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趾综合征是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胆固醇结晶和微血栓脱落所致的肢体终末动脉栓塞的综合征,是以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趾端缺血疾病。蓝趾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主要病因与动脉栓塞有关。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足趾变色、活动障碍、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可导致肢体坏死的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主要是扩血管、抗血栓对症治疗、介入治疗,预后一般。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以下3型。
1型指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尸检证实为微小动脉栓塞。
2型指患者单纯表现为足趾发蓝、皮肤网状青斑以及局部缺血性疼痛。
3型指广泛的动脉栓塞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
蓝趾综合征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特殊的局部表现,指微血栓脱落,栓塞于肢体末端动脉,导致肢体末端急性缺血。好发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人群。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和其他疾病可能诱发蓝趾综合征。
蓝趾综合征主要指来自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胆固醇结晶脱落,阻塞下游的小动脉以及肢端、脑、眼、肾、肠系膜的微动脉。近年来也发现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也会脱落导致相应器官的微血栓栓塞。蓝趾综合征可见于动脉造影术后、冠脉支架术后、血管外科手术后、溶栓及抗凝治疗后,也可自发产生。
如吸烟、暴饮暴食、久坐不动可导致患者血脂升高、血管壁破坏,逐渐有血栓生成,诱发蓝趾综合征。
如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均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分叉处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蓝趾综合征。
蓝趾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目前发病率尚无流行病统计数字。
与老年人血管壁脆弱有关,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属于高发人群。
糖尿病与高血压均属于蓝趾综合征的诱因,此类患者发病率较高。
蓝趾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足趾变色、活动障碍、远端动脉搏动消失,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肢体坏死的并发症。
足部皮肤呈蓝色、压之不褪色的花瓣样改变,末梢血运极差,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多个足趾末端的发黑、坏疽,逐渐点片状坏死。
患者可伴有发凉、麻木感及静息痛,严重时出现运动障碍、间歇性跛行的症状。
由于动脉栓塞可能会使得患者远端动脉搏动消失,触及不到。
本病的部分患者有消化道表现,包括吸收障碍、消化液分泌过多、腹泻、腹痛及消化道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常引起弥散的脑损伤,表现为意识混淆或记忆丧失。
因末端动脉栓塞,趾端无血供可出现肢体坏死,表现为足趾剧痛、变黑,逐渐出现无知觉。
当出现足趾变色、活动障碍、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的症状及时就诊血管外科,行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趾综合征需要注意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多发性大动脉炎相鉴别。
当出现足趾变色的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患者足趾颜色逐渐加深,并出现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足趾变黑、感觉障碍、不能活动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
是否发现足趾变色,出现活动障碍、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等情况?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既往有类似症状发作吗,有治疗吗?
既往有其他疾病吗?
通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肌酐升高、蛋白尿、血尿的表现。
主要用于了解是否有微小动脉内的胆固醇结晶。
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可以较敏感观察血管通畅程度、瓣膜关闭情况及有无血液反流。操作简便、直观、无创,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下肢血管造影虽然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但是可准确了解病变的性质、程度、范围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是在导丝导引下将腔内超声探头导入病变,显示血管病变的横断面情况,国外应用较多,国内刚刚开展。它的优点是可以较清晰显示血管闭塞段的狭窄血栓情况。
蓝趾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足趾变色、活动障碍、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的典型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足趾动脉内有栓塞的表现可明确诊断。
多见于中青年男性,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30%的病人发病早期小腿部位反复发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指(趾)端可生坏疽。通过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了解动脉栓塞具体位置与情况即可与蓝趾综合征相鉴别。
患者受到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所诱发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常表现为足趾等指端对称性“苍白-青紫-潮红-正常”的周期性变化,伴随疼痛和紧绷感。蓝趾综合征患者通常没有此周期性变化,足趾皮肤呈现蓝紫色斑,通过临床表现可以进行鉴别。
蓝趾综合征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扩血管、抗栓等对症治疗,在治疗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明确蓝趾的病因是胆固醇结晶栓塞还是微小血栓栓塞,根据不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除非有禁忌,所有患者均应在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常规联合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可建立和维持梗死相关血管的通畅,并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这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如无禁忌证,无论采用何种治疗策略,所有病人均应口服阿司匹林。
这属于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14天内有活动性出血者禁用。
在急性期应用可促使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有类硝酸酯的作用,远期有抗炎症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是目前治疗蓝趾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在导丝引导下穿越病变段,插入球囊导管,扩大病变管腔,恢复血流,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应用,可以提高中、远期通畅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仅适用于无流出道而严重静息痛的病人,但中、远期疗效不佳。多利用自体静脉将动脉血流引入静脉,利用静脉途径逆向灌注远端组织,使静脉起到动脉的作用。
适于患肢已大片坏疽的病人,只能截肢。
适于无弥漫微小栓塞或全身微小栓塞表现、无大块栓塞、流出道畅通者。将导管置于趾动脉近端灌注尿激酶,随后抗凝治疗,可以同时处理微小栓子的源病灶。介入治疗能达到去处栓子源,恢复动脉连续性的目的。
蓝趾综合征的预后一般,多数患者不易治愈但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足趾坏死。蓝趾综合征患者治疗期间需要每月复查影像学检查。
蓝趾综合征多数患者不易治愈但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蓝趾综合征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蓝趾综合征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足趾坏死,造成截肢的后果,患者会落下终身残疾。
蓝趾综合征患者治疗期间需要每月复查影像学检查,缓解期每年复查影像学检查。
患者的饮食需要以清淡营养为主,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戒烟忌酒。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有助于身体健康。
蓝趾综合征患者在饮食方面一定控制膳食总热量,比如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等都不建议食用。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以及海产品、高纤维、低盐食物等。
蓝趾综合征患者需限制脂肪摄入量。可多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鱼类、植物油、豆制品等,少吃甜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粗粮,不吸烟、少饮酒或不饮酒等。
蓝趾综合征的护理主要是伤口清洁、卧床休息和按时服药,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足趾的颜色有无变化、疼痛和肢体活动障碍有无减轻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
蓝趾综合征患者术后注意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和护理,经常更换衣物和床单,避免感染。
蓝趾综合征患者注意术后卧床,避免剧烈活动导致伤口裂开,可以按摩下肢,避免长期卧床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后可逐渐下床运动。
蓝趾综合征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避免自行加减药量或自行停药,密切观察服药后有无身体不适,出现出血或胃肠不适及时就医。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足趾的颜色有无变化、疼痛和肢体活动障碍有无减轻进行病情监测,治疗期间每月复查影像学和体格检查监测治疗效果。
患者因足趾疼痛和活动障碍会有恐惧和烦躁心理,家属注意陪同治疗,并告知疾病性质,取得患者配合。
长期服用抗凝药患者需按医嘱服药,避免自行加减药量,注意观察有无出血表现,若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蓝趾综合征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动脉栓塞,目前只能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早期治疗全身疾病进行预防。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人群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人群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避免吸烟、饮酒,日常注意适度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低强度运动,如慢跑、散步,每周至少3次。
及早治疗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进行规律服药治疗。
每年进行全身检查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早发现、早治疗。
4638点赞
[1]李丽,杨凯君,邓鹤鸣.3例蓝趾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天津护理,2016(1):57-58.
[2]宋羿,张大发,周伟.主动脉夹层术后蓝趾综合征1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8,040(003):266-268.
[3]王国强.认识胆固醇结晶栓塞[J].医师在线,2019,009(015):27-28.
[4]王巧贤,高小曼,常建民.蓝趾综合征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12):803-80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