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是腘静脉走行、腘窝软组织发育异常及外伤等原因,使腘动脉遭受机械压迫所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本病多见于年轻人,常于剧烈运动后发病,并有进行性加重的间歇性跛行,一般经正规治疗后预后较好。
由于腘血管与周围肌肉组织关系复杂,因此曾有过多种分型方式,但目前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最常用的分型是5种类型及2种附加类型。
腘动脉走行异常(腓肠肌内侧头起点正常,腘动脉移位绕行于内侧头的内侧后自其深面和下方穿过)。
腓肠肌内侧头起点异常(腓肠肌内侧头起点较正常略偏外侧。腘动脉相对呈直线下行,仍从内侧头的内侧和下方穿过)。
腘动脉浅层异常压迫(腓肠肌内侧头的附属肌束压迫腘动脉,此肌束起点较内侧头偏外侧。类似Ⅱ型,腘动脉相对直线下行)。
腘动脉深层异常压迫(由于深部腘肌或出现在同一位置的纤维束压迫腘动脉,腘动脉可自腓肠肌内侧头内侧绕过,也可向外走行)。
腘静脉同时受累(在以上4型基础上出现腘静脉的伴随受压)。
其他解剖变异。
功能性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病人腘动脉在足跖屈时受压闭塞,而无解剖畸形)。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腘动脉和周围肌肉或纤维组织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好发于先天性腘窝处血管与肌肉解剖结构异常者、年轻健壮的运动员或军队士兵。
腘动脉受其周围肌肉、肌腱或纤维束反复挤迫,引起动脉外膜增厚和纤维化。随着病情进展,内膜逐渐被破坏并纤维化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进而引起管腔狭窄,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使来自髂、股动脉血流进入狭窄后腘动脉内形成涡流,继发狭窄后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和病变血管闭塞引起急性缺血后果。
是由于肌肉的异常肥大造成,也有学者认为在肌肉收缩时,其横截面在特定部位的增大,造成骨筋膜室的相对局限而压迫血管。
如患风疹病毒、流感病毒、弓形体、支原体或接触某些药物、X射线、香烟中的尼古丁、酒精及污染的环境等,可能会诱使胎儿胚胎发育异常,使血管肌肉发育时出现先天性的解剖异常。
由于某些特定职业,如运动、军人等需要长时间站立及运动,有可能会使腓肠肌肥厚,诱发出现功能性腘血管陷迫综合征。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确切发病率现在还不清楚,近年来,许多研究均发现在年轻健壮的运动员中,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有文献报道指出,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时,静脉受累者占7.6%。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好发于先天性腘窝处血管与肌肉解剖结构异常者、年轻健壮的运动员或军队士兵。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发展,出现畏寒、皮色苍白、肌肉萎缩以及静息痛等表现,其并发症主要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腘动脉受累时主要表现为下肢缺血症状,如行走时小腿痛、足部发凉和感觉异常等,严重者间歇性跛行或出现静息痛。
症状常与腘动脉中段节段性闭塞的进展程度有关,即患足畏寒怕冷,末梢动脉搏动消失,动脉硬化性间歇性跛行和肌肉萎缩等表现,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多数患者肢体缺血表现不严重,只有少数出现急性缺血症状,引起肢体溃疡、坏疽和明显静息痛者极为少见。
多数病人都有间歇性跛行。指患者从走路或跑跳时,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疼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过程和状态再度出现。但有些病人在奔跑时无明显的间歇性跛行,而行走平地时却容易出现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行走时腓肠肌产生更大的收缩力,对腘动脉产生更大的压迫所致。
是肢体在静止状态下的疼痛,是血管性病变的中期表现,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发生疼痛,称为静息痛。疼痛持续存在,经休息不能缓解,夜间可更加明显。静息痛的发生,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均已加重。
少数患者可出现腘静脉受压,表现为活动后患肢肿胀。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中凝固,形成血栓,主要表现为腿部肿胀、疼痛,以单侧肢体肿胀最为常见。少数患者可出现腘窝部静脉曲张、小隐静脉病变和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等。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常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诉,若出现这类情况,患者应及时就医,通过彩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进行诊断,注意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鉴别。
出现下肢缺血的症状,肢体怕冷、皮肤苍白、间歇性跛行,应及时就医。
出现下肢缺血的严重表现,如缺血性溃疡、坏疽、静息痛等,或无法扪及足背动脉搏动,或下肢畸形,应立即就医。
当患者出现下肢缺血症状、间歇性跛行等,建议就诊血管外科。
职业是什么?运动员或者是军人吗?
