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是指个体回避和限制食物摄取无法满足营养和能量需求的情况。本病在儿童中比成人中更常见,有此障碍的个体看起来不喜欢吃或不喜欢食物。他们可能在消化特定食物上存在问题,回避特定颜色和质地的食物和不能忍受其他人的食物的气味,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改善。在不自杀,且保证营养摄入充足的情况下,预后较好。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的主要病因包括遗传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和情感障碍、家庭压力等。本病不具有传染性,青少年和女性好发,其他精神障碍、节食、饥饿等因素可诱发本病。
某些基因可能会增加患上摄食障碍的风险,亲属中有摄食障碍者,其患病率较常人高。
生物因素可能在摄食障碍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胃肠道生理功能异常、摄食中枢功能失调、中枢神经解质对摄食的抑制、胃肠道对食欲的调节作用等,均在摄食障碍发生的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摄食障碍患者可能有心理和情感上的问题,具有更加冲动的性格和更复杂的人际关系。
家庭在进食障碍的影响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家庭压力是引发和维持进食障碍的主要原因。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其他精神障碍可诱发进食障碍。
节食是导致进食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饥饿和减肥可能会改变大脑工作方式,使进食障碍长期存在,使患者很难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较为少见,常常和其他精神障碍共病诊断。普通人群中摄食障碍的患病率约0.5%~0.3%,其中绝大多数为女性,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占其中的13.8%。
进食障碍可发生与任何年龄段,但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人群中进食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生进食障碍。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对食物丧失兴趣、营养不良,部分也可出现怕胖、体像障碍等症状。本病可以并发抑郁和焦虑、生长发育迟缓、社会功能受损。
患者对吃没有兴趣,可能不吃某些特征的食物,也可能会担心吃东西的后果,如增胖、窒息等。
摄食障碍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足,体重显著下降,进而产生健康问题。
进食障碍患者的怕胖与正常人群中的怕胖具有明显的不同,她(他)们给自己制定的体重上限低于正常体重的最低限。
患者存在对自身体像的歪曲认识,即使骨瘦如柴,但仍认为自己过胖。
长期摄食障碍的患者可出现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进食障碍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症状越严重。
患有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的患儿,由于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患者由于摄食障碍,参与家庭聚餐,与朋友一起吃饭时可能发生饮食的情况。
患者若出现对食物丧失兴趣、抑郁、焦虑、社会功能受损等情况,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若营养不良较重,可就诊于营养科。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心理评估等检查有助于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的诊断。本病需与神经性厌食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患者出现对食物丧失兴趣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相关症状,如体重显著下降,应及时就医。
若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社会功能受损,或患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相关症状,可到营养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对食物失去兴趣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持续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对食物失去兴趣、营养不良、怕胖等)
生活中是否压力过大?
家族是否有类似患者?
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如血肌酐测定、血尿素氮、血糖水平测定、HP检测、消化道内镜、腹部X线等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
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可能会询问患者的想法、感受、饮食习惯,并作一些心理问卷,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也可能需要做一些更专业、更复杂的心理评估,如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进食障碍调查量表、进食态度测试等。
回避/限制摄食障碍包括以下几点:
进食限制导致显著的体重减轻,儿童无法达到预期体重,显著的营养不良,对营养支持的依赖,和或对心理社会功能的明显受损。
进食限制不受食物可获得性、文化习俗(如宗教戒斋)、躯体疾病、医学处理(如放疗化疗)影响的进食限制,而且无法用其他进食障碍解释,特别是神经性厌食症或神经性贪食症。
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对自己的体重或体象存在障碍。然而,具有导致摄食减少躯体疾病的患者长期摄入远低于预期的摄食量达到需要特定干预的程度也可被认为具有回避/限制性摄食障碍。当患者首次出现症状,临床医生必须排除减低食欲的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包括其他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对他人的造作性障碍。
相对需求而言的限制能量摄入能够导致显著的体重下降,这是神经性厌食的一个核心的特征。有神经性厌食的个体还存在怕胖,过度运动以及体相障碍症表现,而这些特征不会出现在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当中。
带有强迫症的个体可能出现与食物的先占观念或者是仪式化的进食行为有关的回避或者限制摄食。如果患者既符合强迫症又符合回避性/限制性进食障碍诊断标准,且当异常摄食需要特别干预时候才能够同时诊断为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
在抑郁症中食欲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通常食欲不振与摄入减少可随着抑郁情绪的消失而减轻。如果患者既符合抑郁症的诊断,也符合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诊断标准,且摄食紊乱需要重点治疗的时才诊断为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在保证患者摄入足够营养的同时,可进行行为治疗、支持治疗、认知治疗、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焦虑、抑郁、体像障碍、超价值观等精神症状,可应用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治疗。本病一般通过2~4个月的治疗改善。
针对病人的焦虑症状,尤其是面对食物时的担心和恐惧,可使用小剂量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抗焦虑药可出现嗜睡、软弱、头昏和眩晕等不良反应,偶见药疹。药物过敏和有依赖性者禁用,有严重心血管、肝、肾疾病及嗜酒者慎用。
