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腹膜炎是由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所引起的盆腔炎症性疾病的一种,可引起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如淋病奈瑟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以及存在于阴道的菌群(如厌氧菌、阴道加德纳氏菌、流感嗜血杆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无乳链球菌等)均可参与该病的发生。当盆腔内器官发生严重感染时,往往蔓延到盆腔、腹膜,形成盆腔腹膜炎,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里急后重感等消化系统症状。
盆腔腹膜炎的发病原因多为生殖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而靠近宫颈的其他部位炎症,如腹膜炎、阑尾炎等也可能直接感染进宫腔内。
如拟杆菌属、加德纳菌属、奇异菌属、纤毛菌属及消化链球菌属等。
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及生殖支原体等。
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葡萄球菌等。
如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B族链球菌及弯曲菌属等。
经期性交、使用不洁卫生巾等均可引起病原体微生物侵入而引发炎症。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
盆腔腹膜炎属于盆腔炎性疾病,年龄因素的影响在盆腔炎性疾病中表现的十分突出,年轻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年纪较大者,在我国以25~3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性生活开展时间越早,该病发生率越高,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国内对待性的态度转变,也导致了该病发病率有所上升。
年轻女性容易发生,可能与性生活频繁、宫颈机械防御功能较差相关,性活跃期妇女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高发。
由于宫腔手术所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出血、坏死,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病原体上行感染。
病原体微生物在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经阴道、宫颈等侵入盆腔、腹膜。
如患有阑尾炎等,导致炎症扩散至盆腔内,可引起盆腔腹膜炎。
经期不注意卫生,长时间不换月经垫,加上此时期免疫力比较低,可引起该疾病。
患者的症状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下腹痛、发热;也可因感染的病原体微生物差异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盆腔腹膜炎引起腹膜充血、水肿、脓性渗出,引起盆腔脏器粘连、盆腔脓肿,若脓肿破入直肠或阴道,可使症状突然减轻,也可破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出现广泛性下腹压痛、反跳痛。
下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严重时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
多引起中高热,口腔温度超过38.3℃。
是该病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白带常会呈黄色,并伴有臭味。
当疾病炎症扩散至全身时,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常有高热、寒战等表现,部分患者会有面色苍白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病情严重可有寒颤、高热、头痛、食欲不振。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子宫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包块位于子宫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
盆腔腹膜炎腹膜充血、水肿、渗出,可形成盆腔粘连,轻度的粘连一般无明显症状症状,严重时可会有下腹部的隐痛症状。
当有大量脓性渗出液积聚于粘连的间隙内,可形成散在小脓肿,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处则形成盆腔脓肿,患者可出现急性小腹部疼痛、食欲下降症状,有时也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症状。
盆腔脓肿破入腹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性的剧烈腹痛,可出现反跳痛以及板状腹。
当患者出现下腹痛、发热等症状,高度怀疑盆腔腹膜炎时,应及时就医。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正确、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可使90%以上的患者治愈,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好发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体检,一旦体检中发现盆腔腹膜炎的症状、体征,均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下腹痛、发热等症状,高度怀疑盆腔腹膜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盆腔腹膜炎的患者,若见膀胱刺激症状、直肠刺激症状、消化道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者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如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或是分泌物有臭味等,可到妇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高热、休克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等。
下腹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还有什么症状吗?(如下腹痛、发热等)
之前做过盆腔或是腹腔的手术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症状出现后有到其他医院就诊过吗?
阴道微生态检查可观察有无阴道炎症。子宫颈分泌物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检测等,子宫颈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通过该检查可以明确患者感染病菌的种类,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以及严重的程度。
有脓肿形成时,经B型超声仪检查可探及包块,其轮廓多不规则,周围有浓密回声,内为无回声区。
通过该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病原体的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B超、腹腔穿刺及阴道穹(后部)穿刺细菌培养等检查可确诊。
表现为恶寒、高热,体温达38~40℃,剧烈痉挛样下腹部疼痛为持续性。排尿、大便时疼痛,时有腹泻或便秘。另外,还伴有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血压下降、面色灰白、舌干、出冷汗等,发生虚脱、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经B型超声仪检查可探及包块,肛检可于直肠前壁摸到波动、膨出部分。
