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是指累及肱骨上端部分的骨折,如肱骨外科颈、肱骨解剖颈、肱骨头、肱骨大结节及小结节等骨性结构的骨折,患者通常出现肩部肿胀、肩部疼痛、活动受限、骨擦音等症状。主要进行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该疾病可能会合并其他问题,因此患者伤后生活功能的恢复方面具有挑战性。
这种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骨端间有紧密的嵌插,骨折比较稳定,一般骨折愈合较快。
这种骨折类型肱骨头的血循环受到破坏,常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
这种骨折类型骨折移位如果大于1厘米或成角畸形大于45°,骨折愈合较慢。
可见大结节撕脱骨折或者部分撕脱骨折且有明显移位,常伴有肩袖纵行撕裂。如肱骨大结节、外科颈同时移位骨折,则骨块由于受附着于小结节的肩胛下肌的牵拉而发生内旋。
可为单独小结节撕脱骨折或者移位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脱位是指肱骨上端骨折同时合并盂肱关节的真正完全脱位,血运损伤较重,愈合较慢。
肱骨近端骨折可由外伤或骨骼疾病所导致,临床上常见的肱骨近端骨折为外伤所致,如跌倒、撞击、交通意外等暴力因素。好发于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群、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低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诱发。
跌倒、交通事故外伤、撞击等直接作用于肱骨近端造成骨折。
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作用或肌肉收缩使肢体受力部位的远处发生骨折,如跌倒时肘部撑地,应力向上传导至肱骨近端造成骨折。
如骨髓炎、骨肿瘤、骨质疏松患者骨质受到破坏,患者受到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
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常由于玩耍过程中摔倒时用手撑地而出现骨折。
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多由于骨质疏松,轻微暴力即可导致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属于四肢骨折之一,临床上发病率仅位于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之后,是第三种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国内文献报道占所有骨折的2.5%。男女比例为(2~3):1,并且发生率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逐渐提高。
老年人一般骨有机物含量较少,骨质较脆,再加上骨质疏松,轻微的暴力损伤即可导致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在受到轻微的应力即可导致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四肢骨折之一,除了骨折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骨擦音、骨擦感等典型症状之外,还可能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腋神经的损伤、肩部畸形等症状。严重者伴有发热、休克、局部瘀斑等,可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休克、感染、神经损伤、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
肱骨近端骨折后肩部可出现明显肿胀,这是由于骨折端周围出血形成血肿、软组织受损形成肿胀造成的。
所有骨折均有疼痛,主动或被动活动骨折处时疼痛加重,局部压痛明显。
肱骨近端骨折后由于骨折断端移位,导致受伤部位失去正常形态,出现局部畸形的表现。
骨折后断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后由于局部疼痛以及肿胀情况,关节活动受限。
肱骨近端骨折后,体内存在出血,当血肿吸收时,患者可出现低热,开放性骨折患者伴感染时也可出现伴持续发热。
多见于严重交通事故导致的复杂型肱骨近端骨折,由于大量出血、重要脏器及软组织损伤、剧烈疼痛等多种因素而引发休克。
肱骨近端骨折初期肩部形成血肿,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被进一步吸收血红蛋白分解,皮下瘀斑可以变为青色、紫色或者黄色。
肱骨属于长骨,发生骨折后骨髓被破坏,骨髓内的脂肪滴进人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脂肪栓塞,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嗜睡、昏迷等症状。
大出血、严重外伤导致的肱骨近端骨折可出现休克症状。
开放性肱骨近端骨折,若清创不彻底,坏死组织残留或软组织覆盖不佳,导致骨外露,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
肱骨近端骨折伴随腋神经的损伤,出现三角肌麻痹、萎缩,肩外展功能受限。
肱骨解剖颈骨折会影响肱骨头的血液循环,常造成肱骨头缺血性坏死。
摔倒后出现肢体局部持续疼痛、肿胀、感到肢体局部疼痛,并且无法正常活动并伴意识进行性障碍情况应立即到骨科或者急诊科就医。通过X线、CT、MRI、肌电图等检查并结合受伤史可以做出诊断,但要注意本病应与关节脱位、关节扭挫伤相鉴别。
摔倒后出现肢体局部持续疼痛、肿胀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摔倒或受到猛烈撞击后感到肢体局部疼痛,并且无法正常活动时及时就医。
外伤导致局部肿胀伴意识进行性障碍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骨科就诊。
外伤所致全身多处受伤就诊于急诊科。
有没有摔跤、撞击、交通事故等外伤史?
现在感觉肩部痛吗?
距离外伤发生过去多久了,有进行过紧急处理治疗吗?
试着看现在还可以活动吗?
以前有没有发生过骨折?有骨骼基础类疾病史吗?
