对个人生活史的完全遗忘,较罕见的。有广泛性遗忘症的个体可能遗忘个人的身份。一些个体失去了先前拥有的有关世界的知识(即语义知识)不再能使用曾经熟练掌握的技能(即程序性知识)。广泛性遗忘症急性起病,个体表现出困惑、定向障碍以及无目的漫游,经常引起警察或精神科急诊服务的关注。广泛性遗忘症在参战的退伍军人、性侵犯的受害者和经历过极端情绪应激或冲突的个体中更为常见。
许多有分离性遗忘的个体构建和维护满意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受到慢性损害。常伴随自残、自杀企图和其他高危行为及抑郁和功能性神经症状,例如人格解体、自我催眠症状和高度的可催眠性、性功能失调等。
当分离性遗忘开始缓解,多种情感现象可能出现烦躁、悲伤、愤怒、羞愧、内疚、心理冲突和紊乱、自杀和杀人的观念、冲动和行为。这些个体可能出现一些症状,在当时符合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重性抑郁障碍、其他特定的或未特定的抑郁障碍诊断标准。
许多有分离性遗忘症的个体在生命某个节点发展为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特别是那些被遗忘的创伤性经历重新进入意识的觉知时。出现包括噩梦、性格大变、情感解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等症状。
许多有分离性遗忘症的个体的症状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特别是依赖型、回避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出现情绪不稳、自制力差、与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症状。
分离性遗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及其重要,因此对于出现没有能力回忆起重要的自我经历的患者均应及时就诊精神科,完善精神检查、头颅CT、MRI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进一步与神经认知障碍、物质相关障碍、由于脑损伤所致的创伤后遗忘等疾病鉴别。
当患者出现无法回想起个人经历的信息的症状时,尤其是在发病前有精神创伤或应激性事件经历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者出现伤人毁物、情绪激动、自杀、自残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复查。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科就诊。
若出现伤人毁物、情绪激动、自杀、自残等情况时,可就诊急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症状持续多久了?
发病前性格如何?有无相关精神创伤或应激性事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有无伤人毁物、情绪激动、自杀、自残等)
直系亲属有无相关精神病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主要包括面谈和量表测试,精神科专科医生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综合判断患者目前的感知觉、逻辑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智能等认知功能方面的情况;量表测试可了解患者有无相关精神障碍症状、评估严重程度,且可以了解患者治疗中的病情变化,评估疗效。
可了解患者有无相关头部器质性病变,主要用于排除器质性精神病。
如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可了解患者有无感染、免疫失调、肝肾疾病、内分泌及激素代谢紊乱、中毒等疾病因素所致的精神障碍。
分离性遗忘的诊断应满足以下标准:
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具有创伤或应激性质,且与普通的健忘不一致。分离性遗忘症通常具有对特定事件的局部的或选择性遗忘;或对身份和生活史的普遍性遗忘。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酒精或其他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神经系统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复杂部分性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闭合性头部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后遗症、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该障碍不能用分离性身份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躯体症状障 碍,或重度的或轻度的神经认知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在神经认知障碍中,有关个人信息的记忆丧失通常包含在认知、语言、情感、注意力和行为紊乱中。在分离性遗忘症中,记忆的缺陷主要是自我经历的信息;而智力和认知能力是被保留的。
在反复的酒精或其他物质或药物中毒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一过性黑蒙"发作或在一段时间内,个体没有记忆。为了将这些发作与分离性遗忘症相区别,记录仅发生在中毒情况下而不发生在其他情境中的遗忘发作的纵向病史,可以帮助确认为物质所致;然而,当有分离性遗忘的个体在那些可能加重分离性症状的应激性情况下,滥用酒精或其他物质时,则难以鉴别。一些有共病的分离性遗忘症和物质使用障碍的个体会将他们的记忆问题仅仅归因于物质使用。长期使用酒精或其他物质可能导致物质所致的神经认知障碍,它可能与损害的认知功能有关,但在这种情况下,长期的物质使用的病史和与神经认知障碍有关的持续性缺陷,可以用来与分离性遗忘相鉴别,后者在智力功能方面通常没有持续损害的证据。
当头部受到撞击或有颅内大脑快速移动或移位的其他机制时,遗忘可能出现在创伤性脑损伤的背景下。创伤性脑损伤的其他特征包括意识丧失、定向障碍和困惑,或在更严重的案例中,出现神经性体征(例如神经影像异常、新近发生的惊厥,或先前存在的惊厥障碍显著加重、视野缺损、嗅觉缺失)。归因于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认知障碍必须紧随着脑损伤而出现,或是紧随着个体损伤后意识的恢复而出现,持续时间超过急性损伤后的时间。创伤性脑损伤后出现的神经认知障碍的认知表现存在变异,包括在复杂注意力、执行功能、学习和记忆领域的困难,以及信息加工速度的减慢和社会认知的紊乱。这些额外的特征可以帮助它与分离性遗忘相鉴别。
有惊厥障碍的个体在发作期间或过后可能出现复杂的行为,伴随后续的遗忘。一些有惊厥障碍的个体从事无目的的漫游,局限于发作活动期间。相反,分离性漫游过程中的行为通常是有目的的、复杂的、目标导向的,经常持续数天、数周或更长时间。有惊厥障碍的个体偶尔报告在发作进展中,早期自我经历的记忆已经被“抹去”。这种记忆丧失与创伤性情境无关,看似随机出现。连续的脑电图通常会发现异常。遥感脑电监测通常揭示了在遗忘发作与惊厥活动之间的关系。分离性和癫瘤性遗忘可以共存。
紧张性木僵中的缄默可能提示分离性遗忘,但没有无法回忆。通常也存在其他紧张症的症状(例如僵直、作态、违拗)。
分离性遗忘的治疗在急性期主要是稳定情绪、减轻情感障碍,抑郁症状用抗抑郁药治疗,焦虑、恐惧、失眠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自杀企图用碳酸锂治疗;恢复期主要通过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减少应激,改善或完全消除患者的症状并预防复发。
分离性遗忘的患者在急性期时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可使用对应的药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治疗量,尽可能单一用药,疗程要长。
可用于改善情绪,主要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等。