急性阑尾炎多无盆腔脏器感染史,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多见,体温升高多在腹痛之后出现,疼痛部位以麦氏点处最为明显。腰大肌及结肠充气试验阳性,穿孔后以腹肌紧张及反跳痛为主要体征,直肠指诊右侧有触痛,妇科检查则多无异常所见。而盆腔腹膜炎一般会有盆腔的感染史,疼痛部位多为全腹部,并不是以麦氏点处疼痛最明显,进行腰大肌及结肠充气试验时多为阴性,据此两者可进行鉴别。
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和发热等。有些患者会有恶心和呕吐,但呕吐一般并不剧烈。大多数患者还伴有发热,体温通常在38.0℃~38.5℃之间,高热和寒颤并不多见。少数患者还有眼睛和皮肤轻度发黄。而盆腔腹膜炎一般为全腹部疼痛,多会伴有高热以及寒战等症状,不会出现眼睛和皮肤轻度发黄症状,据此两者可以进行鉴别。
主要症状为突然腹痛,呈持续性剧痛,常使患者难以忍受,并在深呼吸与咳嗽时加重,疼痛范围与腹膜炎扩散的程度有关。腹部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腹直肌呈强直状,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肠音消失,严重时可有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或后穹隆穿刺抽出肠内容物可明确诊断。盆腔腹膜炎虽然也会出现突然的腹痛,进行腹腔穿刺以及后穹隆穿刺时一般没有肠内容物,两者据此可以进行鉴别。
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和阴道不规则流血史,有停经、腹痛、少量阴道出血。破裂后表现为急性剧烈腹痛、反复发作、阴道出血,以致休克。继发感染者多见于流产型出血之血肿的感染,有一过性腹痛或晕厥史,表现为高热、腹痛、腹胀,此时双合诊检查多不满意,后穹隆穿刺有时可抽出陈旧性血及小血块。盆腔腹膜炎不会有停经以及阴道不规则流血史,两者通过以上病史可以鉴别。
盆腔腹膜炎治疗时应注意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菌药物可能覆盖的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厌氧菌和需氧菌等。必要时手术治疗,选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有效、经济以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
药物有头孢西丁、头孢曲松、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抑制病原体繁殖。
例如头孢唑肟、头孢噻肟等,如所选药物不覆盖厌氧菌,需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口服,均可有效控制感染,抑制病原体繁殖。
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感染中毒症状未改善或发现有盆腔脓肿包块增大者,应及时手术。若出现腹痛突然加剧,寒颤、高热、恶心、呕吐、腹胀,检查腹部拒按或有感染中毒性休克表现,应怀疑脓肿破裂。若脓肿破裂未及时诊治,死亡率高。因此,一旦怀疑脓肿破裂,需立即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行手术探查。
经药物治疗两周以上,盆腔包块或脓肿持续存在或增大,可择期手术治疗。手术可根据情况选择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若盆腔脓肿位置低、突向阴道后穹隆时,可经阴道切开引流。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也在临床开展应用。
盆腔腹膜炎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通常可以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盆腔腹膜炎症状,避免危机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可能遗留慢性盆腔疼痛,容易反复发作。
盆腔腹膜炎能够治愈,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较为顽固。
盆腔腹膜炎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如果盆腔腹膜炎感染严重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引发脓毒血症、休克等危急重症,从而危急患者生命。
对于药物治疗的盆腔腹膜炎患者,应在72小时内随诊,明确有无临床情况的改善,如退热、腹部压痛或反跳痛减轻等。如果未见好转,则建议进一步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盆腔腹膜炎患者应加强对饮食的重视,通过进食补充营养,维持正常代谢。若盆腔腹膜炎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需调整饮食结构、补充机体消耗、增强机体抵抗力。
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每日热量保证在2200~2600kcal,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热量来源,尤其是蛋白质。
少量多餐,如果是稀饭、面条等半流质食物可增加至每日五餐;蛋白质摄入量保证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8g。
总入水量包括输液量在内维持在2000ml~3000ml左右。
维生素的摄入量可每天从一定量的新鲜绿色蔬菜、水果中摄取。
盆腔腹膜炎患者的护理应加强个人卫生管理,经期要勤换卫生巾,避免经期性交。此外,对盆腔腹膜炎患者包括普通女性人群的健康教育,充分告知生殖健康危害,增加性生殖健康防范意识,避免盆腔腹膜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了解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使用。
经期要勤换卫生巾,避免经期性交。
避免多个性伴侣。
手术后的患者待恢复一段时间后,需询问医生后进行适当运动,便于体内的引流液流出。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平时需进行慢跑、打太极等运动,增强自身体质,增加抗病的能力。
如果伴侣有龟头炎症,需要进行假丝酵母菌检查及治疗,以预防女性重复感染。
盆腔腹膜炎有复发率高和迁延难愈的特点,其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其发病因素对患者及易感人群进行健康宣教,以达到治未病的作用。
初次发生盆腔腹膜炎患者应彻底治疗;诊断后立即开始及时、合理、有效地应用抗菌药物。
注意女性卫生及性生活卫生,减少引起发病的风险。
对高危女性的子宫颈分泌物进行沙眼衣原体感染筛查和治疗,能有效降低盆腔腹膜炎的发生率。
对于年纪比较小的人群,不要过早进行性生活。
尽量减少盆腔手术的操作,减少医源性的感染。
4873点赞
[1]沈铿,马丁.妇产科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67-273.
[2]苗娅莉,王建六.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9修订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9(07):433-437.
[3]张展,刘朝晖.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04):473-477.
[4]刘晓娟,范爱萍,薛凤霞.《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规范》解读[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5,42(06):674-675+68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