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淀粉样血管病简称CAA,是淀粉样物质沉积在软脑膜及皮质的血管壁而导致的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为痴呆、精神症状及反复、多处脑叶出血。多见于5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常伴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同时发病。散发型脑淀粉样血管病在临床上较多见,病因复杂;遗传型脑淀粉样血管病是一种罕见的显性遗传病,目前无特异的治疗方案,其治疗方法仍在开发,治疗方向是控制脑叶出血以及痴呆症状。
主要见于血压正常的老年人,年龄在70~90岁之间。
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年龄早于散发型脑淀粉样血管病。发病年龄通常为30~70岁, 在中年发病,以痴呆、复发性脑叶出血和白质脑病为特征。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发生目前主要认为与Aβ沉积、自身免疫与炎症、基因突变有关,并发现诸多与本病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危险因素,后面的病因尚未临床研究证实。
Aβ是β-淀粉样前体蛋白,主要沉积于脑组织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白细胞聚集、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等,从而造成血管功能障碍以及炎性因子的释放、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损伤,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以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管腔狭窄和血脑屏障破坏。
部分遗传型脑淀粉样血管病是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脑淀粉样血管病是除高血压外,导致老年人脑出血的第二位原因,占非外伤性脑出血的15%~40%,死亡率为30%~50%。脑淀粉样血管病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近8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有脑淀粉样血管病。
两者同样有痴呆的临床表现,暂无研究证明两者有明确的联系机制,临床数据表明近8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有脑淀粉样血管病。
老年人血管状况不佳,容易因高血压而增加脑叶出血的风险。
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脑出血、认知功能受损、痴呆、快速进展性认知和神经功能缺损等。
多发性反复脑叶出血是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特征性表现,最常累及枕叶和颞叶。少见部位包括小脑、脑干、深部脑白质。颞、顶叶出血可有偏盲或象限盲。额叶出血可表现为精神障碍,如淡漠、无欲、健忘、呆滞等,可有摸索反射和强握反射阳性。一般不发生在壳核、丘脑、脑桥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见部位,但小脑可有不同数量的血管淀粉样物,故有时也可为出血部位。所致的脑出血另一特点为数月或数年之后有再出血倾向,甚至不同部位同时发生血肿。尽管CAA常严重累及软脑膜血管,但与CAA相关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常少见。
脑淀粉样血管病常伴有阿尔茨海默病,文献报道89%的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合并有阿尔茨海默病;且患者脑部病理检查常有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等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难以区别,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脑出血后4.5年痴呆的发生率高达29%。患者初期表现为记忆障碍,随之出现精神错乱、迟钝和发呆等症状。
临床表现急性或亚急性认知功能下降、头痛、行为改变、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
脑淀粉样血管病与阿尔茨海默病常同时发生,二者发病机制间的联系暂不明确,出现痴呆症状同时伴有反复不明原因脑出血,需高度怀疑患有脑淀粉样血管病。
家属或老年人患者自身若察觉有记忆障碍,同时出现反复的脑出血,应到神经外科做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早期治疗,能尽快控制病情,避免病情加重,甚至因痴呆严重而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到医院就医。
患者自觉或家属发现老年人有记忆障碍,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患者有脑出血症状,并伴有认知障碍、痴呆等情况。
已经确诊有阿尔茨海默病,出现痴呆症状,并重复出现脑出血症状。
该疾病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就诊。
之前是否存在过脑出血?出现过几次?
目前记忆力情况如何?
是否曾确诊阿尔茨海默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存在家族遗传病史?