可减轻焦虑及改善睡眠,主要包括氟西泮、氟硝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等。
主要用于有自杀企图的患者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帮助患者疏导心理社会应激,消除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针对性格和人际关系缺陷予以相应心理矫正等。主要包括:
医生通过谈话或其他方法,将患者潜意识心理内容及过程转化为意识,引导患者接受指示,正确对待并治疗疾病,发现患者内心的心理冲突引导患者接受指示,这样可以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好地驾驭自己的生活。但治疗是长期且困难的,患者要找回记忆和处理过去的心理创伤。
让患者想象某个他们害怕的情境,治疗师使用相关技术帮助来访者放松,应对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最后消除焦虑。即彻底暴露在一个真实情境中的目标,通过放松反应来应对一种让人焦虑的情境,来访者逐渐变得对原来的恐惧反应不敏感,学会用放松去做出反应。
通过暗示使患者进入一种精神恍惚、顺从依附的特殊意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分离性遗忘一般不采取电休克治疗,因为有病例报告,电休克可恶化分离性遗忘。
待精神症状有一定缓解时,进行松弛训练和认知行为训练,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分离性遗忘的患者有的可自行寻解或经治疗后治愈,有的经治疗后仅可缓解症状,部分患者不可治愈。一般不会对自然寿命产生影响。
部分分离性遗忘患者有自愈可能,有的经治疗治愈,有的经治疗只是减轻,有的呈慢性化或恶化。
分离性遗忘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治疗期间需根据病情1周至1个月复诊1次,评估病情变化、调整用药。
建议多摄入维生素B族食物及维生素C,维生素B有很重要的保持记忆力的作用,维生素C及维生素E也有助于改善脑部功能。
多食含矿物质和基酸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及血液循环的物质。
可多食鱼类食品。鱼肉脂肪中含有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的2-3脂肪酸,有助于健脑,尤其是老年人,多吃鱼可防止患阿尔茨海默病。年轻人常吃鱼可有助于加强神经细胞的活力,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分离性遗忘患者的护理主要立足于药物管理、心理护理、睡眠护理、安全护理等几方面,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看管,防止自杀及意外伤害。
药物应有家庭成员保管,严格按医嘱合理用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定期复诊,切不可自行更改药物或药量。
对认为自己病已痊愈不需要再服药的病人,应耐心劝导,说服和帮助。让病人充分认识到精神病复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协助病人自觉地按医嘱服药。
对无自知力,拒绝服药的病人,应采取多种方式确保病人治疗,如将药研碎混入一日三餐食物中服用,或暗示病人所用之药是强壮身体和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
安全护理,对于情绪激动、有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的患者,应加强安全防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看管监护。同时加强危险物品的保管,病人居住的地方用具要简单,凡有跳楼、触电、服毒、刎颈、自缢等各种自杀条件的,都要加以防范,防走失、防毁物伤人、防自杀、自残。
睡眠护理,大部分分离性遗忘的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碍,改善睡眠有助于疾病恢复,首先要加强环境干预,如定期消毒,保持环境卫生与空气流通,保证床铺干净、整洁,严禁大声喧哗,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睡眠环境。
家庭成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异常的言语和行为表现,若出现情绪激动、伤人毁物、自杀、自残等行为时要立即报告医护人员或立即就医。
家属协同病人制订治疗及日常生活康复计划,培养兴趣,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经验、想法和目标。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并指导病人自我照顾,使病人了解家庭成员对他的期望。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安排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正规的饮食起居、做广播操、听音乐、看电视、家务劳动等,以增加生活兴趣,培养适应正常生活的能力。
家庭成员应支持、辅助并肯定病人,并对病人取得的成绩给予鼓励,使病人领悟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
家庭成员应提供和帮助病人接受整饰仪容的责任,可增进病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如沐浴、洗衣、理发、美容等。
鼓励病人和社会保持密切接触,可减少病人对家庭成员的依赖;减轻退缩行为和焦虑情绪,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延缓病人精神衰退。
家庭成员应避免对病人冷淡、放任自流或过分保护和包办代替,而影响病人功能的发挥。
增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注意交谈保持耐心、态度和蔼,并以患者实际发病诱因为参照进行人性化的疏导,促使患者感知到舒适感、安全感与幸福感。
使用药物治疗期间注意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了解有无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
仔细观察患者有无藏药迹象,经常检查病人的衣物、环境及地面有无药品,严防病人蓄积大量药物用于自杀。患者居住的室内陈设简单。不要放置任何具有危险性的物品,防止突然兴奋冲动而发生意外。
分离性遗忘的预防在于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加强心理卫生咨询,培养抗挫、抗压能力,同时对于有发病诱因的人群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对于有精神创伤或应激性事件经历的人群,要尽早进行精神评估,筛查有无该病发生。
加强自我调节情绪,遇事勿自己闷在心理,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倾述,放松心情。
重视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咨询及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在子女的成长阶段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抗挫折、抗压能力。
对于经历了精神创伤或应激性事件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该病发生。
4592点赞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美),张道龙等译,精神验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83-294.
[2]喻东山.分离性遗忘的诊断和治疗[J].医学与哲学(B),2017.38(04).90-92.
[3]亓高超.新编临床精神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61-17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