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积水又称胆囊黏液囊肿,常由胆石阻塞胆囊管或胆囊颈部,导致胆囊管梗阻,引起胆囊积聚胆汁。胆色素逐渐被吸收,并为胆囊黏膜分泌的黏液所取代,胆囊内就会充满透明黏液,称为“白胆汁”。“白胆汁”分泌越来越多,使胆囊越来越胀大,就形成胆囊积水。胆囊逐渐肿大呈梨形或香肠状,胆囊炎症轻、胆囊壁变薄、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器官较少粘连。
目前胆囊积水分为以下两大类:
炎症性胆囊积水多是由于胆囊管结石、肿瘤导致的胆汁流出受阻,多为急性胆囊炎伴积水。
非炎症性胆囊积水多见于婴幼儿,最小者仅7月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于β溶血性链球菌、钩端螺旋体、EB病毒感染及应用肠外营养有关。
胆囊积水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且多变,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
绝大多数是由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阻塞胆囊管所致,一些胆囊颈部肿瘤也可导致梗阻而产生胆囊积水,细菌在胆囊内潴留的胆汁中生长繁殖,引发急性胆囊炎症。
多见于婴幼儿,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β溶血性链球菌、钩端螺旋体、EB病毒感染及应用肠外营养有关。
肥胖者脂质代谢障碍,胆囊内易形成胆固醇结石,从而堵塞胆管形成胆囊积水。
胆汁在夜间经胆囊黏膜吸收浓缩,胆红素含量极高,如不吃早餐,胆汁无法排出,久而久之胆红素浓缩沉积,易形成胆色素性结石,堵塞胆管。
酒精可使Oddi括约肌收缩,胆汁排出不畅,小结石堵塞胆管。
胆囊积水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胆囊积水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攀升。
多见于30岁~55岁中老年人群。
肥胖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女性患者数量大于男性患者,且多见于多次妊娠妇女。
肥胖或超重者。
多次合并妊娠妇女。
不吃早餐者。
中老年人群。
胆囊积水多见腹胀、右上腹不适、钝痛、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等。多数患者起病较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
临床症状同慢性胆囊炎,可有腹胀、右上腹不适、钝痛、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体检时发现,可触及胆囊肿大、肿块活动度大、压痛轻,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积液。
胆囊积水多合并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管阻塞、胆汁排出不畅,细菌在胆囊及胆管内淤积的胆汁中生长繁殖,引发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等并发症。
一些胆囊颈部的肿瘤亦可引发胆囊积水,如患者发现自己体重逐渐下降、消瘦、右上腹部不适,皮肤及巩膜颜色变黄,需警惕胆囊颈部肿瘤的存在。
胆囊积水可使胆囊内压力增大,血液循环受阻,发生胆囊壁坏死,甚至穿孔。从而引发胆汁性腹膜炎、化脓性腹膜炎,危及生命。
胆囊积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肥胖、血脂异常、长期饮酒、不吃早餐的人群等),要定期进行体检。对于有疑似胆囊积水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超声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发现胆囊积水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胆囊积水,并出现腹胀、右上腹不适、钝痛、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等症状,高度怀疑胆囊积水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胆囊积水的患者,若出现腹胀、右上腹不适、钝痛、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或肝胆外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腹部不适或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胀、右上腹不适、钝痛、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皮肤或巩膜发黄、消瘦、体重下降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需要按压您的腹部,观察是否存在胆囊增大及疼痛。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是诊断炎症及细菌感染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是否合并急性、慢性胆囊炎或胆管炎的依据。
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是由间接胆红素进入肝后,受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的。直接胆红素溶于水,与偶氮试剂呈直接反应,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肝细胞对血液中间接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血清直接胆红素的升高,说明经肝细胞处理后胆红素从胆道的排泄发生障碍。直接胆红素的测定有助于黄疸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间接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即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由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组成总胆红素。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与各种溶血疾病有关。大量的红细胞破坏后,大量血红蛋白被转变成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不能将其全部转变成直接胆红素,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其浓度反映肝细胞的转化功能,和红细胞的分解状态。
超声检查是帮助诊断胆系疾病最方便快捷的一种手段,对胆系疾病的诊断率较高。
准确率和清晰度相较于超声检查更好,能发现一些较小的肿瘤及胆囊内或胆管内的结石。
MRCP即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其可清晰显示胆管系统的形态结构,是诊断率及准确性最高的一种检查。
典型胆囊积水症状(腹胀、右上腹不适、钝痛、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等)。
体格检查触及肿大的胆囊或胆囊有触痛。
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胆红素升高等。
超声、腹部CT、MRCP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胆囊肿大积水。
注意与肾盂积水鉴别,右手按右上腹部,左手在腰部轻柔,均匀地向上推,反复多次,右手可有“肿块”向上顶的感觉。腹部CT及泌尿系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积极、理性、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炎症性胆囊积水的治疗以手术治疗、对症引流治疗为主。非炎症性胆囊积水者多数可自行缓解,但病程可能较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和随访,多数人的胆囊功能可恢复正常。
胆囊积水多合并急慢性胆系感染,使用青霉素、头孢克肟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消除炎症。
胆囊积水外科手术后短期内无法进食,需行肠外营养来保证患者的能量供给。
可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少胆汁的分泌,缓解胆囊积水的症状。
若为胆囊结石引发的胆囊积水,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以消除症状及避免发生感染。首选腹腔镜下手术切除,手术方法比较简单,需要在腹部穿刺3个小孔,这样手术需要的工具就可以进入到腹腔内进行操作,该方法创伤小,痊愈快,安全而有效。
若为胆道结石引发的胆囊积水且微创手术难以施行时,应行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从而取出胆道内引发梗阻的结石,通畅胆汁的排泄。
对于身体虚弱或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内镜下经胆总管和胆囊管逆行将结石取出,并插入鼻胆管,将积水引流出来。
若为胆囊肿瘤引发的胆囊积水,需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的分期、分级,来决定手术方式及治疗方案。手术应该在具有多学科团队的有肝胆外科疾病经验的大型医院进行。术前要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对治疗的依从性、心理健康、是否有酒精或药物滥用史、相关精神疾病病史等。手术后的病人应该接受长期的生活方式支持,并定期随访。治疗应严格规范手术的适应症,权衡利弊,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手术长、短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多数病人经早期及时治疗后,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需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应对。
经早期及时治疗后,多数患者能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接受外科手术后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可6个月复查一次。
胆囊积水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术后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胆囊积液要注意不能吃太多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比如肥肉、各种动物的内脏等。
不能抽烟喝酒,像辣椒、咖啡、浓茶之类刺激性的饮食也要避免,少吃油炸以及容易产气的食物,比如牛奶、洋葱、豆制类食物。
饮食中尽量以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还要多喝水,多吃膳食纤维比较高的食物。
胆囊积水患者的护理,以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为主。此外,注意饮食营养,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避免过度紧张,保持心情舒畅。
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保证足够的休息。
应该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戒烟限酒,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应注意有无皮肤及巩膜发黄、体重下降、消瘦症状存在,警惕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生。
胆囊积水目前尚无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对于成年人的胆囊积水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胆囊积水筛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体检,应包括腹部的超声检查等。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
4202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吴孟超,吴再德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