是否出现了间歇性跛行?走多久会感觉到肢体麻木、无力、疼痛?停下来是否会缓解?或者奔跑时无此症状发生,平地行走时却出现?
是否会感觉到下肢凉或者有皮肤发白?
平时休息的时候下肢会感觉到疼痛吗?
下肢有无出现溃疡、坏疽等?
既往有无受过外伤?
有没有去其他医院检查过?做过什么治疗?检查结果如何?疗效如何?
家族中有无类似病例?
通过检查患者下肢的皮温、皮色、有无溃疡、坏疽等帮助疾病诊断。同时可以通过腘动脉、足背动脉听诊等来判断是否有动脉压迫。
双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能反映血管形态的动态信息,细小血管分辨率高,可以清晰地显示腘动脉或者腘静脉的形态,对于腘动脉内移、管腔狭窄、闭塞、瘤样扩张以及腘静脉的狭窄、闭塞等均可以很好地显示。膝关节中立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诊断腘血管陷迫综合征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可见腘动脉压迹和走行偏内,中段腘动脉节段性闭塞及腘动脉狭窄后扩张。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腘动脉内移。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是有创性检查,较少数患者会出现穿刺部位的血肿、远端血管栓塞、下肢缺血症状加重等并发症。而且病人接受的电离辐射量比较大。
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快捷,花费少,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病变检查方法,对于发现腘血管的改变,如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及动脉瘤样扩张等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通过发现腘动静脉距离增宽、腘动脉内移及腘动静脉内出现异常的肌肉组织明确诊断。
非创伤性血管成像(CTA)本身具有较好的密度分辨率,易区分腘窝内的肌肉、血管、脂肪及骨骼。此项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腘血管和周围的软组织以及它们的异常关系,同时可以提供腘动脉的狭窄程度、闭塞范围、是否有瘤样扩张以及有无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等信息。
MRI及MR血管成像检查不仅具有无辐射、无碘对比剂的肾毒性、无创性等优点,其软组织分辨力高,还能发现异常的肌肉、纤维束带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对本病的诊断有着独到的优势。
如肢体怕冷、皮肤苍白、间歇性跛行或腿部疼痛的青年患者要考虑到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特别是青年男性患者。
通过超声如患肢处于过度伸膝或屈膝和踝关节跖屈时,可发现足背动脉搏动波形发生明显改变,血管造影如显示近段腘动脉向内侧移位,中段腘动脉节段性闭塞,腘动脉狭窄后扩张等,可帮助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病变发生在动脉内膜,先后出现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逐渐退变和钙化。与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病变特点及病理学特征不同,此两种疾病是在不同年龄阶段发生的独立病变,二者亦有同时存在的可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有长期吸烟史的中年患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动静脉,病理变化为血管壁节段性、全层非化脓性炎症,影像学检查表现为中小动静脉广泛病变。腘血管陷迫综合征多见于年轻人,常于剧烈运动后发病,可与之进行鉴别。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有症状的患者有手术的绝对适应证,无症状侧可不进行手术治疗,也可对症状侧进行肌肉松解术。如果患肢对侧也出现症状,一般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为预防血栓形成,通常给予抗凝治疗,如肝素、低分子肝素、香豆素类如华法林、新型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小剂量阿司匹林、潘生丁等防治血栓性疾病,改善肢体血流循环。
松解受压迫的血管,修复狭窄的管腔,恢复正常的血流。
腘动脉未受损伤时,对引起腘动脉陷迫的腓肠肌内侧头或其异常附属肌束、肌腱等进行松解即可。
腘动脉损伤时,可采用动脉内膜切除、静脉补片修复术,但其效果逊于自体大隐静脉移植。
腘动脉完全闭塞时,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或人工血管旁路术,其疗效优于内膜剥脱术。
腘动脉狭窄后扩张成动脉瘤,应行动脉瘤切除血管置换术,同时必须切除相应压迫结构。
溶栓治疗:适用于新鲜血栓形成导致的腘动脉闭塞,由于长期压迫致腘动脉壁继发性纤维化和增厚,应行动脉重建术。
目前认为后侧入路能充分暴露腘窝的结构,有利于手术探查。而对术前已确诊腘动脉闭塞,需行旁路转流者,最好采用内侧入路。对于那些有症状的年轻运动员,内侧入路有利于术后恢复。
内侧手术入路适合腘血管陷迫综合征Ⅰ型患者,腘血管陷迫综合征Ⅱ、Ⅲ及Ⅳ型患者采取内侧手术入路手术较困难,可选择腘窝后径路切口。但对有症状腘血管陷迫综合征Ⅵ型或腘动脉闭塞病变延及腘动脉分叉处患者,内侧手术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经过早期确诊和及时、正确的外科干预,能够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下肢畸形等后遗症,患者应定期3~6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