患者焦虑症状严重者可使用氯硝西泮等长效苯二氮卓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出现头昏、嗜睡、乏力、共济失调,甚至昏迷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长效类尤易发生。
针对抑郁症状可使用SSRI、SNRI类抗抑郁剂。SSRI类抗抑郁剂可能会诱发自杀,尤其是青少年,需予以注意。
针对体相障碍和超价观念可尝试使用小剂量的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
本病无手术治疗。
帮助摄食障碍患者重新开始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改善严重的营养不良,恢复健康体魄。原则上根据患者每日平均需要的基础能量再加上恢复先前的损耗所需的额外能量来设定患者每日需摄入的营养量,然后根据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心理承受能力来制定饮食计划。保证营养重建计划的执行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这里的行为治疗是必要的。对恶病质和进食困难以及体重明显减轻而不配合治疗者,可采用鼻饲法,也可以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严重者需强制住院治疗。
包括制定进食计划、执行进食计划、纠正相关异常行为三部分。进食计划包括一日三餐和加餐计划,在保证热量摄入和营养平衡的基础上与患者协商进食内容、次数和时间。进食计划的执行包括监督和自我监督。纠正异常行为的内容常包括防止患者拒食、藏匿食物、呕吐、过度运动、使用泻药、利尿剂、减肥药等有害物质,针对异常行为的出现设置矫正措施。
支持治疗一般包括肯定和鼓励患者治疗的愿望,肯定其面临的困难和努力,支持患者对生活的追求,保证治疗可以带来积极的改变而不是灾难性的后果,保证在治疗中的陪伴和关怀,并积极提供相关健康教育的内容,如营养学知识等。
针对患者有关食物和体形的超价观念进行治疗,如她们常常认为体形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了人生的成败,完美的体形可以改变人生。只要开始吃就会失控,多吃一小口就会长胖,体重会无限制地长下去等。针对体相障碍的患者要明确指出这种感知的病理性,鼓励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以“患者个人的症状反映了家庭关系的问题”为理论依托,和家庭成员一起工作,发现家庭内部僵化的、适应不良的关系模式,尝试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来促进症状的改善。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预后较好,在不自杀,且保证营养摄入充足的情况下,一般对寿命影响较少,可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胃肠道疾病等后遗症。患者应定期门诊随访,如病情恶化,及时就诊。
本病预后较好,进行积极的营养治疗、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
对于达到住院标准的进食障碍患者而言,其死亡率约为12%,但在不自杀,且保证营养摄入充足的情况下,一般对寿命影响较小。
本病可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以及胃肠道疾病等后遗症。
患者需定期门诊随访,了解病情变化的特点,若自觉进食障碍症状发展或恶化,应及时就诊,进行心理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治疗。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进食困难可用胃管提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忌吃生硬的、不容易消化的、产气的食物。
患者需要注意加强营养,提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保证在少进食的同时保证营养的充足和全面。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
进食困难的可以采取胃管提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忌吃生硬的、不容易消化的、产气的食物,如杏仁、粽子、洋葱等。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患者的日常护理以劝解患者主动吃饭,采取各种方法帮助患者增加食欲为主,必要时可采用鼻饲的方法给予流食。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积极引导患者,使其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应避免患者自杀或拒食。
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密切监测,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而密切的沟通,对因食欲降低而进食较少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劝解,在餐食方面,可以增加提升食欲的食材或辅料,如色泽鲜艳,或患者喜好的食谱,以改善患者食欲,提升进食量。
对于拒绝进食患者或可酌情采取鼻饲方法给予半流食。
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给子患者一定的心理疏导,如患者进食出现进步。及时给予其鼓励或肯定,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必要时,可带领患者开展一定的体力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物摄取。对于饮食失衡所致便秘的患者,鼓励患者增加纤维素的摄人,适度饮水或腹部按摩,少量多餐。
适当情况下,带领患者开展文体活动,改善抑郁情况以增加食欲,提升食物摄取量。
患者应积极进行心理评估,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病情的变化。
在疾病治疗的同时,应多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和心理状态,积极地用健康地审美引导患者,帮助患者建立理性的体型观念,使其能够积极的自我肯定,不过度减肥。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患者有自杀倾向,日常护理时应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进行适时的引导,避免患者独处,以免发生不测。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的预防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心理状态筛查,积极学习营养学知识,养成健康的审美以及树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
对于自觉肥胖,有节食减肥意向,或正在进行节食减肥的人群,应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定期去医院急性心理评估,及早发现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及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学习营养学的知识,养成健康的审美导向。
培养积极的自我肯定、积极的人际关系。
4270点赞
[1]宋园园,缪绍疆,童俊.摄食障碍结局研究进展[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007):668-669.
[2]陈冬青,魏又清,石艳.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儿童摄食障碍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07):214.
[3]王文娴,郭红卫,薛琨,万文涛,骆璇.学龄儿童超重肥胖与进食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09):1046-1048。
回复快