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症英文原意为Dissociative Disoders,又可以翻译为分离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发作时病人部分或完全地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方面的正常整合。即病人对自己过去的经历,现在所处的现实环境,对自己所处的时间、地点、身份的认知与实际严重不符,出现解离。解离症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而且多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
解离症在人群中发病率较低,病因尚无明确的定论,但是遗传因素、环境的骤然突变、患者本身的生理、心理素质等,都会导致解离症的发生。解离症好发于内心敏感、脆弱的人群,精神压力过大的人群、遭受了重大心理创伤的人群。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病因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各种不愉快的心境,气愤、委屈、惊恐、羞愧、困窘、悲伤等精神创伤,常是初次发病的诱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如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少数病人多次发病后可无明显诱因,而以后因联想或重新体验初次发作的情感可再发病,且多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引起。发作有利于病人摆脱困境、发泄情绪、获得别人的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
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有易感素质者遇较轻刺激易发本病。本病患者具癔症性格特征者约占49.8%,其性格的主要特点为:
表演性人格特征:该病患者中约有20%具有典型的表演性人格,可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性、情绪波动大,过分感情用事、表情夸张、言语行为幼稚、戏剧化、情绪控制差、情感肤浅。
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
自我中心性:不断地追求刺激,以寻求周围人的注意。
高度的暗示性:容易受周围人和环境的暗示,也容易自我暗示。
丰富的幻想性:想象丰富,甚至以幻想代替现实。总是有意无意地扮演幻想中的角色,可有幻想性谎言。
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当具有易感素质者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方容易产生癔症。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曾有研究发现,该病患者中,约2/3伴有脑部疾病或曾有器质性脑病。32%的患者曾有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癫痫病史。
有研究发现该病部分患者有遗传素质,Ljunberg(1957)的家系调查发现,癔症者的父亲、兄弟、儿子发生癔症者分别为1.7%、2.7%和4.6%;母亲、姊妹、女儿的患病率分别为7.3%,6.0%,6.9%。总起来说,男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6.4%,国外资料也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女性一级亲属中发生率可达20%。我国部分地区报道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均高于正常人群。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该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此外还发现癔症者的男性一级亲属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酒中毒的病例增多。
另一组遗传学研究的是Briquet综合征。这类患者的一级亲属中Briquet综合征的患病率为7.7%,而正常对照组则为2.5%。同时还发现患者同胞中广泛性焦虑障碍患病率增高。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一种多因素遗传模式,在女性表现为Briquet综合征,而在男性则表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对本病的发生与发作形式及症状表现等也有一定影响。
生理因素,包括颅脑损伤、感染、化学药物等。如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异常时,感染会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进而损伤胰岛组织。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亲人亡故、婚恋挫折、升学失败、失业、重大灾难等。如精神刺激引起创伤后,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产生抗胰岛素作用,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或同一事件产生多种影响,前者如某人突发重大躯体疾病后失业,后者如患恶性肿瘤,既可产生躯体方面的影响,又会产生心理压力。
解离症在我国较为罕见,在国外的发病率约为0.01%。在性格软弱、处于巨大压力的情况下的人群中较为好发。
当遭遇了严重的生活、工作艰难后,产生无法释怀的痛苦、责难、负面情绪,容易患有解离症。
此类人群在面对过多无法承受的压力时,很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衍生出多重人格,促使解离症的发生。
强大的心理应激会导致急性应激反应或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如亲人骤然离世等,会很容易引起解离症。
解离症患者常表现为记忆丧失、身份意识障碍、自我认同改变等。当患者症状加重时,常表现为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会出现幻觉、妄想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残等危险行为。
解离症常表现部分或者完全丧失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障碍、躯体感觉以及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障碍。
患者常表现为失忆,不记得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事情,或者突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患者感觉自己不再是自己,像在看另一个人,经历的某些事情也没有了之前的表现和感觉。也有的患者表现为多重人格,有的患者能够自我感知到其他人格的存在,有的患者感知不到其他人格的存在。这些存在的人格都有自己的时间线、性别、年龄、交际圈,有着自己的记忆,不同人格的出现给别人开玩笑的感觉。
常表现为感觉与自身脱离,身体某部分突然没有知觉、不能控制自己等。患者自述感觉事物不真实,不像在现实中,更像在梦里。
常见并发症为神经系统紊乱,会产生幻觉、妄想,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自残的危险行为。
在意识清晰时出现大量的幻觉,如幻听、幻视或其他感官的幻觉等。
患者产生一种与事实不符、与患者的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不符,但是患者坚信不疑,难于通过讲道理的方法纠正的病理信念。
当神经系统症状较为严重或者受到外界强大的压力时,可能出现神经错乱或一时的感情冲动,患者可能会产生自残等危险行为。
解离症的症状表现有时不太明显,需要亲友、医生密切关注才能发现,在出现记忆丧失、多重人格的混杂表现、表现不符合往常时,需要警惕,并前往医院就医,以避免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紊乱症状,注意与癔症相鉴别。
当患者出现记忆混乱、丧失时需要警惕,并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当患者本身感觉自己的某些行为不像自己,发生某些事情后,却没有相应的感觉时,应该警觉。
患者本身感觉自己体内存在多重人格,经常表现异常。
出现自伤等行为时。
当出现相应的心理、精神异常时,需要前往医院的精神心理科进行就诊。
当患者出现自残的行为,需要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当表现的症状较为特殊时需要相应的科室协助治疗。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症状存在多长时间了,最早出现这种症状是什么时候,多长时间出现一次?
