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管状腺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类型,容易发生癌变。是一种混合型的腺瘤,同时具有管状和绒毛结构,它的癌变率大概在1%~5%左右。会导致患者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胀等,还有可能癌变。
息肉较小,直径在1cm以下,对身体没有太大的影响,一般在肠镜下切除即可。
息肉较大,直径在1cm以上,严重的可能已经堵塞肠道,患者排便十分不通畅,甚至有癌变的可能。
绒毛管状腺瘤和高龄、免疫力下降、肥胖或者高脂肪饮食等相关,同时有大肠癌症家族史的人也会增加患病可能。高脂肪饮食、患有肠道疾病、长期暴饮暴食等因素可以诱发本病。
绒毛管状腺瘤多见于年龄大于40岁的中老年人,可能是因为其胃肠动力不足导致经常有宿便,对肠道的黏膜反复刺激,同时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益生菌数量减少使得该病容易发作。此外,也有可能是遗传因素导致本病。
脂肪在肠道经过一系列的作用会过度损耗肠道上表皮,会使上表皮发生增生,产生绒毛管状腺瘤。
患有肠道疾病一方面会使大肠内部菌群失调,同时有炎症发生会使大肠组织更容易增生,产生绒毛管状腺瘤。
长期暴饮暴食会大大加重肠道负担,同时对肠道损耗加大,使得肠道各部分极易增生,产生绒毛管状腺瘤。
本病暂无相关流行病学报告。
胃肠动力不足导致患者经常有粪便长期存留肠道,对肠道黏膜反复刺激,产生绒毛管状腺瘤。
免疫力低下导致肠道内益生菌群数量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升高,导致该病发生。
油脂经过一系列的作用会导致肠道上表皮受损过度而增生,产生绒毛管状腺瘤。
如果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出现过大肠类癌症,那么由于部分遗传因素也可能会出现该腺瘤。
在绒毛管状腺瘤的初期,大多数患者没有什么明显症状,随着其增大,患者会有腹部不适或者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可能会伴有便血,再严重可能会发生肠梗阻等。
可能会导致患者排便次数增多,一次排便量变少,有排便不净的感觉。
患者粪便形状不规则,同时会伴有顽固性便秘、粪便变细长等。
根据不同时期一个腺瘤所在的不同位置,便血的量和颜色会有些不同,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脓血便。
腹部时常会有肿胀的感觉,和便秘的症状类似,有时会有间歇性疼痛。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间歇性的便秘和腹泻,同时腹部伴有较强烈的疼痛感。疼痛是由于排便时肠道受到腺瘤刺激所致。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
由于腺瘤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
腺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有可能会发生癌变,进而发展成结直肠癌。
如绒毛管状腺瘤患者发现排便习惯改变,并且出现持续性的便秘,有时会伴有便血,建议去医院进行一次详细的检查。患者经过肠镜检查、直肠指检、病理检测等可以确诊,本病需要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幼年息肉病综合征进行鉴别。
出现便秘或者排便规律发生变化时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检查治疗方案。
如果出现排便不规律,并且会伴有便血、经常有便不净的感觉,腹部有时隐隐作痛,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腹部出现间歇性较剧烈的疼痛,同时出现包块、排便堵塞或者带有脓血,或者出现肠梗阻并且伴有头晕、出冷汗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症状较轻的患者优先去消化科就诊。
如果腹部开始疼痛,并且伴有较鲜红的便血应当立刻去结直肠肛门外科就诊。
如果腹部有肿块,疼痛比较剧烈,并且出现肠梗阻等症状时,应该立刻去普外科,遵照医生的指导,做好手术评估。
大便的次数、频率、颜色或者形状有无更改?
是否存在腹痛,疼痛是否严重,腹部是否存在肿块?
家里是否有大肠类癌症史?
是否曾经患有过大肠相关的疾病?
平时饮食习惯如何?日常排便是否顺畅?
