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翻是指一侧或者双侧足踝畸形、足内收内翻,是一种常见的影响足形态及功能的先天性畸形,最常见的足内翻是马蹄形足内翻。足内翻多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受压迫或者孕妇长期保持某种体位或脐带绕足致患儿足受压、活动受限,导致足内外侧组织发育不良,并引起局部肌腱挛缩导致,当患儿行走时,表现为跨步困难,一侧者走路跛行,双侧者行走摇摆不稳。足内翻患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和矫正治疗为主,建议一旦发现,尽早治疗,预后尚可。
足内翻的形成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遗传、基因突变等,外因主要为胎儿所处子宫环境的异常,此外,脊髓灰质炎、脑瘫可诱发足内翻。足内翻好发于有足内翻家族史者、孕期子宫环境异常的胎儿等人群。
与遗传(18-三体综合征等遗传病)及基因突变引发的胎儿时期足的肌腱和韧带发育出现故障有关。其未能与足部其他的肌腱韧带的发育保持同步,造成这些肌腱和韧带将足部的后内侧牵拉向下,导致足部向下。并且向内扭转,足部的各块骨头,因此处于异常的位置上。
如多胎妊娠、子宫体积异常(子宫肌瘤、羊膜束带、粘连带等)、孕妇长期保持某种体位或脐带绕足致患儿足受压、羊水过少等导致胎儿宫内活动受限引起。
患有脊髓灰质炎可引发下肢畸形产生足内翻畸形。脊灰质炎后遗马蹄足出生时足部外观无畸形,发病年龄多在6个月以上。有发热史,单侧多见,伴有腓骨长短肌瘫痪。早期无固定畸形,可伴有其他肌肉瘫痪。
围产期或生后有缺氧史,大多于出生延长线向外偏离第1跖骨就发现异常。马踏足畸形随生长逐渐明显,但在睡眠中可消失或减轻,一经刺激畸形更明显。马蹄为主,内翻少,无内收,畸形多为双侧性或同侧上下肢,双下肢交叉步态,下肢肌痉孪明显,常伴有智力减退。
足内翻的发病率有种族差异,亚洲人发生率约为057‰,白种人约1.12‰,我国约1‰,男女比例2.5:1。
足内翻与遗传、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关系,此类群体好发。
子宫内羊水过少参与胎儿时期足内翻形成。
胎儿时期有脐带缠足使足受压的新生儿形成足内翻的风险较高。
此类新生儿在出生后发现足内翻存在的几率较大。
此类群体可因脊髓灰质炎、脑瘫的后遗症而引发足内翻。
足内翻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踝关节畸形、走路姿态异常、根骨内翻畸形、高弓足等。重症或未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的群体,还会出现足部的软组织挛缩等其他症状。足内翻患者可并发髋关节脱位、足部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足部负重处皮肤溃疡等病。
单足或双足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内翻内收,不能正常并拢双脚。
患足内翻的宝宝在学走路时,会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面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逐渐加重。病情比较严重的宝宝会出现用足背行走的现象,并且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患者可表现为足跟疼痛、活动受限。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患者可有先天性高弓、内收、内翻马蹄畸形。
重症或未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的群体还会出现足部的软组织挛缩,引发关节活动障碍加重。
因为胎儿活动受限等病因引发的足内翻患儿常可合并髋关节的脱位。
本病患儿走路姿态异常,长期异常行走可引发足部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长期的异常行走可引发足部负重处皮肤长期受磨损引发溃疡。
家长常因发现患儿足向内翻、走路姿态异常、皮肤溃疡而带患儿就医。医生通过询问患儿病史、身体情况以及对患儿行体格检查,可作出初步判断,进一步检查需要给患儿的足部行X线检查。足内翻症状较典型,通常无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出现走路姿态异常、足向内翻、足部皮肤溃疡等症状时,应注意及时就医。
患儿常因家长发现其走路姿态异常、足内翻畸形而就诊于儿科,进一步需要到骨科对患儿的情况进行会诊。
都发现了什么症状?(踝关节畸形、走路姿态异常、根骨内翻畸形、高弓足)症状发现多久了?
