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是由于位于跟骨结节处的足底筋膜起始部的过度负荷引起的。它同时伴有足底筋膜与跟骨脂肪垫的炎症性病变与退行性改变。退行性改变的后期可能会发生足底筋膜的部分撕裂,而且对筋膜的创伤可能会导致部分撕裂或者完全破裂。本病一般经过积极治疗后,多预后较好。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可能与经常长时间走路或健步走、登山徒步旅行等活动密切相关,另外,如高弓足和扁平足等足底畸形,也可造成足底筋膜炎。
人体正常步态行走时,跖筋膜受到3种牵伸力量,使之异常紧张,体重下压,纵弓下沉,跖筋膜被牵伸,跖筋膜的附着处跟骨内侧结节承受相当大的力量;趾短屈肌的收缩;跖趾在行走时的背伸动作牵拉跖筋膜。
跟骨内侧的结节既受体重的压迫,又受跖筋膜的牵拉。当存在多种致痛因素时,如不合适的穿鞋习惯、长时间站立工作、超重、高强度大量走路或跑步及扁平足等,可导致跖筋膜起点部微小撕裂,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由于患者体质、年龄因素导致的足底筋膜的张力、弹性、成纤维细胞增殖再生能力降低;长时间炎症刺激,使跖筋膜痉挛、挛缩;以及跟骨附着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共同作用,导致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在所有年龄段均可受影响,发生率在40~60岁之间增高,成年人的足底筋膜炎各年龄段的发病率为30~40岁(22%)、41~50岁(36%)、51~60岁(32%)、61~70岁(2%)、大于70岁(8%)。
这类人突然间运动量太大,比如喜欢每天走1万步甚至2万步,过量运动就比较容易受伤。
尿酸结晶会沉积在活动过多的地方,或者是受了伤的地方,跖腱膜是其中的部位之一,从而导致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常隐匿起病,一般无创伤史,少数有过度运动而发病。疼痛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患者在一段时间耐受后疼痛好转,但在长时间、连续行走后疼痛再次出现。
起病缓慢,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发。
足跟疼痛与不适,晨起时疼痛感明显,下床活动行走之初,疼痛加剧,行走几步后疼痛有所缓解,部分患者行走活动过度时疼痛又加剧。
跟骨内侧结节有明显压痛,足跟部内侧肿胀。
出现破裂时,可出现跖底血肿伴压痛。
长期的关节异常活动可导致关节积液,主要表现关节充血肿胀、疼痛,渗出增多,关节积液,活动下蹲困难,功能受限。
足底软骨的磨损、破坏,促成骨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可表现为足跟皮肤红肿、发热,长期劳累后足跟疼痛加剧。
出现足跟疼痛与不适,晨起和活动时加剧,应及时就医,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足底筋膜炎,并与足跟挫伤等疾病进行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足部关节X线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跟骨骨刺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足跟疼痛,运动或劳累后加重等症状,高度怀疑足底筋膜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足底筋膜炎的患者,若出现足底皮肤红肿、刺痛、关节肿胀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足跟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跑步者,还是参加任何与跑步有关的运动?
以前脚有问题吗?
除了脚以外,是否还感到疼痛?
