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结核在肺外结核中罕见,约占骨关节结核的1%~3%,多继发于肺结核或消化道结核,我国病人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其致病菌为结核分枝杆菌,可出现于原发性结核的活动期,但多数发生于原发病灶已经静止,甚至痊愈多年以后。患者以青壮年多见,男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左右侧肘关节发病率也大致相等,大多为单性,少数为多发性。部分患者起病前往往有局部创伤史。肘关节结核以炎症、骨关节破坏和修复交互发生为特点,临床上起病多较缓慢,症状隐匿,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肘关节慢性疼痛伴肿胀,肘关节功能逐渐丧失,全身症状包括低热、乏力、盗汗,典型病例还可见消瘦、食欲缺乏、贫血等症状,但患者可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或仅有轻微结核中毒症状。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病理上,肘关节结核可分为单纯骨结核、单纯滑膜结核和全关节结核三类,临床上以肘关节全结核最多见,其次为单纯骨结核。
以尺骨鹰嘴结核为主,肱骨外测髁次之,而肱骨内髁结核少见。因肘关节松质骨较多,故中心型比边缘型多。中心型者,结核病变位于松质骨中心部,表现有炎症浸润、肉芽、干酪样物、脓液和死骨。边缘型者,结核病变位于松质骨边缘部,此处血运丰富,死骨易被吸收,形成骨质缺损和脓肿。故而,肘关节结核单纯骨结核型,往往可有大块死骨形成,死骨形成后遗留空洞。
单纯滑膜结核是指病变发生于关节的滑膜,病变早期呈肿胀、充血、炎症细胞浸润,关节腔内有积液。随着病变的进展,晚期滑膜肥厚为暗红色,滑膜表面呈乳头样增生、干酪样坏死,关节腔内有脓性渗出液,并可侵犯骨与关节软骨,造成全关节结核。
临床上肘关节结核以此类型最多见,全关节结核必定会遗留各种关节功能障碍,如疾病未得到控制,会出现破溃产生瘘管或窦道,并引起继发感染。
肘关节结核的致病菌为结核分支杆菌,该病主要继发于肺结核、消化道结核,可出现在原发性结核的活动期,但多数发生在原发病灶已经静止,甚至痊愈多年以后。
肘关节结核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引起,结核杆菌由原发病灶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组织,其中绝大多数被机体消灭,只有少部分侵入到骨与关节组织中。机体状态良好时,绝大多数病灶被消灭,仅少数微小病灶呈静止状态侵入于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或疾病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结核杆菌迅速活跃、繁殖,在肘关节周围者造成肘关节结核,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接触感染引起。
机体免疫力降低或疾病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诱发肘关节结核,如外伤、营养不良、过度劳累,以及艾滋病等消耗性疾病。
肘关节结核是一种少见的骨关节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1%~5%,但其发病率为上肢骨关节结核之首。该病好发于青壮年,儿童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左右侧关节发病率近似相等。另外,艾滋病患者同时感染骨关节结核者也相当多见。
该疾病多为血液传播,少数为直接接触感染。
青壮年,男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此外,曾感染结核者或从高发区来的移民、糖尿病或慢性肾衰者、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者、嗜酒和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为高危人群。
肘关节结核起病隐匿,病程缓慢,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后期关节局部症状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此外,还可有低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
肘关节局部: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活动后病变部位疼痛加剧。
全身症状:低热、乏力、盗汗、消瘦、贫血、食欲缺乏等,但部分患者也可无全身症状。
病灶脓液破入关节腔内可产生急性症状,产生剧烈疼痛。
关节检查可见关节肿胀和积液,并有压痛。
儿童患者常有“夜啼”。
晚期病人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呈梭形肿胀。
由于疼痛,患者就诊时,肘关节常呈屈曲状态。
由于肘关节属于浅表关节,当疾病未能控制,出现破溃产生瘘管或窦道,可引起混合感染,此时肘关节已完全损毁,功能丧失。此外,混合感染若未控制,可引起慢性消耗、贫血、全身中毒症状。
肘关节结核晚期病变静止时,可有关节腔纤维性强直。
晚期的全关节结核导致关节结构严重破坏,可发生病理性脱位。
见于肘关节结核晚期患者,关节发生严重破坏、关节纤维性粘连,造成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肘关节结核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缓慢,多以全关节结核多见,但当疾病进展为全关节结核时,必定会遗留各种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早期就医,积极、科学治疗对肘关节功能的保留和恢复极其重要。
既往患有肺结核、消化道结核者,最近出现肘关节疼痛、肿胀,可伴或不伴有乏力、盗汗、午后低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
与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从结核高发区而来,近期出现肘关节不适、疼痛、肿胀者,应该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患者也可选择去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原发灶为肺结核,现伴有严重的肺结核症状,可先去呼吸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具体有哪些症状?(如关节肿胀、疼痛、乏力、盗汗、午后低热等,以及出现的时间大概是什么时候)
是否有外伤史?
