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扩张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段在X线钡餐下显示扩张的一种影像学表现。临床上症状主要有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及呕吐等。常见于十二指肠淤积症、十二指肠近端先天性狭窄并闭锁、克罗恩病等。十二指肠扩张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要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若上述治疗无效,可能要进行手术治疗。
十二指肠扩张主要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了消化道梗阻,从而导致十二指肠排空障碍,致使患者出现了十二指肠扩张的症状,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先天性畸形、肿瘤、炎症性疾病等。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
如先天性肠闭锁、十二指肠先天性狭窄及先天性巨结肠,导致肠内容物排空障碍,引起肠梗阻,导致十二指肠扩张,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
如胃癌、胰腺癌、十二指肠肿瘤等,由于增大的肿瘤压迫肠管,导致食物积聚在肠道,引起肠梗阻,进一步导致十二指肠扩张。
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小,导致肠腔狭窄,进一步导致肠梗阻,引起十二指肠扩张。
如巨大胆囊结石、急性重症胰腺炎、小肠炎性病变、消化道多发性息肉、寄生虫聚集成块等。
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克罗恩病、以及憩室炎性粘连或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空肠上段,则引起十二指肠蠕动减慢及梗阻。
由于患者暴饮暴食,同时久坐不运动,食物消化吸收缓慢,导致食物引起十二指肠扩张。
如进食了粗糙、干硬的食物不易消化,堵塞肠道,随着食物的积聚,引起肠梗阻,进一步发展至十二指肠扩张。
十二指肠扩张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较少,需要进一步论证。
如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的患者,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积聚在肠管中,导致肠梗阻,引起十二指肠扩张。
由于全身器官的功能退化,肠道的消化、吸收、蠕动等功能出现紊乱,肠蠕动无力等可导致便秘,粪块堵塞导致肠梗阻,进一步导致肠管扩张。常见于有消化道肿瘤的病人,如胃癌、胰腺癌等。
如胃癌根治术的病人或做肠吻合口手术的病人,因手术后肠管粘连等原因,易发生肠梗阻,进而导致十二指肠扩张。
十二指肠扩张的典型症状是腹胀、呕吐,还可伴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反酸、呕血、黑便、上腹部肿块、乏力、食欲减退、短期内体重下降等症状。可能会出现肠坏死、急性腹膜炎、水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由于食物的积聚,导致腹部膨胀,多见于上腹部,且多在呕吐后可缓解。
食物的堆积导致腹胀,由于不能正常排空,可引起患者反射性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糜加胃液。
若由于异物堵塞或肠管被压迫,可引起肠梗阻,若是完全性肠梗阻,可导致肛门排气排便停止。
如消化道肿瘤的病人,身体长期的消耗、营养补充不足等,导致患者食欲减退、消瘦、乏力。
长期反复发作者可因吸收障碍可导致营养缺乏,贫血、消瘦、水电解质紊乱。有时出现血管异常,如偏头痛、荨麻疹。
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的患者,十二指肠受压,可能导致肠管血运障碍,进一步发展至肠坏死。
各种原因导致的十二指肠扩张,当肠管内压力过大,肠壁过度伸张变薄可能引起肠穿孔,导致液体渗到腹腔,引起腹膜炎的表现,如腹痛、板状腹等。
十二指肠扩张的病人,典型表现有呕吐,反复发作的呕吐,导致患者体液的丢失,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当十二指肠扩张,肠管内压力过大导致肠穿孔时,液体渗入腹腔,当感染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的症状。
十二指肠扩张多表现为呕吐、肚痛,若呕吐后不适不能缓解,应立即就医,患者应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如出现其他症状可到相应科室就诊。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
当患者表现为腹胀、呕吐等轻度症状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反酸、烧心、腹部肿块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严重的呕吐、腹痛时,呕吐后不能缓解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变现为腹胀、呕吐,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如乏力、食欲下降、短期内体重下降等,可到肿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严重的呕血、呕吐、腹痛难忍等症状,应到急诊科就诊。
平时会有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呕吐的感觉吗?
除了上述症状以外还有什么其他不适吗?
曾经有过这种症状吗?
既往有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克罗恩病、胆囊炎等疾病吗?
在出现这些症状前有过什么不洁的饮食吗?
家属中有人患过消化道肿瘤吗?