颅脑MRI可以敏感地显示皮层、皮层下各多节段、多部位的点状出血以及白质变性。颅脑MRI梯度回波序列检查发现存在皮质、皮质下有脑微出血等影像学征象患者,可高度提示脑淀粉样血管病。
颅脑CT出现脑叶出血合并多发性微出血,则高度提示可能患有脑淀粉样血管病。
此技术使活体内探测脑内淀粉样蛋白成为可能,通过PET成像与CT结合,PET-CT检查可以精准的判断淀粉样病变及定位。
检测脑脊液中是否有脑淀粉样血管病炎症的标志物,如Aβ自身抗体。
有痴呆症状,表现为记忆障碍,随之出现精神错乱、迟钝和发呆等;反复出现的多发性脑叶出血。
脑血管中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活检结果。
颅脑MRI检查以及CT检查,影像提示脑叶出血或颅内多处微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不能停止或逆转,目前对于该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旨在对微出血、多发出血和进行性痴呆进行治疗。治疗本病的神经外科手术有很大风险,目前表明清除血肿有一定效果且安全,同时免疫抑制治疗对控制相关炎症有效。
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即严格控低血压,辅以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应及时应用降压药物控制过高的血压,但降压不可过快、过低。
脑出血及继发的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和导致脑疝,是脑出血主要死因。故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重要环节。
注意避免使用抗凝剂,慎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使用抗生素治疗,避免感染。
可改善神经功能,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并减少出血后相关因子对神经细胞的继发性损伤; 但术中止血相对困难,术后血肿易复发。对于75 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或伴有脑室内出血的患者,手术风险极大,预后差,建议保守治疗。
对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的脑淀粉样血管病,可以试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环磷酰胺治疗或其他免疫抑制疗法。尽管可通过免疫抑制治疗得到改善,大多数患者最终效果不佳,几乎60%的患者死亡或产生依赖。
尚无特效治疗或有效逆转疾病进程的药物,联合使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细心护理,可以减轻症状和延缓病情发展。可以使用改善认识功能的药物,如乙酰胆碱酶抑制剂多奈哌齐、石杉碱等;还可以使用控制精神状态的药物。
针对本病的抗淀粉样蛋白疗法正在开发中,目前研究最多的仍是抗Aβ免疫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可以参照高血压脑出血用药,以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控制痴呆的用药,避免使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聚集药。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脑淀粉样血管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痴呆和脑出血症状,但整体预后不佳。
脑淀粉样血管病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只能控制症状,如针对脑出血进行手术治疗等,本病难以治愈。
本病患者可生存数月或数年,急性脑出血救助不及时或者症状太严重,可能短期内死亡;痴呆症状也可能造成其他外伤或死亡。
患者应听从医嘱,按时复诊。
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日常生活护理非常重要。患者可能认知功能发生障碍,甚至忘记吃饭、喝水,饮食一定要专人看管。行动不便,甚至无法主动进食者需要鼻饲,注意保证入量和营养,鼻饲液的温度稳定在38℃左右。
宜进食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量高的食物,如瘦肉、牛奶、西红柿等。
宜进食适量脂肪类,例如鱼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
因患者认识能力缺失、记忆力减退,甚至精神错乱,需要专人耐心看管。需要关心患者,积极鼓励患者保持社交活动,定期锻炼,提醒并帮助患者按时就餐、饮水等,时刻注意患者动向,避免患者受伤或走失。
经常组织患者的老朋友或亲属与患者积极互动,做一些有意义和愉快的事情,例如跳舞、做手工艺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与减慢记忆力衰退。
每天散步,保持关节肌肉和心脏健康,还能促进睡眠和防止便秘。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使用固定自行车,或参加与椅子有关的一些运动。
安静舒缓的生活节奏有益于患者内心安定,避免噪音、被催促,这样容易引起患者焦虑。常用物品放置在患者熟悉的地方,家里收拾整洁,避免患者磕碰、撞伤和滑倒。
日常生活中家属应配合医生帮助患者检测记忆功能、心肺功能等,注意患者的脑出血情况以及身上是否受伤。
脑淀粉样血管病与阿尔茨海默病常同时出现,照顾有痴呆症状的患者要格外耐心,照料者本人保持同样健康的生活状态,因照顾痴呆患者非常劳心费神、考验耐心,因此也应受到关注照料者的情绪。
脑淀粉样血管病主要的症状是脑出血以及痴呆症状,从维护血管健康以及预防痴呆两个方面可以进行预防。老年人应加强日常锻炼,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家人应给予老人足够的关心,老人年晚年也需要积极开发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减少焦虑。
对察觉有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的亲属,应及时警惕,尽早发现并治疗。
饭后散步,少进食高糖、高脂肪食品,活动筋骨,时常检查心血管功能,控制血压。
与老朋友一起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益于维持大脑健康与活力,坚持一项兴趣爱好或学习一门新技能。
多关注自身爱好与身体健康,避免焦虑以及封闭自己。
4459点赞
[1]辛浩琳.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07):970-972.
[2]易芳,唐北沙,杨样.脑淀粉样血管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45(09):561-564.
[3]李圣杰,刘耀,雷清春,赵宁辉.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05):859-862.
[4]曾凡,王延江.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10):878-882.
[5]王磊,倪小英,孔令红.1例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22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