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影响肠系膜淋巴结的自限性炎症疾病,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1921年Brennemann首先报道本病,因此也称Brennemann综合征,小儿发病以发烧、急性腹痛为其临床特点,一般病例药物治疗有效,少数肠系膜淋巴结炎化脓后形成脓肿,则需外科治疗。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一般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EB病毒、腺病毒等,少数由细菌感染、寄生虫等引起。也有学者认为,肠道蛔虫、肠炎在肠系膜淋巴结急性发病病程中起到一定的关系。
临床资料已证实,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CoxsackieB病毒及其毒素,病毒及其产物经血循环到达回肠系膜,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
链球菌及金黄葡萄球菌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化脓菌及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行或淋巴途径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感染,炎症通常较为剧烈。
肠道内的细菌及寄生虫,如沙门氏菌、耶尔森菌、血吸虫、阿米巴原虫等,可经肠壁直接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引起特殊性炎症,但临床上较少见。
肠道蛔虫、肠炎亦有一定关系,当蛔虫的幼虫由肠壁进入肠系膜淋巴系统,将肠腔里的细菌带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在机体抵抗力较低时,导致肠系膜淋巴结急性感染。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学龄儿童,且年龄多数为5~8岁,其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男性发病率较高,且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好发于呼吸道病毒感染、链球菌或者金葡萄球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有自身免疫缺陷症儿童或青少年。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表现为急性腹痛、发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呼吸道不适等,若病情严重,还可出现呼吸道感染、肠梗阻、腹膜炎等并发症。
体温波动在38~38.5℃之间,可有白细胞升高。
为间歇性阵发性腹痛,部分呈持续性,以脐周和右下腹为著,疼痛的程度多不剧烈,可从不适到严重绞痛。通常情况下患者并不会因腹痛而出现屈曲的被动体位,亦无腹肌紧张。疼痛程度较剧时需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输尿管结石相鉴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患者查体时压痛部位不固定,但不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且较少出现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患者发病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食欲不振。
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长期的不适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长时间处于乏力、萎靡状态。
由于病原体刺激,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一般患者会出现咽部疼痛等症状。
其发病急骤,突发腹痛、畏寒与发热,腹痛多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当炎症波及肠管时可造成肠麻痹而出现肠梗阻症状。一旦脓肿溃破引起腹膜炎,则腹痛和腹胀加剧,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常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现象。
肠梗阻是急性肠系膜性淋巴结炎最典型的并发症之一,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炎症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中蠕动受到阻碍,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功能性改变,比如腹痛、腹泻、排便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电解质紊乱、肠壁循环障碍、肠壁坏死、继发性感染,最终会引起休克或者死亡。
患者发生急性肠系膜性淋巴结炎,如果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正确的治疗方案,细菌会侵犯腹腔壁腹膜以及脏层的腹膜,从而就会引起炎症,诱发腹膜炎。腹膜炎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
当患者出现在脐周或右下腹疼痛,还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应及时就诊于消化内科、儿科或普外科,入院后一般会做血常规等检查以确定是否为感染发病。如果比较严重可以做B超或者CT来协助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症状与急性阑尾炎、恶性淋巴瘤一样,故需要与此相鉴别诊断。
由于此病的发病人群多为小儿,且以腹痛为主要症状,故家长不要误以为吃坏肚子导致的腹痛,不予以重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若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科就诊。
但由于患者一般为小儿,所以也有一些患者会就诊于儿科。
也有患者发病,腹部疼痛类似阑尾炎疼痛,所以也会就诊于普外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急性腹痛、发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呼吸道不适等)
发热或者腹痛有多长时间了?
腹部哪个部位疼痛?疼痛的程度有没有变化?疼痛得厉害不厉害?
有没有其他的疾病史?
发病之后有没有服用什么药物?日常有无服用药物?
