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
参考罗马Ⅲ标准,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
表现为餐后饱胀或早饱。早饱即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每周发作数次;餐后饱胀感即进食普通量的食物后出现饱胀的感觉,每周发作数次。
表现为中等或以上程度的上腹部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一次,上腹疼痛为间断性,疼痛部放散或不存在与腹部其他区域、胸部,腹痛不因排便或排气缓解。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包括细菌感染、精神因素、胃肠道疾病、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可进而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约50%以上的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有精神心理障碍,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有关。
已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
喜欢食用含气饮料、咖啡、柠檬或其他含酸性成分较多的水果以及油炸类食物。
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吞气症、肠易激综合征等,会引起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道生理或轻微有害刺激的感受异常或过于敏感,更容易产生饱胀不适感。
饮食结构单一,不吃水果蔬菜,进食不规律,进食习惯不好,如边玩边吃,都容易引起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小儿中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根据国外报道儿童发生率为10%~20%,占儿科门诊2%~4%,国内报道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为5%~10%。
焦虑、抑郁、精神紧张、学习和工作压力大可诱发与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儿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吞气症等疾病的小儿,更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小儿挑食、偏食,饮食结构单一,或进食不规律,易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也可伴有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
常见临床症状为恶心和呕吐、上腹胀痛、嗳气、早饱等消化道紊乱的表现,持续时间为1个月以上,或1年内累计持续时间为3个月以上。
不少患儿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对维生素的吸收能力减退,进而会引起维生素缺乏。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蛋白质的摄入减少,会导致血浆中白蛋白、球蛋白降低,出现低蛋白血症。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缓解患儿恶心、呕吐、上腹痛等消化道紊乱的症状、预防并发症十分重要,避免因消化不良影响小儿身心健康发育。
出现上腹痛、上腹胀等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早饱、嗳气、食欲不振,需及时就医。
优先考虑去儿科消化专业就诊。
若患儿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焦虑失眠、营养不良等,可到精神科、营养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什么时候出现症状的?持续了多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出现什么情况病情加重?什么情况缓解?
有没有去其他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
大便情况怎么样?体重有没有下降?
包括现病史、既往史等询问,全身体格检查,了解患儿以前得过什么病,检查身体状况。
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评估患儿的胃动力及感知功能。
无创检查,鉴别身体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鉴别贫血、消化道出血、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脐上)疼痛或不适。
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即除外肠易激综合征)。
无炎症性、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儿的症状,诊断前至少2个月内,症状出现至少每周一次。
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常伴有食管黏膜破损,而小儿消化不良多为功能性的,不伴有黏膜损害,可与之鉴别。
伴随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不伴有器质性病变。但不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小儿消化不良会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可与之鉴别。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为目的,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目前小儿常用促进胃肠排空的药物主要有甲氧氯普、枸橼酸莫沙必利,可增强胃肠动力,改善腹胀、早饱等症状。
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抗酸药有铝碳酸镁、复方氢氧化铝、碳酸钙口服混悬液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常用的抑酸药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这类药对于缓解腹痛、腹胀、反酸、嗳气、胃灼热等症状有较显著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使用奥美拉唑及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部分患儿的症状可以得到长期改善,比单一使用奥美拉唑的患儿疗效显著。
对于促动力药和抑酸药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儿,可以在心理科医生协助诊治的情况下,适当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以此来改症状。
经过内科药物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消化性溃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一般都能治愈。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良性疾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可6个月复查一次。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餐,不要暴饮暴食,减轻肠胃负担,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
建议进食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例如牛肉、大豆、胡萝卜、芹菜、鸡蛋、牛奶等,建议多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有可能刺激肠胃,加重症状。
避免进食甜腻、油腻等难以消化食品。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实施护理干预,是促进疾病痊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儿进行疾病知识教育,监督并指导患儿用药,家属对患儿饮食进行合理的调整,都对患儿病情改善有良好的作用。
了解各类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症状。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每隔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排查其他器质性疾病。
预防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调节情绪,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都能在不同程度上预防本病。
长期焦虑、抑郁的患儿应减轻精神压力,避免疾病发生,如果已经出现消化道症状,应及时就医。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儿应该积极抗感染治疗。
让孩子养成不挑食、偏食的好习惯,饮食结构多样化,不喝含气饮料,不吃油炸食品。三餐规律,不吃夜宵,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进行适当运动。
4259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