足底近足跟处常有明显压痛点,有时较剧烈并持续存在,当被动向上牵拉足趾或用足尖站立时会引发足跟疼痛。
负重位足部X线片有助于排除跟骨骨折或其他的骨性病理性改变,有助于发现跟骨骨刺。如果影像学发现跟骨骨刺,无论患者有无症状,常表明足底筋膜炎至少已经存在6~12个月,负重位X线片也可以发现足弓结构的异常,同时足底脂肪垫的高度和质量也足跟痛的一个因素。
是诊断和评价足底筋膜炎治疗效果的一项非常敏感的指标,足底筋膜跟骨止点的厚度,正常时厚度不超过4mm。
足跟部跖侧疼痛,站立或行走时加重,休息时疼痛可缓解。
压痛点在跟骨负重区偏内侧,或跟骨负重点的微前方跖筋膜处。
局部无红肿、发热等炎性反应。
有时可触及肿胀或皮下的脂肪纤维块。
X线可有或无跟骨骨刺。
常因小腿肌肉猛力牵扯,使跟腱与跟骨之间强烈的摩擦,致使跟骨骨膜发生炎性病变或跟骨下滑囊发生炎症,可表现为足底、跟腱处疼痛。而足底筋膜炎一般无外伤史。
主要是由于体重的下压、慢性劳损或者感染等原因引起骨膜增生以及炎症改变的骨膜损伤的现象,跟骨骨膜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的症状,一般多发生于青少年,而足底筋膜炎多发生于年龄较大者。
足底筋膜炎的治疗一般可通过佩戴矫形装置、冲击波疗法以及手法松解进行治疗。在理疗和非激素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采用皮质激素注射进行治疗。大多数患有足底筋膜炎的人可通过保守治疗在数月内恢复。
患者可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或环加氧酶-2抑制药进行治疗,可减轻局部疼痛,并缓解局部严重炎症。
患者可服用皮质类固醇,以抑制前列腺素介导的炎症和疼痛,因此在慢性炎症条件下可以起作用。并且激素可以干扰成纤维细胞增殖,从而显著提高疗效。适用于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
在足跟切开小口,通过内镜去除足底筋膜受损部分,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
切开皮肤或经内镜下,将跖筋膜近跟骨止点处内侧部分横行切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可以松解筋膜。
矫形鞋垫能够承托足弓,使足底筋膜松弛,避免足底筋膜的进一步损伤,从而减轻疼痛、促进炎症的吸收。
可通过直接抑制神经末梢,改变伤害感受器对疼痛的接受频率及其周围化学介质的组成等方式,对疼痛起到缓解作用。对于缓解足底筋膜炎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方法为痛点体表定位,在非麻醉状态下,用电磁波震荡源碎石机体外冲击治疗、冲击能量为级最大能量,震波频率次,冲击方向为体表痛点定位的纵、横向,使其能量柱的末端交点重叠于痛点。
足底筋膜松解包括松解足底筋膜、小腿三头肌、骨前肌,前后来回滚动网球、泡沫轴,动作要慢,让足底充分舒展。
包括距小腿关节的前后向滑动、距下关节侧向滑动、第一的跖关节前后向滑动,距下关节分离手法。如果诊断可能存在神经卡压的部位,应采用周围软组织松解,以及神经被动松解。
足底筋膜炎通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加上适当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或消除足跟疼痛的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足底筋膜炎经积极治疗,一般可治愈。
足底筋膜炎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出院后可每6个月复诊一次足部超声。
足底筋膜炎患者应注意合理膳食,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多食用牛奶、奶酪、脱脂奶粉和蛋等含嘌呤量较少的食物。尽量不要吃肉、鱼等。
建议喝白开水、淡茶、矿泉水等,不要喝浓茶、咖啡、可可和其他饮料。
避免饮酒,抽烟。少吃辣椒、咖喱、芥末、生姜和其他调味料,饮食尽量清淡,实现清淡饮食,低脂肪和低糖饮食。
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为主,良好的护理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的恢复,以及避免复发。
生活中要注意选择合适、舒适的鞋子,根据不同运动方式选择专业的运动鞋。
要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过软、过硬、过薄底或完全平底的鞋也应避免长时间穿着。
长时间运动或行走后要及时放松足部。
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及按摩,加强足部的血液循环。
足底筋膜炎可根据足跟疼痛出现的频率、强度来判定病情是否出现好转。患者自觉病情加重时应及时就医,使医生能够根据病情变化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足底筋膜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除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治疗、用药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十分必要。具体包括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如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中,应注意保暖。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主要与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对于高危人群反复出现足跟疼痛,劳累后加重等情况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全身体检,如确诊应进行及时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避免穿高跟鞋久站或走路,尽量穿合适、舒服的鞋子。
4015点赞
[1]邓建军,李素素.三联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45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1):1494-1496.
[2]霍修林,杨静,张璇等.超声介入和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8,039(001):51-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