肠镜检查是经肛门将肠镜循腔插入至回盲部,从黏膜侧观察结直肠肠区域病变的检查方法。肠镜检查几乎可以满足全部结直肠区域的检查需要。
直肠指检又称“肛诊”。用食指由肛门伸入直肠的检查方法。对于观察肛门附近的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对诊断消化道出血的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不强,可作为是否有消化道病变的早期筛查。
检测血液中的糖类抗原(CA199、CA50、CA242),当其高于正常时,基本可以判断腺瘤部分出现癌变。
最终确定患者所得疾病的具体类型,是检测的金标准。
通过超声、CT、MRI等检查可对绒毛管状腺瘤的形态、大小、范围做出正确诊断,作为术前检查手段之一。
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同时行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血清癌胚抗原检测中发现指标较高可以基本判定其出现癌变。
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典型菜花状、分叶状或结节状表现,边界清楚,强化明显,较易诊断。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结直肠布满大大小小的腺瘤,可以进行病理学鉴定做进一步的鉴别。
多发自10~20岁少年,最常见症状为直肠出血,病理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轻度的绒毛管状腺瘤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果稍微严重一些可以使用肠镜下治疗。如果发展严重或者已经造成肠道堵塞,必须采用手术治疗。
无癌变倾向的腺瘤可以暂时不做处理,其余的一般采用内镜下治疗。根据绒毛管状腺瘤的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而采用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法,如果症状进一步严重,那么可能需要进行开放性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或者无癌变倾向的腺瘤,阿司匹林可以大大降低其癌变的发生率,但是对部分人会有一些胃肠道的不适反应。
是一个活性极小的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代谢为有活性的硫化物,其能够抑制环氧酶,对于腺瘤有有效的抑制预防作用,但是对肝肾有一定的损害。
维生素D还有促进肠道细胞生长、分化及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对于绒毛管状腺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手术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镜下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或者腺瘤未堵塞肠道的患者,当症状严重时,已经伴有肠梗阻的患者则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带蒂、单一数量的腺瘤一般采用这种方法,该医治技术微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破坏性小,不易留疤痕。
用于多发半球状腺瘤,该方法有效率高达90%,并且不易留疤痕。
适用于单发球状腺瘤,优点是方便取出做病理分析,缺点是可能会留下疤痕。
对于腺瘤数量较多无法一次摘除者,采用多批摘除发,手术周期较长。
适用于无蒂且直径在2.5cm以内的腺瘤。
适用于无蒂且直径在2.5cm以上的腺瘤。
当腺瘤已经发展成比较严重时,例如已经堵塞肠道引起肠梗阻、已经出现癌变的初期迹象或者是已经进行过肠镜治疗但是影响到了其他组织,经过医生会诊后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可采用开腹、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等,手术一般适用于较严重的患者,术后恢复期相对较长。
当绒毛管状腺癌已经发生瘤变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下一步有关癌症的手术或者化学治疗。
绒毛管状腺瘤预后基本良好,绝大多数经过有效的治疗可以治愈,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少数可能引发癌变的需要配合医生进行综合性治疗。
本病可以治愈,但是如果患者日常不注意保养,有复发的可能。
本病如果未发展成癌变,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手术或者肠镜治疗后7~14天应每日进行检查,观察术后情况,痊愈出院后,第一年需要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以后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去医院检查。
本病与日常的作息规律以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应当保持规律的作息,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坚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忌食高脂肪类食物,脂肪经过一系列变化在肠道中会使得肠道表皮易增生,加重症状。
忌食辛辣、刺激类食物,该类食物会刺激肠道,不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
宜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纤维主要功用是使肠蠕动正常,增加粪便的体积,并减少粪便停留在大肠内的时间。
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黏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荸荠汁等。可以加快肠道功能,避免出现宿便。
绒毛管状腺瘤患者要遵医嘱服药,日常保持大便通畅。术后注意观察创口恢复情况,并定期接受检查。
患者需要了解各类预防腺瘤药物、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患者要保证每日排便规律,多饮水,避免大便干结或便秘。
密切观察便血、腹痛,有无发热、创口发炎等情况,定期检查腺瘤是否有复发情况,痊愈后每半年也应当做一次大肠检查。
绒毛管状腺瘤大多与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经常性的便秘和免疫力下降有关,平时应多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饮食忌食高脂肪食物,肥胖类人群应该注意适当减体重。对于家族有大肠类癌症史的人群,应定期去医院检查。
对于肥胖、有慢性结直肠炎以及息肉病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当每半年到1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该病目前没有太有效的预防方法,日常保证良好的低脂、高纤维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D。对于肥胖类或者中老年人群,适当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对于预防该疾病有着很好的效果。
4367点赞
[1]田川,谭静,封俊,张大福,李振辉,高德培.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CT、MRI影像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04):641-644+670.
[2]刘洋,任俊奇,何惠华,刘琳,阎红琳,袁静萍.阴道管状绒毛状腺瘤临床病理观察[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9,28(06):532-536.
[3]卢潇,唐少珊.十二指肠乳头绒毛管状腺瘤超声造影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30(03):223-224.
[4]涂宁芳.结肠息肉内镜及病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2):164+168.
[5]刘文超,杨永生,贾明库,方鹤,张航,冯默,于世利,张学文.十二指肠大乳头腺癌合并胆道末端绒毛管状腺瘤癌变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11):2411-24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