包括视、触、叩、听。医生通过体格检查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上呼吸道的感染,确定患者的腹痛部位和性质。
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查,通过患者体内白细胞的变化,来判断患者体内是否有感染,以及是哪一种感染。
降钙素原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
升高可以提示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是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要方式,小儿腹壁脂肪薄,应用超声可观察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且无创、经济、简便,在治疗过程中可随时复查,还可对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痉挛、肠系膜恶性淋巴瘤等疾病进行鉴别。
主要用来判断患者其他腹部器官是否存在其他病变。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需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超声表现确诊。
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有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为阵发性、痉挛性痛,体检压痛不固定,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超声表现为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形态规则,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楚,血流信号增多,髓质无变窄、偏心等恶性征象,伴发末端回肠炎者可见回肠壁增厚,有些患者腹腔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
急性阑尾炎的早期症状是先腹痛后发热,腹痛的特点是刚开始为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后下腹,腹痛较重,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体温常在38.5℃,白细胞多正常,B超可见增粗的阑尾。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早期症状是先发热后腹痛,腹痛部位多数情况下不固定,不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可能有缓解期,没有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体温极少超过38.5℃,患者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B超可见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外形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清,呈低回声改变,大小不等,通过腹痛、体温、B超特点可对二者进行鉴别。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原给予治疗,一般不进行手术治疗。对明确细菌感染的患者可采用抗生素序贯疗法,如果并发的阑尾炎,需要切除阑尾。
主要是针对明确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抗生素序贯疗法,抗菌药物序贯疗法是指对细菌感染所致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先静脉滴注治疗,使抗菌药物迅速到达感染部位,并达到最低抑菌浓度,以控制细菌生长,有效杀灭细菌。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后,改为口服抗菌药物治疗,以维持血药浓度在最低抑菌浓度之上,继续发挥杀菌作用。常用药物多为头孢类,如头孢呋辛、头孢唑肟、头孢克头孢哌酮等。抗菌药物序贯疗法治疗细菌感染所致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满意,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且治疗费用较低,依从性好。
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的剧烈腹痛,常用药有山莨菪碱,对少数腹痛难忍者可以考虑用阿托品。
主要是对症治疗,在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帮助患者退热,常用药物有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
一般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者的治疗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进行之后却没有疗效,甚至病情加重出现急性腹膜炎体征时,需要行剖腹探查手术,探查患者腹部感染严重程度,对于有化脓性感染的病灶要进行清理,并可以考虑取淋巴结的活检组织,如果发现漏诊或者并发的阑尾炎,需要切除阑尾。
中医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以温经散寒、消食导滞、调理气机、疏通经脉、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对症施治,如清热祛湿、消食和胃、健脾化积,从而使整体功能得以改善。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也可用灸法,灸神阙穴、足三里穴,该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推广。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经过及时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并且不影响之后的生活质量和自然寿命。但是患者治疗后应根据医嘱进行复诊,以观察其病情变化。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经过及时、积极治疗可以治愈。
本病治愈后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每隔3天到院复查1次,由医生检查伤口愈合情况,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具体复查时间和复查项目以医嘱为准。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应清淡饮食,规律饮食,营养要均衡,忌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饮食以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少食易产气的食物。
对于腹痛伴呕吐的患者,先暂予禁食,待疼痛缓解后再予进食糖、蛋白质丰富是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少量多餐。
对于有腹泻症状的患者,予减少奶量,代以米汤、糖盐水等,并保证足够的水电解质摄入量以预防脱水对于有便秘症状的患者,予补充水分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谷物、蔬菜等,同时养成排便习惯。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护理,包括对患者的监测和对进行过手术的患者的术后护理。按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恢复程度。
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加量或减量,若出现用药的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
若为非手术患者,日常需加强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如果剖腹探查手术过程中发现腹部炎症且有积液,术后会放置引流管和引流袋,因此照看患者时应注意避免患者因好奇或不适去触碰引流管和引流袋,还要注意患者翻身或活动时不要压住引流管。注意手术伤口部位的清洁,不可沾水。
术后在伤口愈合之前,尽量避免行走,以免引起伤口疼痛。
每日测体温、呼吸、心率2次,连测3天;发热患者37℃<T≤39℃,每日测4次体温,连续3天;高热39℃以上者,每日测6次体温,连测3天。
体温正常并平稳后,按护理级别要求监测,如患者发生病情变化应随时监测。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预防主要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下手,即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对已经发生的呼吸道疾病的积极治疗等。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是感染病毒体引起,与遗传因素无关,因此早期筛查主要针对有发病史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筛查,特别是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要进行血常规以及腹部超声的检查,防止病情复发。
10岁以下儿童,家长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儿童,如有相关不适请带儿童及时就医。
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应积极治疗疾病,避免出现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在卫生不达标的饭店或小摊小铺吃饭,买到的食材要清洗干净,特别是肉类一定处理熟之后再食用,尽量避免儿童食用不熟的食物,减少儿童患寄生虫病的概率。
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对衣物要定期清洗、更换,吃饭前及大小便后要勤洗手。
尽量少吃或不吃雪糕、冰淇淋等冷饮,少喝饮料,不吃零食,不暴饮暴食。
餐后稍事休息,勿作剧烈运动。
4049点赞
[1]张莉娜,金玉.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05):384-388.
[2]马学梅,李小玲,王佐佑.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4,20(04):698-700.
[3]党玉萍.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02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08):1360-1361.
[4]王敏,李伯堂.高频超声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9):91-92.
[5]曾军,曹丹维.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与急性阑尾炎鉴别诊断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5):54.
[6]赵楠.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与急性阑尾炎的超声鉴别诊断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07):185+187.
[7]李文科.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与急性阑尾炎鉴别诊断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11):1336-13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