年龄为多少?
自己感觉到有什么存在吗,有几种人格的存在,每个人格的年纪、性格都是怎样的?
曾经经历过什么重大的事故吗?
精神压力大吗?
家族中有人有过相应的症状表现吗?
确诊解离症需要进行躯体物理检查及相关量表检查。
全面详尽的躯体物理检查,对解离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也是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胸部X线透视在常规检查之内,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进行头颅CT、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确定某些躯体精神疾病所致的解离症,能提供可靠的证据。当进行精神检查、躯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后,结合病史及临床所见,有针对地进行某些辅助检查,如脑脊液、催乳素、代谢产物的测定、血药浓度以及某些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物的浓度测定。
通过体格、实验室检查,诊断精神性疾病前,还需要进行精神病量表的检查,并根据相应的测量结果,结合症状、病史进行诊断。
解离症的诊断较为困难,需要临床医生首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引发的症状,排除其他心理疾病的基础上,结合问诊时的病史、患者的临床表现、精神性的检查情况等考虑诊断。
解离症患者治疗难度较大,需要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针对精神症状尚需进行药物治疗,治疗需要的时间较长,通常为长期或终身的持续性的治疗。
解离症进行药物治疗时,只是对患者的相应症状进行缓解治疗,对于患者的疾病恢复作用较小。诊断为解离症后,首选的治疗药物为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对解离症的治疗也有效,但是需要注意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焦虑表现时,可以选用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
对于解离症的患者,当出现人格障碍时,颞叶切除或立体定向手术可改善一些人格障碍的表现,但需要注意严格掌握适应症。
心理治疗在解离症患者中适用,但是缺乏良好的对照治疗研究。最常用的为焦虑控制训练、暴露疗法、认知疗法。
是帮助患者控制焦虑的水平,对患者的惊厥、回避、闯入性体验症状有效。
是让患者在放松状态下面对创伤性事件(可以是回想,也可以是模拟),学会控制恐惧体验。重新整理患者多重人格的结构,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面对精神压力,形成合理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压力。这种治疗过程通常充满困难与挫折,需要医生与患者家属对患者有很多的包容、关心与耐心,还需要医生高超的心理治疗技术。
治疗目的是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给予心理疏导,找出患者存在的积极向上的人格面,借助这股力量进行积极地思维调整,促进治疗。
解离症患者治疗难度较大,治愈较为困难,一般不会影响患者寿命,但若中、重度解离症的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寿命,患者服用药物期间要及时进行复诊,避免引起不良的药物反应。
解离症患者由于治疗难度大,常需要长期持续性的治疗,大多数患者较难治愈。
解离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疾病的治疗有较大的影响,当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正规治疗后状况会得到改善,复发率较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几乎不会影响患者寿命。但是当中、重度解离症的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寿命。
解离症患者无特殊的饮食注意事项。
解离症患者的护理关键在于充分理解病人性格特征方面的问题,家属要与医生配合,掌握交流、护理技巧,关切、重视患者,争取早日让患者康复,同时需要注意患者服用药物的情况以及病情变化。
患者需要保持健康的体魄,饮食上保证充足的营养,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找到一些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如瑜伽、跑步、游泳等,转移患者的负面情绪,积极乐观的进行生活。
家属需要注意患者的日常变化,如是否愿意与他人沟通等状态,避免自残的现象发生。
护理人员和家属需要尊重病人,掌握交流技巧,维护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还与医生密切配合,言谈适当,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防止患者干扰治疗计划的实施。
让患者找到可以释放心灵的途径和方法,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籍、看一些积极努力的影片等,提高患者应对突发事件的抗压能力。
解离症患者需要按医嘱进行服药,不能过量服用,避免对身体产生一定伤害或依赖性。
解离症的预防需要对高发人群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对于出现异常的人群,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延误治疗,同时对于内心脆弱、内向的人群,应该培养一种运动爱好、多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使得这类人群将负面的压力、情绪有效的得到释放,乐观的面对生活。
对于解离症的好发人群,尤其是性格孤僻、内向、脆弱的人群,需要学会释放压力,找到适合自身的调节方法,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一种运动爱好,将一些负面情绪、压力得到释放,学会包容、尊重,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对于遭受到突发的危机事件的人群,应该及时进行有效的疏导、检查,消除诱发解离症的因素。
4867点赞
[1]李咏,朱麟.浅析电影中的人格解离症[J].求实,2012,(S1):287-288.
[2]胡学志.问题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简析[J].青海教育,2004,(3):12-12.
[3]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