X线检查可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是骨折的首选检查,也是骨折术后复诊的必备检查。
CT检查可以判断肱骨近端骨折的移位状态、受损范围等,CT三维成像技术,可以使复杂骨折以三维立体的模式显现出来。
MRI检查可以了解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以及是否合并有神经、软骨、韧带、血管的损伤。
查体包括视、触、动、量。“视”主要观察患者肢体是否肿胀、是否存在畸形。“触”主要感受患者受伤部位的皮肤温度,是否存在骨擦感,是否有压痛。“动”主要观察患者肢体是否存在反常活动及活动障碍。“量”主要测量受伤肢体的长度、周径、肌力及感觉异常的范围等。
患者有跌倒、撞击、交通事故等外伤史。
通过体格检查发现有骨折的症状,出现局部疼痛、肿胀,腋前褶皱处瘀斑。
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侧位片时有明显成角畸形。
关节脱位也表现为局部的疼痛、畸形、活动障碍等症状,但无骨擦感或骨擦音,关节脱位可通过影像学检查与骨折进行鉴别诊断。
关节扭挫伤也会出现局部的疼痛、肿胀症状,但一般症状较轻,不会出现明显畸形、反常活动以及骨擦音、骨擦感等骨折典型体征,可通过X线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一般要根据患者骨折的类型、骨折移位的程度、骨折粉碎的情况、是否合并脏器损伤以及患者的个人的基础状态等来考虑。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平时有较多的基础疾病,可以考虑采取保守治疗。如果患者年龄较小、体质较好、对肩关节的功能要求较高以及骨折移位明显的,一般是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术后后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肩关节康复训练。
针对无移位骨折、外展型骨折、移位不大的粉碎性骨折、骨块较小的小结节骨折可实行保守治疗,可以利用三角巾悬吊进行固定。
对于内收型骨折可以进行手法复位,如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脱位,肩关节复位后大结节通常可自发复位。
肱骨近端骨折伴随剧烈疼痛的患者可给予抗炎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骨折后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可给予消肿药物改善局部肿胀情况。
开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防继发性感染症状出现。
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
通常容易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考虑切开复位及内固定,对于老年人或难以复位固定的骨折可以考虑行关节置换。
对于粉碎性骨折如果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困难或诱软组织嵌入时,可以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
对于单纯大结节骨折畅游明显移位,因此可以实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如果内旋受限,可以进行手术复位固定。
康复治疗是骨折治疗中的重要部分,术后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肩关节康复训练,积极适量的康复,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尽快恢复患肢功能。
单纯的肱骨近端骨折经过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对于严重复杂的骨折患者,其预后情况与是否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合并重要脏器的损伤以及自身的情况有关。另外,还可能有部分患者会存在骨化性肌炎、关节活动障碍、伤性关节炎等骨折后遗症。
单纯简单的肱骨近端骨折可以完全治愈。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严重的肱骨近端骨折可能会有后遗症。
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通常不会影响寿命。
由于肱骨近端骨折,骨折端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若血肿处理不当可出现机化,继而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影响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广泛渗出发生纤维粘连,导致关节活动障碍。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盂肱关节脱位者关节面遭到破坏,骨愈合后可能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导致关节负重时出现疼痛。
简单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后2~4周可出院,出院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X线检查,以检查骨折愈合情况,持续1年,术后1年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自身意愿取出内固定物。
饮食对于肱骨近端骨折并无特殊效果,因此患者只需要合理膳食即可。
骨折的愈合过程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恢复期内,住院期间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护理与治疗、出院之后合理的日常生活管理都将影响患者的愈合情况。正确的护理以及日常生活管理,细致的病情监测及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治疗周期。
骨折早期主要是固定、消肿止痛处理,家属可以适当抬高患者患肢,这样利于血液、淋巴液回流,促进肿胀的消除。
骨折后期患者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可以在家属的监督保护下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关节僵硬。
家属需注意保持固定部位的清洁卫生,对于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进行患处按摩,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采用平卧睡姿,肿胀消退较慢的患者可适当抬高患肢。
老年患者可每日做保健操,改善关节活动、提高肌肉力量。
对于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患者以及有重要脏器损伤的患者,需要严密监测病情,以防出现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多伴随有局部剧烈疼痛以及手术后出现剧烈疼痛,影响其情绪、治疗效果。家属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
骨折患者并不需要大量补钙,虽然钙是构成骨头的重要物质,很多人以为补钙就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所以发生骨折就盲目补钙的情况,这是错误的。盲目补钙容易给肾脏造成过量负担,一般建议适量进食含钙食物即可。
肱骨近端骨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预防骨折首先需要多进行锻炼,增强自身的体质,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适当的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的合成,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还可以增强防护意识,做好防护措施,从而预防骨折的发生。
有骨质疏松患者定期进行X线检查,谨遵医嘱进行锻炼以及服药抗骨质疏松治疗。
年轻人运动时可以配戴护具,做好防护措施以降低骨折的发生概率。
开车的人群需遵守交规,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从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
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训练,改善肌力和视力,提高平衡和反应能力。
坚持功能性体育训练,适量晒太阳,可防止骨质疏松,减少骨折发生率。
4331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87-688.
[2]唐佩福,王岩,卢世璧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761-2775.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51.
[4]洪毅,蒋协远,曲铁兵主译.临床骨科康复学:基于循证医学方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140-148.
[4]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