小儿出生的时候有没有足部的异常?
有没有家族遗传的发育畸形病史?
发病前是否有按照疫苗接种的要求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患儿还有什么机体其他系统的病史吗?
小儿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主要通过X线检查判断患儿足部组成各骨的形态以及有无发育异常。通过拍摄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时可见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现,而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
可以诊断胎儿足内翻,孕18~28周是检查胎儿有无骨骼发育异常引起的畸形的最佳检查时期。
通过视诊即可明确足部的内翻畸形。
足内翻通过出现踝关节畸形、走路姿态异常、根骨内翻畸形、高弓足等表现即可诊断,结合胎儿的产前超声检查以及足部的X线检查发现骨骼发育畸形可以明确诊断。
足内翻患者应尽可能地早期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畸形、平衡肌力、恢复功能。足内翻患者的治疗以手法矫正复位为主,难以矫正的僵硬型足内翻需要行矫正手术进行治疗。
足内翻暂无明确药物进行治疗。
僵硬型的足内翻患儿在周岁之前应该进行跟腱手术,适用于矫正石膏绷带或矫正鞋不能矫正的患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软组织松解术常用于婴幼儿足内翻的手术治疗,适用于经过半年左右的保守治疗无效者,通过软组织松解术,可以明显改善患儿足内翻的症状。
手法矫正是治疗足内翻的主要方法,出生后1周内开始接受矫正治疗,在足部组织还处于柔软状态时用手矫正变形,缠上矫形用石膏绷带,然后戴上器具或者穿上矫正鞋以保证矫正位置的准确。
足内翻患者经过及时、正规诊治,可以治愈,通常不会出现因足内翻致命情况,年幼者畸形矫正后,肌功能还可恢复。建议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家属应遵医嘱定期带患儿复诊。
对于能够及早接受正规治疗的足内翻患儿,可以通过现有的治疗手段,恢复足部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一般可治愈。
足内翻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建议足内翻患者术后第一年每三个月复诊一次,此后每半年到一年复诊一次,复诊项目包括体格检查、X线摄片等。
足内翻患者无殊饮食调理,生活中以清淡饮食为主,均衡饮食即可。
足内翻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家属应注意监测患者卧床期间有无下肢血栓的形成而引发的肺栓塞表现。家属应注意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并特别注意患者患处血运的变化。
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遵医嘱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以及肌肉的锻炼,不可过早下地。
术后切口愈合前家属应注意帮助患者保持其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术后家属应注意帮助患儿将患肢摆放在功能位,适当活动健肢,以免发生肌肉萎缩。
家属应注意在患者术后卧床期间,有无出现突发的胸痛、呼吸困难等血栓形成并游走至肺动脉引发肺栓塞的表现。
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和患者共同学习本病相关的预后知识,使患者了解到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矫正效果较好,不会影响美观和活动,以减轻患者的焦虑。
需要进行患处固定的患者需要注意患处的血运变化,如果出现足部发麻、肿胀应注意及时告知医生,解除石膏压迫、恢复患处血运。
足内翻的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包括在小儿出生后及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孕母给胎儿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积极完善产前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足内翻患儿的出生。
高危人群应定期产检,孕前做好遗传咨询,可以通过孕18~28周的产前B超检查判断患儿有无足内翻畸形的出现。
小儿出生后家长应根据疫苗接种要求,及时带小儿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孕母在妊娠过程中应当积极完善产前检查,不饮酒、吸烟,不自行服用药物,以便给予胎儿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胎儿出现宫内缺氧。
存在家族遗传肢体发育畸形的群体在备孕前应当注意做好遗传咨询。
4767点赞
[1]张斌,严英榴,张月萍.胎儿疾病多科会诊指导手册[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01):170.
[2]尹志伟,侯键.骨伤科影像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07):51.
[3]陈艳妮,常崇旺,钟芳红.实用小儿脑性瘫痪手术康复手册[M].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4(05):1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