既往是否有结核病史?
最近是否有与结核患者的接触史?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X线检查对于诊断骨关节结核十分重要,但是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一般在起病6~8周,才出现X线改变。
单纯滑膜结核:可见关节间隙增宽,周围骨质密度降低,软组织肿胀、阴影略宽。骨质破坏先从关节边缘非承重面开始,然后才累及承重部分。关节软骨破坏较晚,故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较晚,且为非对称性。
单纯骨结核:边缘型骨质破坏,密度减低,边界不清。中心型则常有死骨、空洞形成。
全关节型则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病变靠近干骺部的可见骨膜下新骨形成、关节软骨下骨板广泛破坏、软骨剥脱、骨质缺损。关节失去正常形态发生屈曲畸形、侧方移位和关节脱位、半脱位。
CT检查可以发现X线检查不能发现的问题,确定病灶的准确位置与软组织病变的程度。骨性关节结核的骨质破坏改变和骨骺、干骺结核相同。滑膜型在CT上可清楚地显示关节囊增厚、关节腔积液和周围软组织肿胀。脓肿形成可确定其部位和范围,增强检查,关节囊和脓肿壁均匀强化。
MRI检查在病变的炎症浸润阶段即可显示出异常信号,有助于早期诊断,且MRI的信号变化能全面地显示关节结核的病理改变,如关节腔积液、滑膜肿胀充血,结核肉芽组织,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关节周围的冷性脓肿等,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结核菌素试验为结核感染的常用检查之一,但在感染的早期或机体免疫力严重低下时可为阴性。
脓肿穿刺或病变部位的组织学检查是结核感染确诊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或组织学检查,70%~90%病例可以确诊,但混合感染时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率极低。
肘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伴有低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
70%~90%病例可以确诊。
明确有无结核分枝杆菌,但感染早期或机体免疫力严重低下时可为阴性,需多加注意。
如X线、CT、MRI,确定肘关节病变情况。
起病急,症状和体征明显且较严重。病变进展快,关节软骨较早破坏而较快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常为对称性狭窄。骨破坏发生在承重面,骨破坏同时多伴有骨质增生硬化,骨质疏松不明显,最后多形成骨性强直。
骨质破坏亦从关节边缘开始,骨质疏松明显而与结核相似,但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对称性侵及多个关节,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较早,且为均匀性狭窄,然后再侵及骨性关节面。此外,类风湿因子检查为阳性。
肘关节结核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方式,包括休息、疗养、营养、标准化疗药物和病灶清除治疗。其中抗结核药物治疗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并在骨关节结核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如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有贫血者应纠正贫血。
化疗药物的出现给骨关节结核的治疗带来了根本性改变,治疗上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和乙胺丁醇,这些药物在使用时应注意毒副作用。
抗菌能力强,但可造成末梢神经炎、肝脏损害和精神症状。
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应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用,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和肝脏损害。
常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以缩短疗程,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肝脏损害和胃肠道反应。
不能根除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为损害第Ⅷ对脑神经、肾脏和过敏反应。
