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动静脉瘘多因外伤引起,亦可因动脉瘤破裂感染所造成,形成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异常通道,导致动脉的血液没有经过正常孔道流入伴行静脉,可能造成瘘周围血管循环和全身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可扪及搏动性肿块,一经临床确诊,应该尽早行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动静脉短距离相隔,其间有通道,通道或呈囊瘤状。
受伤动静脉紧邻,其间有单纯的交通通道。
既有动、静脉之间交通通道,又有外伤性动脉瘤,这是动脉两面受伤的结果。
动静脉破损后形成一个共同的囊瘤。
恶性肿瘤侵袭或组织挫伤等可引起多发性动静脉接,有时在形态上与先天性动静脉瘘难以区别。
后天性动静脉瘘主要由外伤引起,包括贯通伤、挤压伤等,受伤后局部形成血肿,血肿机化后形成动静脉瘘的囊壁,也可由于一些不当的医疗操作引起,还有一部分患者存在动脉的基础疾病。
导致同一血管鞘内的动脉和静脉同时损伤是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刀刺伤、枪弹伤和铁屑伤等。
少数也能由钝性损伤所致,如肾挫伤时同时出现的血管损伤。医源性损伤也是其常见的病因,最常见于股动脉穿刺或置管时。
也能导致受损血管发生动静脉瘘。后天性动静脉瘘的发生约占血管损伤的7%、此比例在战伤和平时损伤中无明显差异,其中多数发生在下肢。
引起后天性动静脉瘘的主要因素是刺伤,约占63%,枪弹伤占26%。
如枪伤、刺伤、弹片、钢铁或玻璃片飞击伤、闭合性骨折、经皮穿刺动脉造影和手术时损伤等人群。
此类人群可能因恶性肿瘤累及血管,使受损血管发生动静脉瘘。
后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有外伤病史,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还可并发创口出血或感染、患肢血供不足等。
可在受伤后1h发生。受伤时出血量大,似喷射状,但创口一般不大,损伤局部有血肿,绝大多数有震颤和杂音。由于动静脉沟通处常被血块暂时阻塞,因而多在伤后几小时或几天后,局部才表现搏动性肿块,或患处触及震颤和闻及杂音。
多数患者在动静脉瘘远端的肢体仍能扪及动脉搏动,但比健侧弱。下肢股浅动脉伴有股深动脉损伤时,往往不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且有肢体缺血症状。
临床症状是逐渐发展的,主要是患肢肿胀、疼痛、麻木、乏力。颈部动静脉瘘可出现头痛、头昏、记忆力及视力减退等脑组织供血不足的症状。近心脏的大血管动静脉瘘可伴有胸闷、心悸、气急,甚至出现心力衰竭。
少数后天性动静脉瘘可并发细菌性动脉内膜炎和心内膜炎,如果仅有动脉内膜炎而无心内膜炎可用抗生素治疗,或同时进行动静脉瘘手术,效果良好,如同时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则抗生素治疗和外科手术的效果极差,死亡率极高。
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可发生消耗性凝血障碍,临床上可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皮肤黏膜的出血倾向,原因可能由于动静脉瘘对红细胞、血小板机械性挤压和血流不规则的结果。
由于瘘道血栓形成可发生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急剧扩大时可压迫邻近神经,可能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如果出现患肢肿胀、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时,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根据病史及造影检查对于后天性动静脉瘘做出诊断,注意与先天性动静脉瘘等疾病相鉴别。
患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并扪及搏动性肿块时,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逐渐感到疲劳、乏力,患肢皮肤颜色改变,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当患者感到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时,此时已出现相关并发症,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后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当患者出现呼吸急促等症状不能缓解时,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疲劳、乏力、患肢肿痛等)
症状持续了多久?
患处有没有受过外伤?