近期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首先观察患者有无消瘦、精神不佳,然后看患者的腹部有无隆起,进一步通过触诊、叩诊来判断患者疾病发生的部位。听诊肠鸣音是否亢进或减弱。
通过红细胞计数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判断患者有无贫血的表现。
通过检测粪便的形态、有无红白细胞,来判断患者消化道有无感染或出血。
可见扩张和充满气体的胃腔,有巨大的胃内气液平面。
显示十二指肠水平段钡剂通过受阻,十二指肠扩张,出现典型的笔杆样压迹。
有助于胰腺炎和胆囊炎鉴别诊断。可观察胆囊有无肿大、缩小或变形,胆囊壁有无增厚,腔内胆汁性状,是否存在结石等;显示胰腺轮廓,有无渗液等。
可以直视观察十二指肠肠腔内梗阻原因及梗阻部位,了解溃疡大小、部位及严重程度等,有助于十二指肠淤积症、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克罗恩病等疾病诊断。
有上腹痛和上消化道梗阻症状,尤其是反复间歇发生,取膝胸或俯卧位时症状可减轻或缓解者要考虑本病。结合X线钡餐检查特点,必要时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作出诊断。
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即发生频繁呕吐,量多含胆汁,如梗阻在壶腹部近端则不含胆汁。没有正常胎粪排出,或仅排出少量白色黏液或油灰样物。剧烈或长期呕吐,有明显的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消瘦和营养不良。腹部X线检查显示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和胃明显扩张,肌层肥厚,肠肌间神经丛变性,蠕动功能差。根据X线钡餐可鉴别。
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疼痛常常发生在餐后数小时,疼痛主要为上腹部,有明显的节律性,且因进食而有所缓解。饥饿痛和夜间痛与基础胃酸分泌过度有关,腹痛可因服用抗酸药物而缓解。疼痛多为烧灼样,可以发射到背部,体检时可以发现右上腹有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腹痛常呈周期性,秋冬季易发作。溃疡引起的水肿及纤维瘢痕收缩均可导致管腔变窄,致球部和胃排空受阻,从而引起其扩张。根据临床表现可鉴别二者。
十二指肠扩张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还要对患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当这些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时,可选择手术治疗,同时注意对并发症的治疗。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暴饮暴食的患者,应禁食,待胃排空后再进食,之后要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可少食多餐。若由于异物堵塞引起,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取出或排出体外,以后避免吃难消化的食物。
静脉输液以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并补充营养。严重者由于丢失胃酸较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碱中毒,因此可以先给生理盐水2000ml,待尿量增加后补氯化钾,低钾性碱中毒严重者,每日应补充6~8g的氯化钾。
给予抗痉挛药物,腹痛者可给予丙胺太林、阿托品,可缓解疼痛。
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一经确诊应立即进行手术。在准备手术的同时积极纠治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并给予维生素K和抗生素。近年主张十二指肠闭锁患儿手术恢复肠道连续性同时,做胃造瘘并放置空肠喂养管。胃造瘘可保证胃排空,防止误吸;空肠喂养管术后立即灌输营养液,早日进行肠内营养,同时可减少长期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病人,如果溃疡愈合延迟,出血发生率高,需要在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关闭溃疡,用金属夹及时止血且用药。
适用于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造成十二指肠受压的病人。
对症支持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
十二指肠扩张的病人,经过积极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腹胀、呕吐的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患者需遵照医嘱进行复诊。
十二指肠扩张一般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较顽固。
十二指肠扩张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需谨遵医嘱,定期复查。可通过腹部X线、B超等检查查看病情是否发生变化。
十二指肠扩张的患者应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分配餐次,用餐时避免暴饮暴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十二指肠高度扩张的患者宜吃抗菌消炎、止痛、富含优质蛋白质及润肠作用的的食物,如柠檬、荔枝、蜂蜜、牛奶等。
忌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红薯、洋葱、黄豆;难消化的食物如年糕、粽子、米糕;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等。
在患者的病情急性期应禁止饮食。
十二指肠扩张的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净的食物;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防腹部受凉而引起胃痛或加重病情。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加重,如腹胀、呕吐等。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避免食物污染上致病菌,不吃变质、过期的食物等。
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腹胀、呕吐是否加重或减轻,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肛门排气、排便停止等,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病因,并给予相应治疗。
十二指肠扩张的患者若不及时查明原因,不及时纠正的话很容易引起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故应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十二指肠扩张的好发人群应早期进行筛查,具体筛查时间视情况而定,可通过腹部X线、B超等进行检查。患者要合理膳食、改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对于有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的患者,老年人及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应进行早期筛查,通过腹部X线、B超等检查可在早期发现十二指肠扩张。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定时定量进餐。
改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引起胃痛或加重病情。
定期体检,如反复长期有消化道症状,应引起重视,尽早就医查明原因。
4424点赞
[1]梁若鹏.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33例诊疗研究[D].郑州大学.2013:1-38.
[2]李欢欢.43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诊疗总结[D].广西医科大学,2013.4-24.
[3]高绪文.简明消化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12-4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