对结核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不良反应为球后神经炎和末梢神经障碍。
“寒性脓肿”有混合感染、体温高及中毒症状重,而全身情况差时可采用脓肿切开引流。不能耐受病灶清除术时,可先行脓肿切开引流手术,待全身情况改善后,行病灶清除术。
由于结核病灶周围常发生栓塞性动脉炎,因而造成病灶周围成为无血供区,阻碍抗结核药物进入病灶,这就是病灶清除术的病理学依据。病灶清除时一般要将骨关节结核病灶内的脓液、死骨、结核性肉芽组织和干酪样坏死物质彻底清除。由于手术可能造成结核杆菌的血源性播散,因此从手术的安全性考虑,通常在病灶清除手术之前,应进行2~4周的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此术适应症为骨与关节结核有明显死骨和大脓肿形成,窦道流脓经久不愈者。此术禁忌症为伴有其他内脏活动期结核者,病情危重、全身情况差者,合并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如关节融合术、关节置换术、截骨融合术等。
目的是保证病变部位的休息、减轻疼痛,例如使用石膏固定、支具固定,肘关节结核一般需固定3个月。皮肤牵引主要用于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和关节脱位,并可纠正轻度关节畸形。
抗结核药物的局部注射主要用于早期单纯性滑膜结核病例,特点是用药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反应小。常用药物为链霉素或异烟肼,或两者合用。若未见好转,应选择其他方法。对冷脓肿不主张穿刺抽脓及脓腔注射,因为会诱发混合感染和产生窦道。
肘关节结核经过正规治疗可以治愈,在疾病早期进行治疗,预后好,一般关节不遗留运动功能障碍,但应注意为早期、正规、全程治疗,若病情被忽视或未得到良好控制,发展为全关节结核,则多遗留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关节畸形。
肘关节结核可以治愈,但是具有复发的可能。
肘关节结核属于骨关节感染性疾病,正规治疗后一般可以治愈,不影响寿命。
当肘关节结核为全关节结核时,由于病变严重,骨、关节软骨和滑膜等严重受损,可遗留关节运动障碍甚至关节畸形。
在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需每个月到医院复查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如出现药物毒副作用,要及时调整化疗方案。
进行手术治疗者,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后为每半年复查一次。
肘关节结核同所有结核病一样,均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均衡营养的饮食有助于结核感染患者恢复。
感染结核患者,应注意营养均衡,适当高蛋白饮食,避免服用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
贫血的结核患者,在注意纠正贫血的同时,可适当食用补血、补铁饮食。
手术患者,术后8小时后可少量进食清淡流质食物。术后第二天可恢复正常饮食,宜选牛肉、鱼肉、奶类、豆类等优质蛋白饮食。
手术前后要注意戒烟、戒酒,以免影响切口愈合。
肘关节结核的治疗周期较长,全关节结核者容易并发混合感染,抗结核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在治疗期间应注意对结核患者的护理。
抗结核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用药时应注意是否产生不良反应,如腹部疼痛、视物模糊等,一旦发生应及时就医,不可忽视、耽误。
注意避免服用加重肝脏、肾脏代谢负担的药物。
术后患者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此外,还应遵医嘱适时适当运动,逐步恢复肘关节的运动功能。
结核病为传染性疾病,病房为负压病房,患者平时所用物品应注意个人化,避免传染给周围人。
肘关节结核的根本预防方法是避免结核杆菌感染,对于已感染结核杆菌的患者,应注意原发病灶的尽早、正规、规律、全程、适量治疗,注意休息和饮食,避免劳累等导致其他继发性结核的发生。
与结核患者接触时,应注意防护。如不慎有密切接触,要早期、积极去医院就诊,行结核筛查和治疗。
已为结核杆菌感染者,应遵医嘱积极治疗,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因抵抗力弱导致其他继发性结核的发生。
4246点赞
[1]陈孝平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胡飞剑,李桥,毕大卫,祖罡.肘关节结核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骨伤,2019,32(11):1072-1076.
[5]韩萍,于春水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