是否接受过介入治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以明确后天性动静脉瘘口的部位,瘘口的大小以及侧支循环的情况,造影剂显示最清楚的部位往往提示是瘘口的部位。
指压瘘口以阻断血液分流,测量阻断血液分流,并测量阻断分流前后的心率及血压,加以比较,在阻断血液分流后,心率显著减慢。
通过超声检查可大致判断瘘口位置以及该出血流情况。
超声心动图以及指示稀释法可以测定心脏排出量,了解心脏功能。
从瘘口处静脉或从瘘口近端的静脉抽血,和对侧肢体同一部位的静脉血检测比较,患侧的静脉压比正常肢体的静脉血颜色较红,且氧分压明显增高。
患肢静脉压增高,在瘘口附近的静脉压增高更明显。
可感受到患者皮肤温度改变,观察到皮肤颜色改变,在瘘口附近出现杂音和震颤,行体格检查可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
可以很清楚的显示管腔内径的大小、有无狭窄、局部有无斑块、可以对血管内血液的流速进行测量。
后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有受过外伤的病史。
患者感到患肢肿胀、麻木、疼痛、乏力等症状,在搏动性肿块局部有嗡嗡声。
体格检查可发现以下体征:
杂音和震颤:在瘘口附近可以听到粗糙的连续的隆隆样“机器”杂音,杂音愈响,在瘘口相应的体表可触及震颤。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由于动脉内的高压血流通过瘘口流入静脉,导致静脉压增高,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静脉回流受阻,肢体远端出现水肿,色素沉着和溃疡等。
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患侧皮肤温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瘘口远侧部位肢体皮温正常或低于正常。
动脉造影:清晰的显示瘘口所在的位置。
由胚胎的中胚层在发育演变过程中,动静脉之间残留的异常通道而引起,患者多无外伤史;后天性动静脉瘘多数由外伤导致,可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后天性动静脉瘘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动静脉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术式,部分患者也可辅助进行非手术治疗。
患者在安装血管支架以后应该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因为支架在身体内属于异物,机体内血小板会增多可能形成血栓,同时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非主干血管采用这种术式比较安全,但主干血管(肱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进行闭合性手术可产生远端肢体特别是下肢血供不全和慢性营养障碍,出现间歇性跛行、麻木、水肿、溃疡和肌肉萎缩等症状,所以不宜采用。
经静脉切开瘘口修补术。
瘘切除,动脉和静脉口侧面缝合修补术。
瘘切除,动脉对端吻合术。
瘘切除,血管移植术:如动脉缺损范围较长,则可采用自体静脉+人造血管移植术。
有些病变位于不易暴露的解剖部位,或与邻近血管,神经紧密粘连,不可能将动静脉瘘切除,可将瘘的动脉近远端结扎、切断,同时在离开病变动脉之近远端作血管移植术,以保持肢体远端的血供。
介入下动脉穿刺造影,插管至动静脉瘘部位,将所见瘘口栓塞,如为主干动脉的动静脉瘘尚可应用覆膜支架封闭瘘口,这属于微创治疗,痛苦小,创伤小。
超声引导下压迫,超声下容易观察到动静脉瘘,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的压迫治疗。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治疗中能够全程实时监控,可准确压迫瘤颈部或瘘口,使异常血流通道闭塞的同时又能保持股动脉血流的通畅,从而确保压迫治疗的有效性,提高治愈率。
后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如果接受正规治疗,其预后一般较好,不影响寿命,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后天性动静脉瘘可以治愈。
后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经过医院正规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后天性动静脉瘘术后1个月应到医院复查,期间遵医嘱服药,避兔血栓形成,若有不适症状随时就诊。
后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术后注意合理饮食,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应该给予流食,后逐渐加入纤维素丰富的食物。
术后患者应禁食2~6小时后可进流食,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
限制饮酒,鼓励低盐、低脂饮食,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术后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兔引起胃肠道不适。
后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应该注重日常生活管理,如果早期确诊并及时进行手术,术后患者应该适量运动,防止血栓形成,预后多良好,平时应该严密监测病情的变化,如有变化,立即告知医生。
术后注意穿刺部位或手术创口有无渗血或血肿形成,避免剧烈活动及伤口感染。
术后第一天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第二天若穿刺部位或手术创口无渗血,可适量进行床旁活动,一周后可恢复所有日常活动。
患者应注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有助于身体恢复。
后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可行凝血四项检查,目的是监测患者血液的凝血物质及凝血功能的变化,防止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后天性动静脉瘘的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应该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定期到医院复查,如有不适,应该立即就诊。
接受过介入检查或其他手术治疗的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时到医院行超声检查,观察穿刺点血管周围有无异常血流通道存在,如有不适症状立即就诊。
后天性动静脉瘘的预防应该注意尽量避免受伤,如发现有恶性肿瘤等病变,应注意积极进行治疗。
4016点赞
[1]管林军,熊华花,贡雪灏,陈胜华,杨雪冰,郭国强,吴英.后天性肢体动静脉瘘治疗前后超声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1(08):1313-1317.
[2]陈孝平,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0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