大多数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可治愈。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少部分患者由于未及时治疗而出现下肢畸形等,影响生活质量。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未及时治疗者,可能会残留下肢畸形的后遗症。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应定期3~6个月到医院,进行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等,观察术后疗效。此外,应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以防出血。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在饮食上无特别需要注意的禁忌,指导患者进食富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可以适当适当吃些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
宜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另外维生素也可促进伤口愈合。
适当吃些肉类,因为肉类中含有脂肪,脂质的缺乏会导致伤口愈合缺损。
宜清淡饮食,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姜、蒜、辣椒等,不利于伤口的恢复。
宜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防止术后便秘。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术后每日要进行肢体抬高运动,为防止继发血栓形成,术后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同时医务人员也要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并严密监测患者相应的体征,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
指导患者戒烟,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呼吸道感染。
鼓励患者每日进行肢体抬高运动、足背伸曲运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注意患肢保暖,穿柔软、宽松的裤子、袜子,避免因长期血运不良引起的皮肤完整性受损。
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伤口敷料应保持清洁、干燥,更换敷料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发生。
术后指导病人正确卧位,避免过度屈膝活动,以免吻合口出血。绷带包扎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运。
为防止继发血栓形成,术后常规给予抗凝、溶栓、袪聚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术中操作可能会引起血栓的脱落,造成肾动脉栓塞,都有可能会加重肾脏的损伤,因此,术后24~48h内密切观察患者尿量、尿色及性质,监测肾功能变化,并观察有无腹痛、腹胀等情况。
多数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思想负担重,对疾病认识不足,造成情绪低落、悲观、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手术治疗前的各种准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治疗前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目的、过程、注意事项及意义等,消除患者的紧张和顾虑,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术后若出现小腿前方骤然剧痛、小腿严重肿胀,皮肤呈青紫色、压痛明显,常提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术后若出现肢体远端皮肤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弱、疼痛剧烈时,常提示有栓塞或血栓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目前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病因暂不明确,无特殊的预防措施。可以在生活中采取一些方法,如避免长时间运动,来进行一定的预防。
年轻病人出现间歇性跛行时,应早期到医院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若排除后应考虑到腘血管陷迫综合征可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在长时间或剧烈运动前应做好热身运动,避免出现腓肠肌肥厚而导致的功能性腘血管陷迫综合征。
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抬高患肢,做足背伸屈运动。
4743点赞
[1]徐惊,仲海,张盛箭.CT血管成像术在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202-1205.
[2]张精勇,王茂华,金星,等.青少年腘动脉陷迫综合征17例诊疗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4,(1).43-46.
[3]赵晶.自体静脉旁路术治疗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疗效评价[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6,(12).43-4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